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優秀的品質是培養出來的
一個孩子要想變得優秀,就必須要有愛心、自信、勤奮、獨立等優秀的品質,這些品質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作為父母,應該從多方麵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懂事,才能幫助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第1招 培養一個有愛心的孩子
父母箴言
一個有愛心的孩子才會有其他優秀品質,將來才會更容易獲得成功與幸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生來就缺少愛心,而是由於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愛心在不經意間給剝奪了。
愛心教育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會活得更自信更快樂。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孩子愛心的培養,需要父母的愛心澆灌。世界五彩繽紛,人間豐富多彩,都需要有愛心的人去發現,去欣賞,去領悟。
那麼,父母如何才能培養一個有愛心的孩子呢?
愛心培養從娃娃抓起
嬰幼兒期是人的各種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愛心的形成也是在嬰幼兒時期。因此培養孩子的愛心,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抓起。在嬰兒時期,父母要經常愛撫孩子,對孩子微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是孩子萌生愛心的起點。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要把自己看做是孩子的夥伴,陪孩子遊戲、聊天、學習,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被愛的幸福,為孩子奉獻愛心打下基礎。
給孩子正確的愛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愛自己的孩子,那是母雞都能做到的事。”關鍵在於怎樣去愛,如何去愛。獨生子女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特別是在“四二一”式(4個老人,1對父母,1個孩子)的家庭中,獨生子女自然成了全家人愛的中心,愛的焦點,父母幾乎是別無選擇的把所有的愛給了這唯一的獨苗。愛孩子就是要有理智地去愛,而不是溺愛。嚴格要求正是愛孩子的一種體現。嚴格要求並不意味著對孩子扮出一副嚴厲的麵孔,更不是動輒就訓斥打罵,而是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凡提出來的要求就應該堅定不移地要求孩子做到。
保護好孩子的愛心
有時候父母由於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對孩子表現山來的愛心視而不見,或訓斥一番,把孩子的愛心扼殺在萌芽之中。比如有個小女孩為剛下班的媽媽倒了一杯茶,媽媽卻著急地說:“去去去,快去寫作業,誰用你倒茶。”再如有個小孩蹲在地上幫一隻受傷的小雞包紮,小孩的媽媽生氣地說:“誰讓你摸它了,小雞多髒呀!”孩子的愛心就這樣被父母剝奪了。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在不經意間傷害或剝奪孩子的愛心。
強化友好行為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一旦發現孩子的友善行為,就要及時地親吻、擁抱或讚揚孩子,也可以采取獎勵孩子小禮物等方式鼓勵他,受到鼓勵的孩子下次會比較容易再次出現類似行為。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閃光點”視而不見,孩子表現同樣行為的頻率就會低得多。鼓勵孩子的友好行為,讓孩子的這種友善的行為形成一種習慣。
拓展孩子的交往範圍
父母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裏,是培養不出真正的愛心的。因為在家裏,孩子屬於“弱勢群體”,理應享受很多“特權”和“優惠”,大人總是不知不覺地讓著孩子。父母必須得把孩子帶也去,讓孩子在社區裏活動,讓他自由地與同齡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父母要注意觀察孩子在沒有“特權”和“優惠”的情境下,能否識別他人的好意、回應別人的好意,孩子又如何向他人表達自己的喜好。如果孩子的交往出現了不順利的情況,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應變能力怎樣。這些都能反映孩子“愛心情商”的高低,幫助父母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的愛心。
為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
許多父母隻知道一味地疼愛孩子,卻忽略了給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其實施愛與接受愛是相互的,如果讓孩子隻是接受愛,漸漸地,他們就喪失了施愛的能力,隻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並且覺得父母關心他是理所當然的。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多點關心和疼愛,等他長大了,他就會孝敬父母,疼愛父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你沒有給孩子學習關愛的機會,他們怎麼會關愛父母呢?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都不重要,隻有學習好了,將來才會有一個好的前程,於是什麼事都為孩子著想,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習慣、品質、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更重要,並且這些都需要在生活、學習中培養,不會一蹴而就。
讓孩子熱愛動植物
孩子與大自然的花草、植物、動物和諧相處,也是培養孩子愛心不可缺少的內容,是鍛煉孩子愛心的重要途徑。家長要讓孩子學會愛護花草,愛護小動物,經常帶孩子到動物園,告訴孩子人類應熱愛動物是動物的好朋友,人類更應關愛小動物,讓孩子了解熱愛小動物。或者買隻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在家裏養,讓孩子親身體驗接觸小動物,孩子會很疼愛它,愛動物的人是很善良很有愛心的人。告訴孩子大自然是人類好朋友,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是一種美德。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到植物園、郊外走走,讓孩子領略大自然的美感。讓孩子在輕鬆愉快中培養愛心。
