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麵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明末清初,閩南沿海農、漁村莊,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村民們有裝扮梁山好漢遊行於村裏的,間或就地作簡短表演。由此出現兒童演出宋江故事,時稱為“宋江仔”。
清道光以後,出來了由成年人扮演的戲班,群眾稱為“宋江戲”。
宋江戲以武打為主,其套數多采用民間的“刣獅”,即由藝人裝扮成武士,手執各種武器,分別與雄獅搏鬥,後來舞台上的武打套數“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保留著“刣獅”的傳統表演,也吸收了提線木偶的武打,稱為“嘉禮打”。當時的樂器用大小嗩呐,配以南鑼、南鼓。
宋江戲的劇目主要有《李逵大鬧忠義堂》、《搶盧俊義》、《扈三娘替嫁》等。
後來,南安嶺兜村的“宋江戲”藝人與漳州來的竹馬戲藝人及一名歸僑合辦一戲班,班名“三合興”。
它突破專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戲,劇目有《郭子儀拜壽》、《困河東》、《斬黃袍》、《逼宮》等。合興戲出現後,很受群眾歡迎,戲班也增多了。
“合興戲”在發展過程中,“宋江戲”仍然存在,二者除劇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也互相吸收。
當時有規定,進合興戲的藝人,必須能演“桶內戲”即宋江戲的定型劇目,才能入合興班演“桶外戲”,即合興戲的幕表戲。
“合興班”的音樂曲牌大量采用南音,同時也吸取閩南民間的錦歌和傀儡調。表演則吸收梨園戲的“七步顛”、“舢舨行”、“相公爺摸”以及傀儡戲“跑馬”等程式。
“宋江戲”與“合興戲”二戲逐漸融合,至清末,兩種戲終於合二為一,統稱“高甲戲”。高甲戲的稱謂,據傳是由於演出時搭高台,穿戰甲,拿戈槍,故觀眾叫做“戈甲戲”,而“戈”與“高”閩南語音同。
另有一說:戲班到海外演出,僑胞稱家鄉來的戲是高等甲等戲,戲班回來就自稱為“高甲戲”。還有一說,是高甲戲有九個角色,故稱“九角戲”。閩南觀眾則稱之為“大班”、“土班”。
高甲戲發展很快,在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就有400多個戲班,年年都有戲班到外地甚至國外演出。各班競技激烈,先後湧現出“十大虎班”:
“前五虎”為“福慶成”、“舊大福”、“福勝興”、“福金升”、“金秀春”;“後五虎”為“新秀春”、“大祥春”、“金成興”、“新大福”、“福聯興”。而最好的稱“龍班”,即“金蓮升”,故有“一龍破五虎”之說。
高甲戲的劇目分為:“繡房戲”,即才子佳人的生、旦戲,如《杏元思釵》、《孟薑女》、《英台山伯》等;“公案戲”即審案戲文,如《彭公案》、《包公審黃菜葉》等;“宮廷戲”即屬宮廷鬥爭的戲文,有《狸貓換太子》、《逼宮》等;“醜旦戲”,都屬小戲,如《管甫送》、《番婆弄》、《桃花搭渡》等,這類戲頗有特色,醜角表演,更是獨具一格,很受歡迎。
此外,也有從古典小說及民間傳說編演的戲,如《說嶽》、《水滸》、《七俠五義》;民間傳說如《詹典嫂告禦狀》、《陳慶庸過大金橋》、《溫陵麗史》等。有的屬連台本戲,劇目達600多出,但多係幕表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