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劇目的開拓,必然在表演、音樂、武打等方麵,作全麵的改革創新。它在表演上吸取木偶戲的程式,如“傀儡打”、“傀儡醜”;又汲取梨園戲旦行的指法、科步;唱腔則大量取自“弦管”,這些都使高甲戲的藝術更臻完善,獨具風格。
高甲戲一般分為六門行當:小生、老生、北、旦、醜、雜。根據各行具體人物的身份、年齡、扮相及表演上的特點,又有不同分工。
過去,由於戲班陣容的限製,一個行當未能配備幾個角色,故在行當分工上須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紅北,豎眉兼扮醜,文小生兼扮文老生,二花兼扮武醜,花旦要能兼扮趙雲,苦旦要能兼周瑜。
高甲戲有豐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閩南的“南拳”、“鬥獅”的套數,後又吸收了木偶戲、京劇的武打程式加以豐富。旦角的科步,後人總結為36步科範。
醜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獨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戲後期向京劇吸取、取法,氣勢恢弘,有新的突破與發展。
高甲戲音樂以“泉腔”弦管為主,兼收傀儡戲、梨園戲和民間小調,既有清婉纏綿的音韻,又有激昂剛健的腔調。打擊樂多取自京劇的鑼鼓經,但醜旦戲仍保留響盞、雙鈴、小叫的輕快活潑的音響。特色樂器有南琵琶、二弦、南噯。
[旁注]
宋江 我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一百單八將之首,人稱“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原本是鄆城縣押司,後加入梁山,在托塔天王晁蓋陣亡後成為梁山的首領。
郭子儀 中唐名將,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英台山伯》即《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孟薑女》、《牛郎織女》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其中,梁祝傳說是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七俠五義》改編自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小說,以三俠即南俠禦貓展昭展熊飛、北俠紫髯伯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合為一俠,增以小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共為七俠;原五鼠仍為五義士,改書名為《七俠五義》,全書120光緒十五年作序刊行。
周瑜 字公瑾,漢末名將,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範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
[閱讀鏈接]
八閩文化是八閩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吸納融會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精華,閃耀著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芒。
這與高甲戲的基調,包括劇種的風格、劇目題材的內容、表演形式的粗獷豪放、活潑生動、亦莊亦諧、妙趣橫生,可以說是意趣相投,極為吻合。
高甲戲舞台上表現的大喜大悲、大愛大憎、善惡分明,乃至音樂唱腔上高亢激越、蕩氣回腸的旋律,恰恰是八閩人性格的形象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