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實行懸棺葬,將棺柩安置在懸崖絕壁的洞穴中。
其四,鑿齒,即拔掉左右門牙或者側齒,以為成年或婚姻標誌。
其五,膠著語,即一字多音,與漢語一字一音的孤立語有顯著區別。
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我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
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船棺葬屬於我國南方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為葬具,故名。
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兩種。船棺露天葬流行於東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區。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獨木舟形,史稱“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於商周至西漢年間。
在武夷山東部絕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橋板距今38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殘片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武夷架壑船棺是國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因而,武夷山被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其實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曆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
尤其是在3000多年前,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武夷山的先民們又是怎樣把一具具船棺吊上懸崖絕壁間的洞穴裏進行安葬,多少年來一直是個謎。
[旁注]
古越族 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蘇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帶。廣西壯族是典型的嶺南古越族後裔,他們的遠祖,是西甌越和駱越這兩個部落。越族或百越族都隻是一種泛稱,實際上越人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
中原 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它是指以河南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古代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
古閩族 約從夏商時代至戰國中期這段時期內,即約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4世紀時,生活於我國福建及鄰近地區的一個原住民族,是福建最早的土著民族。
圖騰崇拜 發生在氏族公社時期的一種宗教信仰的現象。一般表現為對某種動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圖騰主要出現在旗幟,族徽,柱子,衣飾,身體等地方。圖騰崇拜現象蘊含著重要的曆史人文意義。
船棺葬 是古代一些傍水而居、長於舟楫的民族特有的葬俗。我國長江以南的廣袤地區,河道縱橫,便於行舟,舟船是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從事生產與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人們生前善於用舟,死後以船安葬乃順理成章之事。
[閱讀鏈接]
秦以前的福建,一般稱“七閩”。《周禮》上有“五戎、六狄、七閩、八蠻”之說,那是因為福建土著民族在秦以前有“七國”即有7個部落的緣故。
稱福建為“八閩”,是在漢人南遷以後的南宋,因為從北宋開始,福建有8個相當於府、郡的行政單位。這8個相當於府的行政單位,曆元、明、清幾個朝代基本上無變化,所以八閩之稱一直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