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先民創造曇石山文化(1 / 1)

大約5000年前,古老的先民們就在閩越地區生息繁衍,創造了可與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我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曇石山是一座高出江麵20米長形山岡。

曇石山文化遺址幾乎是由當時人們丟棄的蛤蜊殼、貝殼、螺殼堆積起來的,有的地方厚約3米,所以又稱“貝丘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規模超過了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曇石山遺址將曇石山文化全麵地展示給世人,真實生動地反映出原始社會晚期閩人先祖生產、生活和墓葬的狀況。

如發現於一座墓葬中的“中華第一燈”,是一盞陶燈,放在墓主人頭頂,類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長明燈”,四五千年前的曇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燈,確實讓人歎為觀止。

另一座墓主人為2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其中左側顴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方顴骨塊被稱為“日本人骨”,就是說後世日本人大部分有這塊顴骨。可以證明,日本文化不僅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連日本人種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曇石山人。

在遺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發現了一件原始瓷罐和4件原始瓷器。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綠色釉,是我國最早的上釉技術。

在一座夫妻合葬墓中還發現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為全國罕見。

在奴隸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豎立坑中,粗壯的大腿骨和腳趾清晰可辨,顯然是被埋時掙紮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隸殉葬的殘酷。

在這座夫婦合葬墓底下,發現了大小陶釜18件,在這全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絕無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愛喝湯的飲食文化。

另外,還發現了大批墓葬和灰坑、壕溝、陶窯等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貝器等文物。

曇石山文化遺址上層為青銅器時代遺存。遺址中的獸骨,經鑒定種屬有熊、鹿、犀牛、印度象、葉猴等,由此推測,當時閩江下遊流域氣溫要比現在炎熱濕潤,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

曇石山文化的先民,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漁獵,兼事農業、畜牧業及手工勞動。遠古時代這裏是海灣地帶,是海洋和河流的彙合處,曇石山人以捕魚撈蝦、拾采貝殼生物為主,遺址中發現的貝殼有蜆、魁蛤、耳螺、牡蠣、血蚶等,從而證實當時閩江入海口就在曇石山一帶。

遺址發現的陶器種類繁多,有最早用於烹飪的鼎,儲藏用的罐、壺,洗濯的盆,飲食的碗、盤、簋、豆、缽、杯之類,表明他們已經具備相對穩定的定居聚落特征,過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原始公社生活。

曇石山文化遺存與台灣島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鳳鼻山、圓山、芝山岩等文化遺址存具有諸多共同的特征,證明在數千年前,閩台兩地先民就有密切的往來,台灣的文化直接受著曇石山等大陸文化的影響,其中一部分,很可能就是大陸曇石山文化先民橫渡台灣海峽而創造的。

[旁注]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係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

河姆渡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麵積約40000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左右,上下疊壓著4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6000至7000年,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

簋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雙耳。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複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3耳或4耳簋。簋常以偶數出現,如4簋與5鼎相配,6簋與7鼎相配。

鼎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3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閱讀鏈接]

以閩江中下遊為中心連接閩台兩省的曇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和先秦閩族的發源地,它的出現,驚現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

2001年,國務院將曇石山文化遺址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