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招讓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02(2 / 3)

教孩子正確看待“嚴”老師

現在,有些孩子對老師的批評很反感,甚至有抵觸情緒。他們認為老師管得太嚴,態度苛刻,覺得在學校不自由。

父母應讓孩子明白,沒有哪位老師是不愛自己的學生,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才的。嚴師出高徒。老師嚴格要求學生,才能培養學生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嚴格正是老師培育人才的需要,也是老師對孩子負責的表現。

父母應該教育孩子理解老師的苦心,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誠懇接受老師的指導和嚴格要求,從而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孩子正確對待老師的錯誤

人人都怕被別人錯怪或誤解,孩子更怕老師錯怪自己,因為這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和進步。然而,任何人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老師也難免有錯的時候。

那麼,一旦老師錯怪了孩子,父母應如何加以引導呢?

父母應讓孩子明白,希望自己教的學生上進,有所作為,是所有老師的共同願望和出發點。老師本身的願望決不會是把自己的學生推向反麵。有時,可能因為老師對情況了解得不夠全麵,而對孩子做了不切實際的批評。

父母應告訴孩子,不能因老師錯怪了自己就產生嫉恨心理,認為老師偏心眼,更不能采取消極的態度與老師對抗,甚至采取當場頂撞和抗拒的態度。要保持頭腦冷靜,努力克製自己,不衝動。應根據當時的環境和條件,能解釋的就解釋清楚,一時不便解釋的暫時放一放,以後找適當的時機再解釋,也可以請同學或班幹部代替自己去解釋。這樣,通過和緩的方式解除相互間的誤解,縮短心理的距離,扭轉老師對孩子的印象,師生關係會更融洽。總之,在同老師交往時,父母應教育孩子持主動、誠懇的態度。

當然,與老師建立良好的交往關係,在於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從父母的角度出發,應該正確教育孩子要打開心靈之門,用尊重、熱情、真誠、理解和愛去架設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

第26招 引導孩子正確地與異性交往

父母箴言

“喜歡與人相處”、“渴望被人愛”是人的本性,再加上青少年對異性充滿好奇心,所以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很樂意與異性交往。作為父母,雖不能過多幹涉孩子交異性朋友,但也不可不聞不問。父母正確地加以引導,可以使孩子學到更多東西,避免走入誤區,才是最重要的。

進入青春期,孩子的性意識開始覺醒。青春期性的需求,主要表現在與異性交往中滿足自己對異性的好奇心,以及釋放性心理能量。正常的男女間的交往有利於相互了解,消除男女之間的神秘感,還可以得到智力上互相滲透、情感上互相安慰、個性上互相補充和學習中互相激勵的作用。善於與異性交往的青少年往往是開朗、活潑的,心理不受壓抑。但一定要區分開友情和愛情,否則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友情是以友愛為出發點,是有共同目標的朋友之間的深切感情,愛情是以性愛為基礎,是以結婚為目的的活動。愛情是兩性之間所存在的一種特殊關係,需要通過理智、道德、意誌來實現,需要負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

青春期的異性關係是一個最容易被誤解、又最容易出問題的問題。大多數父母、老師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已經情竇初開時,或者隻是在心裏暗暗著急,或者旁敲側擊地去勸阻,或者不由分說地去製止,很少與青少年開誠布公地溝通,更不會為他們提供指導。但是在茫茫人海中,除了男人就是女人,異性交往不但不可避免,而且還是每個人一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際形式之一。所以,如果父母真的關注孩子的生活幸福、事業成功,就必須讓孩子具備與異性相處的本領,教會孩子正確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

青少年的交往往往是憑直覺進行的,是純潔和美好的,對這種友誼父母應當格外尊重和鼓勵。讓孩子與異性自然交往,告訴他不要把異性視為特殊對象而感到神秘和敏感,形成一種人為的緊張和過分激動的心態,也不必因對某個異性有好感,願意與之交談、接觸,就認為自己愛上了對方,或以為對方對自己有情,錯把友誼當愛情來追求。父母也不要把青春期的異性交往看做是“早戀”,是一種“錯誤的要求”或“會鬧出亂子的壞事”,而想辦法去“製止”、“拆散”。

父母要教育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用平常心態對待異性朋友,控製性衝動,培養自己的健康人格,端正性觀念和批判“性解放”思潮。有人認為隻要女孩願意,男孩不吃虧,男女之間的性交往是很正常的。其實不然,男孩一旦放縱自己,不僅會給女友帶來災難,也會使自己產生強烈的罪惡感。

其實,學會與異性交往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會目標之。按照人類心理社會發展的自然進程,一個正常人從初中開始就需要學習建立異性友誼,因此與異性交往並非是“長大以後的事”。相反,如果真的等到離開學校走上社會以後才開始學習與異性交往,很可能就會因為缺乏鍛煉而成為這方麵的“困難戶”。但是與異性交往時,要掌握好尺度,否則會適得其反。

如果孩子是男孩,作為父母可以這樣指導他:

沒必要過分拘謹

在和女生的交往中該說就說、該笑就笑,需要握手就握手,這都是很正常的,要是忸怩的話反而讓人家討厭。當然,要是過分隨便的話,一定會把小女生嚇跑。

不要太嚴肅

太嚴肅讓人不敢接近,望而生畏,可以不失時機地表現一下幽默感,這樣比較容易受歡迎,但不要發展成油腔滑調。

學會紳士風度

很多時候女性被視作弱勢群體,所以“男子漢”們要學會謙讓、學會保護女士。比如一起在馬路上閑逛時,男孩子應該走在靠車行道的一邊;進出門時,男孩子要給女士開門,讓女士先進先出等。可以從“照顧”媽媽開始,訓練男孩子的紳士風度。

