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大學生扭轉談話局麵的關鍵,在於激起了老總的用人重才的興趣,當然,他的紮實的素質,在應聘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有這樣一個笑話:
甲請乙到家來喝酒,給乙的請柬上寫著“翌日上午,半魯席候駕。”乙接到請柬後,興衝衝地來赴宴。宴席開始後,甲隻上了一壺酒和一條魚,乙吃到最後,也沒見上別的菜,自己沒有吃飽,就問甲:“吃酒席,怎麼隻一條魚?”甲說:“沒了呀,請柬上不是寫著是半魯宴嗎?半魯為魚,這不是請你吃的魚宴嗎?”乙知道被甲捉弄了,心裏很是氣惱。幾天後,乙請甲到家裏喝酒,給甲的請柬上寫著“明日中午,半魯席候駕”。甲一看,覺得乙鸚鵡學舌,很是好笑。但又覺得還會有魚吃,不吃白不吃,第二天中午按時到了甲家。宴席開始後,乙隻端上來一壺酒,甲耐著性子等啊等。乙的桌子是擺在院子中央的,當時中午的陽光熱辣辣的,照得甲渾身冒汗。甲左等右等,見乙一點上魚的動靜也沒有,就忍不住問乙:“即使半魯之席,也應有魚嗬。你的魚怎麼還上不嗬?”乙說:“我的菜都已上齊了呀,我不是告訴你是半魯宴嗎?半魯為日,你看現在太陽有多好。”甲氣急敗壞地站起來走了。
以錯製錯的談話方式,就是利用對方談話中的錯誤,以子之矛刺子之盾,給對方以有利的回擊。
以錯製錯法的原理其實簡單,主要是依據了邏輯推理的方法。比如下麵一個小故事:
一群人正看著《七擒孟獲》的川劇。其中一人說:“真想不到,孟子的後代孟獲居然如此野蠻。”眾人聽了,都禁不住笑了起來。這時候,一人接口說道:“你說的對極了,孔子是孟子的老師,當然孔子的後代孔明要比孟子的後代強一些,所以才擒住了孟獲。”這裏,後邊這一人用充分條件的假言推理,揭示了前一人的愚蠢可笑。
在現實社會中,也有很多以錯製錯的例子。比如:有一對結婚不久的農民夫妻。老公很懶,每天日上三竿還不起床,地裏的農活也不好好做,家務活更不做。老婆一直勸說丈夫勤快一些,老公根本不聽,還說:“我愛怎樣就怎樣,你管不著。”老婆沒有辦法,就對老公說:“你愛怎樣就怎樣,我不管了、但你也別管我。”老公說:“隻要你不管我,你愛怎地怎地。”於是妻子也學丈夫的樣子,早上不起床,不做飯,不做家務,還整天往娘家跑。老公餓了沒有飯吃,渴了沒有水喝,因為有言在先,也沒法跟老婆計較。終於,老公也不得不自己做些飯吃,但因為從沒做過飯,做的飯沒滋沒味,他實在不願意吃。老公沒有辦法了,便跟老婆妥協:“你隻要好好跟我過日子,做好家務,給我做飯,我就聽你的。”後來,在老婆的慢慢‘教導’下,老公成了一個很勤快的人。老婆在這裏以懶製懶,終於使丈夫改邪歸正。
解鈴係鈴:要想解鈴就別放過係鈴人。
如果能反被動為主動,讓對方代替自己回答問題,可以說是達到了語言交際中的較高境界了。運用“解鈴係鈴”法就能做到這一點。“解鈴係鈴”法的原理是,將對方的問題暫放一邊,自己針對對方的提問,舉出一個類似的事物,進行反提問,請對方說出其中的道理,然後回到最初的問題上,說明對方的觀點正是問題的答案。一個回合下來,對方這個“係鈴人”就會在自己的誘導下不知不覺又成了“解鈴人”,使我方得以輕鬆地擺脫困境。四川瀘州某養殖場向貴州某孵化廠訂購一批良種鴨子,雙方議定價格後簽訂了合同。合同規定:由賣方代辦運輸,貨到後如數付款。不料賣方在運貨途中管理不善,致使這批鴨子在中途死去幾千隻。由於合同上未提及損耗之事,賣方便借機要買方報損,死鴨活鴨一塊兒如數付款。買方經辦人自然不依,說:“我們是養殖場,不是烤鴨店,死鴨子怎能要活鴨子的錢?”