轉移孩子的壞習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冷靜地對待孩子的缺點,要寬容地給孩子嚐試犯錯誤的機會,善意的批評要講方式,用博大的愛心去感化、尊重、理解,這才是愛。先聽聽孩子的想法,你會有新的體會,這樣才能有目的、恰當地進行評議,也隻有恰當的評議才能使孩子信服、接受你的建議。家長不應直接地去指責、埋怨孩子,多給孩子建議性的引導;不說不能怎麼樣,多說如果能怎麼樣會更好。讓孩子確實認識到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不是敵人,能讓孩子信服的父母是擁有博愛的父母。作為父母,放下架子,身入童境,循循善誘是關鍵。不怕孩子出錯,就怕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孩子壞習慣的糾正,全在父母的轉移和引導上。
教給孩子關心他人的方法。
孩子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在生活中,父母要教給孩子關心他人的方法。如,父母實在太累了,不能答應孩子一起做遊戲的要求時,不妨直接告訴孩子:“媽媽太累了,想休息一會兒,寶寶自己做遊戲媽嗎?”如果孩子答應了,父母一定不要忘記說:“寶寶真懂事,知道心疼媽媽了。”爺爺想要看報紙,可以請孩子幫忙拿眼鏡,如果寶寶做到了,可以表揚寶寶說:“真是好孩子,知道爺爺腿不利索,能幫助大人幹事情了!”經過多次練習和提醒,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孩子便會主動地關心他人,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為自己幫助了他人而感到快樂!
進行情感教育
父母可以巧設意境,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父母要做愛的發現者和講解員,及時進行愛的傳遞,讓愛從小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長。如看到母雞保護小雞時,可介紹母愛的偉大、無私和奮不顧身;講故事、閱讀書籍也是培養愛心的方式之一。
讓孩子在實踐中塑造愛心。
與別人分享好吃好玩的東西,對別人說一些關心體貼的話,同情並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對別人能夠寬容和謙讓,孩子的愛心就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行為模仿和強化而逐漸形成的。從孩子還隻有幾個月大的時候起,父母就要讓孩子學著與別人分享東西。孩子漸漸長大了,在餐桌上,可讓他學著給長輩夾菜;鼓勵孩子給爸爸媽媽拿東西;給客人讓座,讓孩子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從中品嚐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帶來的喜悅。
父母要富有愛心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隻有富有愛心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富有愛心的孩子。孩子時時刻刻都把父母作為自己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父母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孝敬老人、關心孩子、關愛他人、樂於助人,讓孩子覺著父母是富有愛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第2招 培養一個自信的孩子
父母箴言
一個人隻要有成功的決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狀態,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追求目標上。隻有堅信自己成功的人,才會取得成功。在孩子努力拚搏時,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夠變得自信。
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人們開拓進取、向上奮進的動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自信心在每個人的成長中部具有重要作用,這種心理品質應該從小培養,從家庭開始。
現在流行的“賞識教育”也好,“成功教育”也罷,其目的實際上都是為了提升孩子的自信。一個孩子如果缺乏自信,便會自卑、膽怯、縮手縮腳、懼怕困難、不敢嚐試。這樣的孩子,認知能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及運動能力等方麵的發展都會比較緩慢;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充滿自信、獨立性強、敢想敢幹、大膽嚐試、積極參與,各方麵能力的發展必然較快。既然自信對於孩子來說那麼重要,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父母要相信孩子
很多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年紀小,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父母的這種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所以,作為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這一點至關重要。父母要相信,孩子雖然小,但是卻有著巨大的學習與發展的潛力,這樣父母就可以放心培養孩子。孩子是以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認識自己的,隻要父母認為孩子能行,孩子就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
在鼓勵中生活的孩子一般都會很有自信。不管孩子做什麼事,隻要他去幹,父母就要給予一定的肯定與鼓勵。同時,父母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和成功,並給予適當讚賞,使他們有體驗成功的機會。隻要孩子付出了努力,父母就要給予肯定和支持,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過失。當孩子得到的鼓勵越來越多,他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父母千萬不要總盯著孩子做得不好或不足的地方,去挑毛病。如果父母對孩子否定多,指責多,就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使孩子越來越不自信。
