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精彩絕倫的泉州木偶戲(1 / 2)

我國的木偶藝術,曆史悠久,大約源於漢代,興於唐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曆史。

而泉州素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的美稱。泉州自古就有“相公爺”跳棚的唱段:“問道傀儡那人造,當初陳平先生造出來……”

相傳唐末王審知入閩時,傀儡戲就隨之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已脫離了屬於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夠演規模宏大的曆史戲了。

到了清朝道光、鹹豐年間,木偶製作技術大大提高了,藝人們根據《目蓮》、《西遊》、《封神》等戲的特點,創造了不少花臉、鬼臉頭像。同時改進了活動頭像,把木偶又前推進了一大步。

泉州木偶戲分掌中木偶戲與提線木偶戲兩種。

掌中木偶戲,民間俗稱“布袋戲”,自明清就流傳於閩南民間。它是把小小的木偶頭和木偶的衣服連接起來,衣服像一條口向下開的布袋。

表演時,藝術家把手伸進這布袋型的衣服裏,食指套進木偶頭腔內,大拇指和另3個指頭套進在左右兩個衣袖裏,靠著靈活自如的手指,把各種木偶角色表演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其戲劇精品有傳統劇目《大名府》、《雷萬春打老虎》等。

掌中木偶戲,顧名思義,是因為它能將戲偶套入十指,在手中操弄。至於為什麼也叫“布袋戲”?相傳有多種說法:

從前,布袋戲的演出從一地到另一地。藝人們將木偶收於布袋中,以便搬運而得名。也有人認為是木偶的衣服四四方方如布袋所致。

另一說是,布袋戲演出時,舞台的布帷下,通常置有布袋,上擱竹杠,放置木偶,因得“布袋戲”之名。

布袋戲相傳是晉江落第秀才梁炳麟從街頭說書發展為“隔簾表古”而形成的。

據說,明代嘉靖年間,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屢試不第,頗為灰心。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會試,問卜於九鯉仙公廟,當天晚上夢見仙公執其手,題上“功名在掌中”5個字。

梁炳麟醒後,以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孫山,梁秀才認為神明戲弄自己,遂斷絕仕意,以其滿腹文史知識為材料,在鄉裏說書以維生。

一天,梁炳麟偶見提線傀儡戲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線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見靈活。梁炳麟於是用裨官野史的記載編造戲文,演於鄉裏之間,以抒胸中憤懣。

但讀書人的臉皮薄,於是,他又采用“隔簾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著簾幕,做有表演性的說書,孰料就此轟動,到處爭相聘演,聲名鵲起,因為木偶演於掌中,人稱此為“掌中戲”,梁炳麟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稱“布袋戲”的掌中戲也就流傳了下來。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懸絲木偶”、“線戲”、“弦絲傀儡”,顧名思義由其操作的弦線而來。

舊時,閩南人逢吉慶盛事,常邀請木偶戲來演出慶賀,所以提線木偶戲又稱為“嘉禮戲”。

提線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係有16條提線,最多的有30多條,由藝人在幕後操縱表演,使沒有生命的木偶攝入思想感情,從而演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精彩動人的故事。正是“頃刻驅馳千裏外,古今事業一宵中”。

清人蔡鴻儒在《晉水常談錄》記載:“傀儡,木偶也,今俗之線戲……泉人最工此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