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對民族危機做出反應的是以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音樂家,其代表人物是蕭友梅、黃自等人。早在1928年5月3日“濟南慘案”發生後,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編輯《革命與國恥》作為特刊出版。發刊詞寫道:

我們的同胞已經屢次被帝國主義任意慘殺了。我們的國土已經屢次被帝國主義占據了,最近日本帝國乃更進一步,堂堂皇皇來阻止我國革命,侵略濟南城,槍殺我國許多軍民……這裏的歌詞,不是風花雪月,才子佳人,是我們的悲壯的呐喊。這裏的曲譜,不是娛樂,不是遊戲,是作戰的武器。希望此特刊供國人采用,高歌慷慨,激勵民眾,起到宣傳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目的。

特刊中刊載有馮國文作詞、蕭友梅作曲的《國恥》;戴炳鑫作詞、蕭友梅作曲的《國難歌》、《國民革命歌》;朱英作詞、吳伯超作曲的《五·三國恥歌》以及宋壽昌作詞作曲的《反日運動歌》等11首愛國歌曲。特別是《國恥》一歌,直接把矛頭對準“占我濟南,殺我民眾,阻我北伐,想將我國滅”的日本帝國主義。歌曲表達了作者強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思想。

1931年“九一八”事變,進一步激發了蕭友梅愛國主義熱情。在他的積極倡導和支持下,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全體師生,於9月22日成立了“抗日救國會”,組織抗日救亡宣傳演出活動,並鼓勵師生創作愛國歌曲,聲援東北義勇軍。在成立大會上,蕭友梅說:

我們中華民族之後裔,國難當頭,豈能無視坐等。古人雲:“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當兵應以刀槍保國,我等應以歌聲喚起民眾,齊心協力,趕走日寇。一個音樂工作者,把音樂作為一種武器,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挽救民族的危亡,這是民族賦予我們的重任。

蕭友梅率先創作了《從軍——為義勇軍而作》(駱夙麟詞)。在他的帶動下,國立上海音專愛國師生黃自、江定仙、劉雪庵、陳田鶴、張昊等人,在較短的時間內,創作了一批愛國抗日歌曲。時任國立上海音專“抗日救國會”宣傳股幹事的劉晏如(即劉雪庵),曾收集音專師生所創作的愛國歌曲,編成《前線去》愛國歌曲集。歌集送出付印時,因“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而未能印出。1932年4月在重慶出版。

該歌集中收錄韋瀚章、朱英、廖輔叔、胡然等作詞,蕭友梅、黃自、江定仙、陳田鶴、劉雪庵、周淑安、丁善德、陳洪等作曲的愛國抗戰歌曲14首:

1.《抗日歌》由於當時全麵抗戰未曾爆發,蔣介石對國際社會出麵調停抱有幻想,為此受當局的禁令,故將“抗日”改為“抗敵”。——韋瀚章詞、黃自曲;

2.《民謠》——朱英詞、黃自曲;

3.《不買日貨》——張夙詞、周淑安曲;

4.《我們要奪回失去的地》——陳田鶴詩、曲;

5.《我們要振起精神》——廖輔叔詞、陳田鶴曲;

6.《肩起了槍趕快上前方》——江伯素詞、江定仙曲;

7.《喇叭響了》——廖輔叔詞、江定仙曲;

8.《前進曲》——張風詞、劉雪庵曲;

9.《前線去》——張風詞、劉雪庵曲;

10.《出發》——張風詞、劉雪庵曲;

11.《四萬萬同胞》——野民詞、丁善德曲;

12.《從軍》——為義勇軍而作;駱夙麟詞、蕭友梅曲;

13.《衝鋒號》——陳洪詞、曲;

14.《上前線》——陳洪詞、曲。

黃自創作的《抗日歌》等歌曲,由國立上海音專聲樂教授周淑安指揮校合唱隊於同年10月24日首演。1933年黃自帶領國立上海音專文藝社師生到杭州舉辦兩場音樂會,以歌詠節目宣傳抗戰,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各部門紛紛組織宣傳隊、歌詠隊,聲援東北義勇軍。

這一時期,國立上海音專師生又先後創作《九一八》、《熱血》、《旗正飄飄》、《募寒衣》、《抗敵》、《為了祖國的緣故》、《打到東北去》、《吊吳淞》等一批合唱、獨唱、群眾歌曲和藝術歌曲。這些作品不僅體現國立上海音專師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和高超的專業技能,也為上海的抗戰歌詠活動的開展創作了有利條件,同時,也為其他藝術專業學校師生的抗戰救亡歌曲創作活動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戰爆發,上海各界組織反日救國聯合會。音樂界創作了歌頌十九路軍的《巷戰歌》、《十九路軍》等抗戰歌曲,鼓舞和慰問抗日將士。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中國守軍800人在團長謝晉元率領下,孤軍奮戰,堅守四行倉庫。作曲家夏之秋夏之秋(1912-1993),湖北省武漢市人。1936年經周苓柏(周小燕之父)資助考入國立上海音專學習作曲,同時師從杜普洛夫斯基學習小號,並參加工部局樂隊演出。1937年先後創作抗戰歌曲《最後的勝利是我們的》、《歌八百壯士》、《女青年戰歌》等。1938年夏率武漢合唱團赴南洋演出,其間又創作《思鄉曲》、《贈寒衣予負傷戰士》、《賣花詞》等,對海外華人影響極大。1940年回國後在中訓團及育才學校任教。1942年執教於青木關國立音樂院。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南文藝學院音樂係副主任,中南音專副校長。1954年調中央音樂學院任銅管樂教授。1993年5月12日病逝於北京。被這一悲壯事跡和桂濤聲所創作的歌詞深深打動,經過一個未眠之夜,創作歌曲《歌八百壯士》,經周小燕演唱之後立刻流傳開來。此後,夏之秋又將其改編為合唱,成為抗戰期間音樂舞台上的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