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某一方麵,或某些方麵比別人強,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在生活中,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放大孩子的優點,這樣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裏活動時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父母應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幫助孩子在某些領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從而促進孩子對其他方麵的學習。
鼓勵孩子向困難挑戰
孩子有時候會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想嚐試不太容易完成的事情,這時候,父母要鼓勵孩子。孩子一旦取得了成功,就會感到特別自豪。這樣,孩子會逐漸形成向困難挑戰的自信心和勇氣,提高自我評價能力。
自信不等於驕傲
培養自信,說白了就是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好,發現自己的長處。但是,自信不同於驕傲自大。如果孩子一直隻懂得自己好,難免會變得自信心膨脹。所以某些時候,還是要讓孩子適當承受一下挫折,拿自己的短處去比一比別人的長處。
第3招 培養孩子勤奮刻苦的精神
父母箴言
一個孩子掌握知識的多與少,完全取決於他的勤奮程度。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勤奮是一個人最大的資本,一個人隻有用他的勤奮才有可能會換取成功;如果一個人怕苦怕累,那麼他會失去很多東西,而不可能獲取成功。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是幾句我國的古訓,幾乎每個人都學過,但也差不多都淡忘了。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必須要經過辛酸的磨煉,這永遠是個真理,並且永遠不會褪色。
我國古代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它說明了如果一個人勤奮刻苦地學習,那麼最後他一定會成功。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由於家裏窮,匡衡買不起書,隻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書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兒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一下子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借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的。他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房子不打掃就不會幹淨;花兒不澆水就會枯萎;田裏不播種就不會長出莊稼;一個人不努力,當然也就不會有所成就。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作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這就需要培養孩子勤奮刻苦的精神。
讓孩子在勞動中學習勤奮
一個人勤奮與否並不隻是說這個人是不是刻苦學習,其實,從其他方麵也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勤奮,比如從勞動和工作中。畢竟,孩子早晚有一天會走上社會,參加工作的,因此,父母要從多方麵來培養孩子的勤奮。
關於工作,孩子的首要任務還是學習,當然沒有辦法在工作中培養孩子的勤奮。但是,父母可以為孩子做榜樣,比如,當父母做一些艱辛的工作時,父母不要因此喊累或是埋怨工作辛苦,而是應該咬緊牙關認真地去做這些事情。孩子看在眼裏,自然也就會學到父母的這種勤奮。
關於勞動,在這方麵父母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父母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幫著家裏做一些家務勞動,如果是一些有困難的勞動,父母可以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報酬。讓孩子知道,隻有靠自己的雙手勞動才能夠有所獲得,而一個懶惰的人是不會得到任何東西的。在父母這樣的教育下,當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把他的勤奮表現在工作中了。
有責任感的孩子就會去勤奮刻苦地學習
一個真正知道負責任的人,不僅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還會對自己周圍的人,那些關心自己和自己關心的人負責任。一個負責任的人會因為自己肩負的責任而去勤奮刻苦地學習,會為了讓父母能夠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比如,如果一個孩子的家庭生活不是很富裕,當孩子知道了家裏的一切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時候,他就會產生一種責任感,並且會因為這種責任感而努力奮鬥。因此,孩子的責任感也是孩子努力奮鬥的一種原動力。
不要讓孩子一直勞動
什麼事情做久了都會感到厭煩,如果父母讓孩子一直勞動,一點兒都不給孩子喘息的空間,那麼,孩子隻會對勞動產生厭煩,根本不會因此而讓孩子養成勤奮的習慣。其實,這和學習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父母隻是讓孩子一味地學習,不讓孩子有休息的時候,那樣是不會達到學習的目的的,相反,還會使孩子產生對學習的厭惡感。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勞逸結合,這樣才會讓孩子產生興趣和積極的態度。因此,不管是勞動還是學習,父母都要根據一些具體情況讓孩子進行適當的休息。
有步驟地引導孩子去學習
其實,孩子畢竟是孩子,各個方麵都不如成人,為了能夠讓孩子養成勤奮的習慣,父母可以有步驟地引導孩子去學習。在引導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要注意孩子基本功的培養,隻有有了最基礎的東西,才可以一步一步朝前走;對孩子要做一些適時的教育,有時候,可能父母說了一大堆,然而孩子一點都沒有聽進去,如果是適當的時候,可能父母稍微一點,孩子就能夠明白了;還有就是,父母要注意一下“量”的問題,孩子畢竟太小,如果內容太多、範圍太大的話孩子可能會承受不了;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如果父母急於求成的話,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父母一定要平和地對待孩子的學習問題。
多給孩子講一些立誌向上的故事或事例