賣方說:“合同上不是說貨到如數付款嗎?難道死鴨子不是鴨子?”這麼一問,倒把買方說話人問僵了,一時沒了詞。正在這時,該養殖場場長走了過來,笑著朝著賣方那位說話人說:“哎,同誌,請問你家幾口人?”
“五口。”對方脫口答道。
“哪五口?”場長又問了一句。
“一老母,夫妻倆,倆孩子。你問這個幹什麼?”
“你父親,祖父母呢?”
“早死了”
“難道他們就不是你家中的人了嗎?”
“晤?……”對方一聽,自知理虧,隻好承擔損失,一場幹戈就此平息了。
這場糾紛理虧在何方,明眼人一看便知,賣方硬鑽合同的空子,實屬無賴行為。而買方的養殖場廠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對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實乃高明之舉。
把“意見”變成“建議”
這是一個充滿“意見”的時代,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個人唯有從心理上去適應它,切不可鑽進“意見”的牛角尖。善於看到“意見”的背麵,並從“建議”的角度出發,你會發現一個交流與溝通的意想不到的廣闊空間,對於處理和上司的關係尤其如此。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楊修自認為學富五車、才智出眾,因而恃才放曠。他生活在曹操的營帳裏,卻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裏,常常口出狂言,做事也是自作主張。曹操十分不悅,最後終於找了個借口把楊修殺掉了。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將不如卒、君不如臣的情況屢見不鮮,而明卒被昏將壓抑、扼殺的情況同樣層出不窮。如果你是一位聰明的小卒,卻遇到了一位無能的昏將,你該怎樣做才能不但不使自己落入被壓抑的境地,而且還使上司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議呢?
(一)兼並他人的立場
孫先生是一家比較知名的網絡公司的總經理助理。他的頂頭上司劉總原先是搞技術的,對企業管理一知半解,卻經常直接插手管理部門的事,把管理的層級體係搞得亂七八糟。其他部門雖然表麵上不說,但私下裏無不怨聲載道,讓孫先生與其他部門溝通協調備感吃力。
經過思考,孫先生決定采用“權威”兼並策略。他對劉總說:“您的權威應該包含著技術權威和管理權威兩個層麵,劉總的技術權威已牢固樹立,而管理權威則有些薄弱,亟待加強。”劉總聽後,若有所思。
孫先生巧妙地兼並了劉總的立場,結果獲得了成功。後來,劉總果然越來越多地把時間用在人事、營銷、財務的管理上,企業的不穩定因素得到控製,運營進入了高速發展狀態,孫先生的各項工作也順風順水,漸入佳境。
兼並上司的立場,的確不失為向上司提意見的上策。首先,它沒有排斥上司的觀點,而且站在上司的立場,最終是為了維護上司的權威,出發點是善意的;其次,這種策略是一種溫和的方式,能夠充分照顧上司的自尊,易於被上司接受,效率較高;另外,它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需要很高的社會修養,並能夠針對不同情況,不斷提出有效率的兼並上司立場的意見,久而久之,自己個人的領導能力亦會迎風而上,飛速提升。
(二)多獻“可”,少加“否”
在下屬向上司“進諫”時多獻“可”,少加“否”,包括兩層含義:其一,要多從正麵去闡明自己的觀點;其二,要少從反麵去否定和批駁上司的意見,甚至要通過迂回變通的辦法有意避免與上司的意見產生正麵衝突。
例如:你是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根據業務發展情況需要配一名專管業務的副手,這時你想提拔一位懂業務、有經驗的下屬任此職,而上司卻準備從其他部門派一名不懂這方麵業務的外行人任職。在這種情況下,你可把話題多用於部門副經理應具備的條件和你所提人選已具備的條件上,而不應用在反駁上司所提拔的候選人上。這樣既可以避免與上司發生直接衝突,又能把話題保留在自己所提人選上。
對於那些敢於直諫的下屬,上司頭疼的往往不是他所提的意見有多麼難以接受,而是下屬提意見的方式讓他們受不了。比如這樣的話:“經理,您剛才說的觀點完全錯誤。我覺得事情應該這樣處理……”或是:“經理,您的做法,我不敢苟同。我認為應該……”你把上司的想法或做法一棒子打死,不要說他是你的領導,就是一般的同事、朋友都是很難接受的。你讓上司臉上掛不住,上司自然對你心存芥蒂,你的意見被采納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三)虛心為本
在上司麵前,你最好不要流露出“我比你聰明”的意思,在謙虛的請教之中表達你的意見是你最好的選擇。
