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自我肯定與滿足
所有人,隻有沐浴在愛中,才能與人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良性關係。而愛的鑰匙是自我肯定與滿足。
老人站起身,雙手交叉,放在身後,慢慢地踱著步子,最後停在我麵前。
“人們在恐懼的驅使下行動,開始遠離真正的幸福。記住,真正的幸福來自愛。所有人,隻有沐浴在愛中,才能與人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良性關係。”
“請問,恐懼能消除嗎?”
老人再次踱起步子。“消除不了也沒關係,每個人都有恐懼。重要的是,不被恐懼支配,即便感到恐懼,用發自內心的愛去行動即可。而掌握愛的鑰匙是自我肯定與滿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自我肯定與滿足,他就會脫離不被認可、不被接受的恐懼。”
“自我肯定與滿足?”
“所謂的自我肯定與滿足,就是承認、尊重,從內心信賴自己作為存在的價值。缺乏自我肯定與滿足的人,試圖從他人那裏獲得認可來補充自己缺乏的自信。但這麼做,隻能使人更依賴來自他人的評價,更擔心失去評價;與此相對,能夠自我肯定與滿足的人,因為不為他人的評價左右,當然無所謂恐懼。”
老人說話間已走到會議室前,這時他回過頭來。“怎麼樣?你對自己滿意嗎?”
我想了想,答道:“說實話,我對現在的自己並不滿意,大概自我肯定與滿足已無從談起。盡管從前感覺還算滿意。”
老人追問:“那是什麼時候?現在,為什麼你又對自己不滿意?”
“到去年為止,公司年年實現預期目標,業務發展順利,收入不斷增加,在成功道路上一往無前,我當然覺得驕傲,也很滿意。但是現在,職員背叛,實現目標的夢想破碎了,這種境遇,何談認可!”
老人慢慢走過來。“你在用結果評價自己,隻有實現期待的結果,你才對自己作出正麵評價;沒有結果時,你對自己的評價就降低。這樣一來,為了獲得正麵評價,你不得不努力達成期待的結果,但其實很難做到,對嗎?但是,你應該明白事物永遠不會一成不變……”
我茫然了,“那麼,評價的關鍵如果不是結果,是什麼呢?……是行動嗎?對,隻要盡力而為,不管結果如何都應該感到高興。”
“如果用行動評價,你能認可現在的自己嗎?”
我囁嚅著,“不,到現在為止,我確實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但算不上盡全力。您覺得我很可憐,是嗎?”
老人目光柔和地注視著我,微微地笑了。“結果發生變化,行為當然會變化。人都有相似之處,有時內心渴望努力但實際上不曾努力。特別當精神疲倦、心情陰鬱時,行為也會停滯。如果用行為作為衡量標準,那麼在什麼也不做時,就無法認可自己。同樣,他也會用行為作為尺度衡量他人。”
我想起了奈子和智也,我的內心深處無時不在衡量不努力的他們,甚至拒絕接受不行動的他們!我讓他們努力,其實是要求和約束他們。
老人回到我對麵的椅子上,再次俯身坐下。“行為和行動,我們把它叫做‘Doing’,得到的正麵結果就是‘Having’。拿養育子女來說,當孩子做出家長期待的行為時,會受到父母的稱讚,誇他是個‘好孩子’,這個誇獎針對孩子的行為而言,也就是來自家長的評價‘Doing’;當孩子取得優秀的成績時,家長會表揚他,這個成績是孩子實踐的正麵結果,也是被評價為‘Having’的結果。”
“但是,Doing和Having並不是孩子本身,隻是他的附屬物而已。”
我們也可以把孩子稱為“Being”,Being指孩子這個具體存在。如果人們隻把目光聚集在Doing和Having上,隻對Doing和Having進行評價,個體的存在,即這裏的Being將不再穩定。甚至會產生不允許自己維持現狀的想法。
我插了一句,“我以為隻要表揚孩子、評價他的行為,就能幫助他建立起自尊心,不是嗎?”
老人答道:“舉個具體的例子。有個高材生男孩兒,他在充滿讚揚的環境中長大,也就是說,他在Having的評價中長大。結果,他認定,如果不取得優異的成績就沒有價值。如果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就沒有價值。
這種想法就意味著,對他而言,保持現狀,不繼續進步,是不行的。當他成年後,依然抱著同樣的想法,如果不獲得他人的認可就覺得不安,為此,他把時間和力量全部投入社會競爭,無法品味人生真正的樂趣。”
老人的例子讓我想起高中時代的一個同班同學。他是優等生,年級排名第一,考進知名高校,後就職於某知名企業。幾年前,我在同學聚會上聽說,他參加了企業高管培訓課程。但去年的某天,我偶然在街上碰見他,令人驚訝的是他看起來格外憔悴。敘舊後得知,因為年紀輕輕榮升課長,他太在意這個職位,所以放棄休息,一頭撲到工作上,搞得自己疲憊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