古往今來,有很多人都憑著一股刻苦勤奮的勁頭取得了一番成就,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這樣的故事或是事例,讓孩子從中得到啟發。讓孩子知道,那些得到成功的人都是經過一番努力後才成功的,而一個人如果怕苦又怕累的話,他是永遠都不會成功的。“付出才會有收獲”這句話是絕對有道理的。要讓孩子知道,一個人如果想成功就隻有通過刻苦勤奮,付出自己的努力,這樣他才會擁有更多。
第4招 讓孩子學會堅強地麵對困難
父母箴言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不管麵對多麼糟的情況都一定要學會堅強,要具有跌倒了再爬起來的精神,這樣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才能夠走得順順利利。
巴爾紮克說:“苦難對於一個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於庸人卻是一個萬丈深淵。”有的人在厄運和不幸麵前,會不屈服,不後退,不動搖,頑強地同命運抗爭,因而在重重困難中衝開一條通向勝利的路,成了征服困難的英雄、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而有的人在生活的挫折和打擊麵前,變得垂頭喪氣,自暴自棄,進而喪失了繼續前進的勇氣和信心,於是成了庸人和懦夫。培根說:“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更令人驚歎。”
一個人在順境之中當然會做出一些成績,但是更容易出人才的是在逆境當中,因為逆境和挫折的情境會磨礪一個人的意誌。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會比在順境中生活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因為,在順境中成功的人隻熟悉成功的感覺,卻不知道怎樣麵對挫折,而在逆境中奮鬥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他們會顯得更趨成熟。他們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諳隻有經曆了失敗才可能會得到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因此要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
對於孩子來說,隻有經曆了失敗,才會知道如何麵對失敗,才會在失敗中變得更加堅強。每個孩子都會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麻煩,在麵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膽小懦弱的孩子往往沒有堅強的意誌去克服困難和挫折;堅強勇敢的孩子則能夠做到持之以恒,憑借自己堅強的意誌,戰勝困難和挫折,越過障礙和絆腳石,從而取得成功。
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
一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去做,隻讓他們在舒適、平靜、安穩的情況下生活,從而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方式,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所以,父母的包辦是孩子形成軟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善於自理的孩子在生活中會表現出堅強的一麵,在麵對挫折和困難時,他們會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這些問題,不會無所適從。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讓他們自己去麵對生活。要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從而讓他們受到鍛煉,當以後父母暫時離開時,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夠自己待著而不害怕;當發生意外情況時,也能夠不驚慌、不哭泣等。這些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對培養孩子堅強、勇敢的品質是很有益處的。
支持孩子大膽地去做事、說話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正確的方法,父母可以在孩子未成熟期加以保護,但這種保護應當隨著孩子的成長發育越來越少。父母要訓練孩子單獨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這種促進應隨著孩子的成長越來越多。千萬不要凡事包辦,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依賴心理。
還有一些內向軟弱的孩子不喜歡過多地說話,對於這種孩子,父母應盡量避免對他們說:“你必須這樣或那樣做”之類的話,而是應該多對他們說“你看怎樣辦?”“你有什麼想法嗎?”之類的話,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並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
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
想讓你的孩子堅強,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來看待。隻有讓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雙腿才會結實,他的意誌才會堅強。
在公共汽車上,有人給一個5歲的小女孩讓座。孩子的媽媽卻對讓座的人說:“讓她站著吧,她已經到了該自己站立的年齡了!”
教孩子凡事再堅持一下
有這樣一句話“勝利往往來自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其實正是這樣,當一個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意誌去讓他再“堅持一下”,這種堅強的意誌足以讓他取得成功。
當孩子在不斷的訓練下,做出一些比較膽大的事情,父母應該不斷鼓勵、稱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勇敢的樂趣,覺得以前的膽小非常幼稚,讓孩子從內心上勇敢起來。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膽大,越來越活潑。
鼓勵孩子與社會打交道
有些內向的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隻習慣於同自己熟識的人待在一起,與社會上的人打交道時會產生一種潛意識的懼怕。因此,父母在孩子小時就要培養他們處世的能力,鼓勵孩子與社會打交道,多接觸各種人。
幫助孩子增強應付他所害怕的對象或環境的信心
有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時常有害怕的情緒。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害怕情緒呢?