在某公司的職代會上,公司討論一個方案。小陳發言:“我認為,還應該加入一點……”而小鄧的發言卻是:“我經過對這個方案的多方麵考慮,認為有些不太理想的地方。我提出來,如果有什麼不妥當的話,還請各位領導指正……”對於小陳的話,上司隻是神情冷漠地聽了一遍,無所表示。對於小鄧的話,上司卻著著實實地考慮了一番。從此以後,公司裏的事,還常常征求小鄧的意見。出現這種結果,原因就在於小鄧能掌握上司的心理,知道如何去維護上司的尊嚴。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不可恃功自負,當得知領導改變了自己的錯誤決定,采納了你的建議後,不要洋洋自得,最好不要多提此事,以後,領導定會更加重視你的意見。
(四)多“引水”,少“開渠”
向上司、決策者貢獻自己好的建議與計劃,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職責。然而,我們在獻計獻策的時候,往往會有不受重視、不被采納的苦惱。尤其是當一個自己經過潛心研究、周密思考,確信是一個非常合理、非常優秀的建議和計劃被上司斷然拒絕的時候,我們的苦惱會更強烈。
碰到這種“進而不納”的情況,人們往往抱怨道:“能遇上一個知人善用、從諫如流的上司就好了。”這幾乎成了所有做下屬的一種傳統的、固定的思維模式,他們之中很少有人願意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考慮“進而不納”的原因。也許,用多“引水”少“開渠”的方式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出路。
多“引水”少“開渠”的意思是說向上司“進諫”時不要直接點破上司的錯誤所在,或越俎代庖地替上司作出你所謂的正確決策,而是要用引導、試探、征詢意見的方式,向上司講明其決策、意見本身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使上司在參考你所提出的建議、資料、信息後,水到渠成地作出你想要的正確決策。
威爾遜做總統時,在他的顧問班子中,唯有霍士最得其信任。別人的意見,他常常很少采用,或是根本不采用,而霍士卻屢屢進諫得以被采納,後來霍士做了威爾遜的副總統。
霍士自述說:“我認識總統之後,發現了一個讓他接受我的建議的最好辦法,我光把計劃偶然地透露給他,使他對此感興趣。這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的。我有一次去謁見總統,向他提了一個政治方案,可是,他對此表示反對。但是幾天之後,在一次筵席上,我很吃驚地聽到他將我的建議當作他自己的意見發表了。”
霍士不但使威爾遜自信這種思想是自己的,還在後來犧牲了自己許多偉大的計劃,將它們讓給威爾遜來助其獲得民眾的擁戴。
那麼,霍士怎樣把計劃移植到威爾遜心中的呢?他常常走進總統辦公室,以一種請教的口吻提出建議:“總統先生,不知道這個想法是否……您不覺得這樣做還有什麼不妥嗎……我們是不是這樣……”就這樣,霍士把自己的思想不露痕跡地灌入威爾遜的大腦,使他從自己的角度考慮這些計劃,加以完善並付諸實施。
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如果你不僅僅提出建議,而讓別人自己去得到結論,讓他覺得這個想法是他自己的,這樣不更聰明嗎?”許多實踐也表明,人們對於自己得出的看法,往往比別人強加給他的看法更加堅信不疑。聰明的下屬在許多時候隻需做好引導工作,提出建議、提供資料,其中所蘊涵著的結論,最好留給上司自己去定奪。
算好言語中的加減法
“遇物加錢”與“逢人減歲”是言語交際中針對人們的普遍心理而采用的兩種因人而異、討人喜歡的說話技巧。
(一)加法——遇物加錢
買東西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再平常不過的一種日常生活行為。在我們的心中,能用“廉價”購得“美物”,那是善於購物者所具有的品格,也是精明人的一種象征,雖然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都是善於購物者,但我們還是希望我們的購物能力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因此,當我們買了一件物品之後,如果自己花了50元,別人認為隻需30元時,我們就會有一種失落感,覺得自己不會買東西。但當我們花了30元,別人認為需要50元時,我們則有一種興奮感,認為自己很會買東西。由於這種購物心態的存在,“遇物加錢”這種說話技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遇物加錢是指在品評別人所購物品時,對其價格故意高估,從而使對方高興,求得對方更樂於接納你。
比如,甲買了一套樣式挺不錯的西服,乙知道市場行情,這種衣服兩三百元完全可以買下。於是乙在品評時說:“這套西服不錯,恐怕得四五百元吧?”甲一聽笑了,高興地說:“老兄說錯了,我220元就買下啦!”
