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閩越族揭開八閩曆史(1 / 2)

文明開化——古老曆史

福建位於東南沿海,有“東南山國”之稱,以漢族為主,還有佘、回、蒙、滿、高山等31個少數民族,風俗民情頗殊,曆史悠久,文化發達。

“閩”在福建,最早是族稱,即為福建土著民族之稱呼,亦稱為“蠻”或“荊蠻”,後來也稱為“越”。因為早期閩人多以蛇為圖騰崇拜,所以《說文解字》稱:閩是“東南越蛇種”。

由閩越人為始祖,創造出了如曇石山文化等古老的原始文化,並隨著後來的王朝更迭和民族交流,漸漸融入到漢文化之中。

八閩即指福建,八閩地區曆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

遠古時代,居住福建的原始人類屬於海洋蒙古利亞人種。根據三明萬壽岩靈峰洞發現的,距今18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和漳州、清流、三明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牙齒化石、人工石鋪地麵等,證明福建早在18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

當時的原始人類,大多選擇靠近江河兩岸的台地和濱海的丘陵上居住。大約在5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類已經廣泛分布在閩江、汀江、九龍江、晉江流域和邊海島嶼地區。

這些原始人類在距今3000年以前,即相當於中原的夏商時期,已經創造出燦爛的獨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閩文化”。它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同時代的文化比較,既有一些相同點,又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從福建原始人類的經濟生活內容看,主要有三大特征:

一是漁獵、采集與農業經濟結合,形成多形態的經濟結構,可以為原始人類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料,促進人體成長發育。

二是農業和手工業緊密結合。福建原始人類除從事農業、漁獵外,還從事手工業勞動,主要有陶瓷業、紡織業和造船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結合,鞏固了自給自足的原始經濟,不利於交換經濟的發展。

三是鋤耕農業獲得高度發展,卻始終沒有向犁耕農業過渡,而且畜牧業也不發達,社會前進步伐較慢。

到了周朝,原始的東越人形成7個大部落,史稱“七閩”。

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

與“七閩”關係較密切的是浙江於越族。在越王允常時代,於越族有人進入福建定居。

如鑄劍能手歐冶子,曾受越王派遣,帶領助手在閩北湛盧山建爐,鑄造質量優良的寶劍。福州市的冶山和歐冶池,相傳也是歐冶子鑄劍地。

公元前334年,越為楚所滅,不願臣服於楚的於越貴族和平民向福建遷移。於越首領無諸統一“七閩”,自稱閩越王。

同時,原先比較落後的七閩迅速發展成為百越諸族中最強大的一支,七閩和於越族融合而形成閩越族。

七閩的分布,除福建、台灣外,還包括浙江南部古代的溫、台、處三州,以及贛東地區以及廣東的潮梅地區。

閩越族的風俗習慣和漢族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一,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習慣於水上生活,善於駕舟在江河、海水中捕撈水產。喜歡居住幹欄式房屋,人們稱之為“巢居”。

其二,“斷發文身”,在身上刺上龍、蛇一類圖案花紋,這是遠古人類“圖騰崇拜”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