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1 / 2)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已有800餘年的曆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八閩地區的福建泉州、漳州、廈門等地區,發展進程中,有成年演員的大梨園和兒童演員小梨園之分。

大梨園本地人俗稱“老戲”,又有“上路”與“下南”之別。元代各省設“路”,泉州人把福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上路老戲就是指來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劇種,而下南老戲就是本地戲。

早在宋光宗紹熙年間,閩南泉州、漳州一帶的民間,就盛行一種“優戲”。這種土生土長的劇種,唱的是閩南土腔土調,後人稱之為“下南腔”。演唱內容多是南曲曲牌體的戲文。

當時,朱熹的學生真德秀第二次知泉州時,曾頒布“禁戲”與“莫看百戲”的“勸農文”。說明“南曲戲文”已在泉州地區流行。

南宋時期,由於泉州海上交通發達,與浙江溫州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溫州的雜劇也流傳到了泉州,因戲班來自福建的北部,所以俗稱之為“上路戲”。它們帶來了一批大型的南戲劇目,作為一種藝術形態與當地的“下南戲”同時存在。

上路老戲的劇目比較古老,保留了部分當年傳自浙江的南戲劇目;下南老戲的劇目生活氣息較濃,插科打諢較多。小梨園劇目則以生、旦戲見長,往往取材於民間傳說和古代愛情故事。

三派在劇目上各自有其看家戲,稱“棚頭”,彼此不能互演,就是同一故事題材的劇目,在情節、戲路等方麵也不一樣;在表演上,有統一的程式,音樂上都唱南曲,與曲藝南音彼此有著密切的淵源與交流關係。

三派各有其專用曲牌,風格各有不同,伴奏均以琵琶、洞簫為主,用南鼓指揮。

後來,下南戲,上路戲、小梨園逐漸合流,形成了以“下南腔”即“泉腔”為主體。

元兵南下,宋氏宗室紛紛入閩,而且往往都隨帶戲子家班,以供娛樂。這種家班多由童齡男女組成,泉州人叫做“戲仔”,又叫“七子班”,被後人稱之為“小梨園”。

這樣,在南宋末年的泉州,便出現了上路戲、下南戲和小梨園的三種戲劇藝術形態。由於三者來路不同,所以各自都有自己的傳統劇目。

明萬曆年間,梨園戲班曾東渡到琉球演出。這次演出是已知的福建戲劇團體最早的一次出國演出。

梨園戲保存了宋元南戲的諸多劇作、唱腔和演出規製。每個流派各有號稱“十八棚頭”的保留劇目,保存了《朱文》、《劉文龍》、《蔡伯喈》、《王魁》等25種南戲劇目。

“棚”是梨園戲傳統的演出場地,演出前需要舉行“獻棚”儀式,供奉戲祖師田都元帥,之後才開始扮角、跳加官。與一般戲曲舞台的一桌二椅不同,棚的正後方隻擺設長條椅。

整個梨園戲的音樂唱腔屬於南曲係統,伴奏以簫弦為主,一字多腔,語言用泉州方言。曲牌體式有:套曲、集曲、過曲、慢、引、近、小令和唐宋大曲的袞等。

梨園戲的曲牌來源於唐宋大曲和法曲、民間音樂、弋陽腔、青陽腔、昆腔等,其中保留了相當一部分的古曲,如《摩訶兜勒》、《太子遊四門》、《霓裳羽衣曲》等。

它的3個流派各有其專用的曲牌和獨特的風格,同時,還專曲專劇,每個劇目都有一些專用曲調,其他劇目不能再用。在唱念方麵,要求“明句讀”,講究“喜怒哀樂,吞吐浮沉”。

各派的唱腔風格也各有特點,上路老戲比較古樸勁健,下南老戲比較明快粗獷,小梨園則比較委婉纖細,有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演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