這裏乙的說法就很有技巧性,他在不知道甲花了多少錢買下這身衣服的情況下故意說高衣服的價格,使對方產生成就感,當然也就使得對方高興了。
遇物加錢法很能討得對方歡心,操作起來也很簡單,對其價格高估就行了。當然“價格高估”也需注意,一要對物價心裏有底,二不能過分高估,否則就收不到好的效果了。
(二)減法——逢人減歲
芸芸眾生,諸色人等,都不過是大千世界的匆匆過客。然而誰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不願過早老去。因此成年人對自己的年齡非常敏感。如一位三十出頭的小夥子被看作中年人,他能自在嗎?
由於成年人普遍存在這種怕老心理,所以“逢人減歲”就成了討人喜歡的說話技巧了。這種技巧的特征在於把對方的年齡盡量往小處說,從而使對方覺得自己顯得年輕,保養有方等,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比如一個三十多歲的人,你說他看上去隻有二十多歲,一個六十多歲的人,你說他看上去隻有四五十歲,“犯”這種“美麗的錯誤”,對方是不會認為你缺乏眼力,對你反感的,相反,他會對你產生好感,產生樂於接納你的心理。
“逢人減歲”這種方法隻適用於成年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相反,對於幼兒、少年,則用“逢人添歲”(年齡往大處說)的方法效果較好,因為他們有一種渴望成年的心理。
上麵我們所說的言語加減法——遇物加錢,逢人減歲,說穿了就是一種“投其所好”術。但是隻要我們的目的光明正大,這種投其所好,於自己、於對方、於社會都無害,相反能給大家帶來歡樂,至多隻能說它們是:“美麗的錯誤”“無害的陰謀”,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在話不投機時有分寸地表現自己
也許有人認為,在話不投機時,隻要把嘴閉上不吱聲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試問總是閉著嘴不說話,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嗎?話不投機不等於能不說話,更不等於不能表達。善於在話不投機時與對方有效溝通是在某些特定時機和特定場合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生活中有很多人其實並不具備這種素質,本來麵對的是一個不投機的人,應該少說,卻偏偏說多了,話多有失,給對方留下了把柄或透露了不該透露的內幕,老百姓把這種人叫做“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意思是肚子裏裝不住話,把不該說的話也說了出去。也有些人為了某種目的,故意向人套話,想從中得到某種信息或試探某種口風甚至機密,這種時候,因對方試探得很巧妙,使你不加戒備,結果上了大當,一言之失可能造成不良的後果。這也是話不投機的危害,切不可當兒戲小看,所以在話不投機時有分寸地表現自己是大有學問的。
(一)多聽對方說:讓他把心掏出來
在別人說話的時候,同他打招呼,點頭示意比貿然插嘴要可愛得多。
與人談話,包括“聽”與“說”兩部分,因此,對這兩方麵都不可疏忽。而我們常犯的毛病是,往往隻注意自己所說的話,腦中隻充滿著“接下去該說什麼話”,而很少注意思考對方所說的話,如果對方所講的話中另有含意,有時我們會忽略過去。有口才的人,在別人說話時,都是很注意地先聽,然後適時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沒有口才的人,總是隨時將自己的胸脯挺起來,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一有機會,馬上插嘴,不過糟糕的是他所講出的話,往往文不對題。因此,與人交談應該先學會注意傾聽對方說話。最理想的說話形式是聽七分,說三分。
注意聽對方的話,並不表示你隻能聽他所講出的話,你應同時注意對方的表情、動作所表達的意思,如果你能這樣全心全意地聆聽對方講話,對方一定很高興,他會有一種踏實感,因為他覺得他所說的話已受到你的重視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認真地聽對方所講的話,也可以適時地發現問題,提出疑問。例如:“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者是“嗯!我也有同感。”如果你沒有用心聽,那你隻能含含糊糊地回答說:“哦!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