兒童有害怕情緒時,父母不該嘲笑或處罰他們。如果孩子害怕一個人在房間裏關燈睡覺,可在他床頭上裝一個燈的開關,讓他掌握或明或暗的主動權,幫助孩子消除害怕。
經常給孩子講一些有趣的知識,有助於消除他們的害怕心理。如有孩子害怕蜜蜂,可耐心地向他解釋蜜蜂是如何辛勤勞動、采花粉釀蜜的,隻要你不惹它,它就不會蜇你。
第5招 學會培養孩子的耐心
父母箴言
有的孩子做事有頭無尾,有始無終,這是缺乏耐心的表現。孩子做事有沒有耐心,是孩子自立能力的重要表現。在培養孩子的耐心的時候,不要強製讓孩子做下去,強製反而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耐心。父母要通過給孩子講故事,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等方式方法讓孩子主動地把事情做完。
有句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正說明耐心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心理學上,耐心屬於意誌品質的一個方麵,即耐力。它與意誌品質的其他方麵,如主動性、自製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關係。
莎莉去應聘一家外貿公司做經理秘書。但是,公司卻給她安排了一個行政部文員的職位。莎莉想了一下,覺得隻要自己耐心做好文員的工作,一樣很好。於是,她就答應了。
莎莉的工作是負責接待客人和複印、打印等瑣事。同事們總是把一些需要複印和打印的文件一股腦兒堆在莎莉的桌子上,然後告訴她哪些需要複印,哪些需要打印,每種各需要多少份。莎莉總是耐心地記錄著各種要求,然後仔細地做。
有好幾次,莎莉的認真檢查避免了公司的損失。因此,莎莉真的被提拔為經理秘書了。莎莉是這樣對朋友說的:“工作雖然簡單,但是隻要有超凡的耐心和細心,就會取得成功。”
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父親為了讓童第周從小就明白耐心的重要性,讓他能夠執著地學習和做事,特意給他題了“滴水穿石”的條幅,告誡童第周世界上沒有穿不透的頑石,隻有沒有耐心的人。
父親去世後,大哥安排童第周到寧波師範預科學校讀書。隻讀了一個學期,童第周就提出要考當時全省著名的效實中學。哥哥對他說:“效實中學是用英語講課的,你的英語根本不行,肯定考不上的。”童第周卻認為“滴水能夠穿石”,隻要自己耐心學習,肯定能夠考上的。
為了準備考試,童第周堅持自學英語,每天除了吃飯外很少離開書房。終於,童第周考上了效實中學。在效實中學,童第周又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使自己的成績從剛入學的全班倒數第一上升到了全班第一。這就是因為童第周對耐心學習有著深刻的理解。
耐心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培養孩子的耐心不僅對他在學習上有幫助,而且對他今後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許多孩子都不夠有耐心,隻要想到了或者聽到了,他們便要求立刻兌現。否則便不停地糾纏、吵鬧,直到父母滿足他們的要求為止。
許多孩子沒有耐心,是因為家長自己做事也是虎頭蛇尾。所以,要想讓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要有堅持性。如果今天要求孩子練琴半個小時,明天自己忘了,後天又有什麼事給耽誤了,那麼,培養孩子的堅持性就會變成一句空話。另外,家長自己做事的態度非常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家長很難培養有恒心的孩子。
父母要指導監督孩子做事。孩子做事的全過程中,父母在天鍵時刻要給予指導和提示,這不是代替而是幫助孩子想辦法,以防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灰心喪氣。當孩子想不出辦法又不願去想,有偷懶或依賴父母的跡象時,父母不可給予幫助,而應注意說服鼓勵。必要時給予批評並監督孩子獨立地做完某件事。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習慣養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廢了。
父母讓孩子做事時,應注意適合孩子的實際水平。如果過難,孩子盡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他就會傷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還不至於的話,那麼連續幾件這樣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願去做,而喪失自信心。
在生活中,父母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的耐心。如果孩子喜歡花草,父母可以利用家中的陽台,買來花盆和花子,讓孩子在培育花草的過程中,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如何時發芽、長葉、開花,體會一個生命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明白:無論你怎樣著急,你今天撒下種子,它不會明天就長大。要想有收獲,你必須耐心等待,給它澆水,有時還要鬆土,並讓它享有充足的陽光。
第6招 敢於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父母箴言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出現過失、錯誤時,理當采取明智之舉,勇於向孩子道歉,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自尊心,同時,父母的行為也為孩子樹立了榜樣,當孩子有錯誤時,也會主動承認錯誤、主動道歉。
一天上午,母親奧德瑞認為花瓶是兒子波恩打碎的,便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兒子訓斥了一通。波恩雖極力辯解,奧德瑞就是不相信,還為兒子不肯承認錯誤而傷心不已。下午,鄰居家的孩子抱著小貓過來道歉,說小貓爬上爬下把花瓶打碎了,請求奧德瑞的原諒。送走鄰居之後,奧德瑞趕忙把波恩叫到了跟前,她撫摸著孩子的頭發,柔聲說道:“對不起,寶貝,媽媽錯怪了你。媽媽現在知道花瓶是小貓打碎的,不是你,你願意原諒媽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