如果是女孩的話,父母要讓她們務必注意保持與男孩子交往的尺度,做到既能展現女孩子的魅力又能避免吞食苦果。

不要過分熱情

如果女孩子在交往中表現得過分熱情,就會讓對方覺得是輕佻之人,往往會產生非分之想,不利於正常交往。

要保持警覺

“食色,性也”,不排除很多男孩子都有好色之嫌,所以女孩子要時刻保持警覺性,這樣才能及時發現色狼的不良動機,采取防禦行動。

不要總是不理不睬

雖然在交往中一般都是男孩子采取主動,但是如果女孩子一直不理不睬的,保持著“冰山冷美人”的形象,不用多久就沒有男孩子敢接近了。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讓孩子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保持廣泛接觸和群體形式,注意交往的分寸;少與異性單獨接觸,沒有特殊需要不單獨約會;注意把握和控製自己的性衝動,避免由於朦朧而產生的偏差,珍惜少男少女的純潔;理智地、有分寸地對待出乎意料的感情越軌,尤其對待“性誘惑”要敢於說“不”。

第27招 讓孩子與兄弟姐妹和諧相處

父母箴言

兄弟姐妹同根生,原本就有手足情。良好的手足關係可以成為孩子們生活的原動力。雖然大家的觀點、品位風格存在差異,但兄弟姐妹可以給孩子帶來終生的幫助和鼓勵。這一點,做父母的是不容忽視的。

楓楓是個調皮的孩子,一會兒都閑不住。姐姐在寫作業,他在旁邊一會兒揪揪姐姐的頭發,一會兒用“寶劍”捅姐姐的背,攪得姐姐不能安心學習。

媽媽為使楓楓聽話,不再搗蛋,就決定讓楓楓和姐姐角色互換。

“姐姐”開始寫作業了,“楓楓”拿著水槍走過來,趁“姐姐”不備,把“姐姐”的作業本和衣服都打濕了。“姐姐”哭了,向媽媽告狀。

媽媽問“姐姐”:“‘楓楓’把你的作業打濕了,是他不對。那你希望媽媽怎麼懲罰他?”

“姐姐”狠狠地說:“罰他今晚不準看電視!”

媽媽說:“定下了規矩就不能變卦!以後準再擾亂姐姐寫作業,就罰他晚上不準看電視!”

遊戲結束了,但楓楓想起自己定下的“懲罰措施”就不再打擾姐姐學習了。

有關專家在研究手足關係的時候,最令他們驚歎的一點發現是:孩子們和兄弟姐妹待在一起的時間最長。

朝夕相處在促進手足聯係更緊密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他們之間產生摩擦的機會。衝突也許會讓父母感到頭痛不已,但是孩子們卻有可能從中獲益良多。

社會學家通過試驗證實,在手足“鬥爭”中成長的孩子掌握更多解決衝突的技巧。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勞裏·克萊默說:“和朋友關係不同,手足關係是沒辦法選擇的。因此在日複一日的衝突中,你學會了談判和妥協。”

具體來說,父母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與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呢?

父母不應偏袒

父母要明白,孩子們吵架鬥嘴的時候不能偏護其中的任何一方。父母更沒有責任查明誰對準錯,以法官的身份自居。另外,盡量不要拿你的孩子與其兄弟姐妹進行比較。這樣的話,會使處於弱勢的那一個孩子感到自己與兄弟姐妹格格不入或者不受父母喜歡。

有的父母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小敏與弟弟發生衝突,不管誰對誰錯,父母總會讓小敏讓著弟弟。

一次,是弟弟不對,但媽媽仍說:“你是姐姐,就不會讓著弟弟!”

小敏很委屈地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你們為什麼一碗水端不平?弟弟之所以這麼蠻橫,就是你們慣出來的!”

10多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足以讓父母反思反思了。所以,此後父母再也不偏袒兒子了。

讓孩子坦白自己生氣的事實

如果你發覺孩子生氣或不滿,應該鼓勵孩子坦白說出來。讓孩子告訴兄弟姐妹他心裏的真實想法,即使“我討厭你”這種話也要坦白說出來。然後盡力想想辦法來平息爭吵。盡量不要讓孩子出言傷害或攻擊別人。因為孩子可能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他的兄弟姐妹,所以孩子的惡語也可以對其兄弟姐妹造成最深的傷害。“你很胖”“你很醜”這樣的批評造成的傷害可能永遠無法痊愈。

不要讓爭吵惡化

一般來說,孩子們長大以後,大家不待在同一屋簷下,吵架的機會就會少很多。但是,如果在少年時期孩子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就非常惡劣,這種不快很可能會在孩子成年離家後一直持續下去。所以,在孩子年少時,父母應盡量要求孩子不說過激的傷害其兄弟姐妹的話,以免激化他們之間的矛盾。

引導孩子遇事相互商量

父母為孩子們提供的生活環境雖然大同小異,但孩子們在未來的成就卻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富貴,有的貧賤,總須互相幫助與扶持。兄弟姐妹能互相幫助,就能互相合作,所以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影響很大,凡事最好商量,最易合作共事。但父母應告誡孩子不可狼狽為奸,互陷於不義。當兄弟姐妹做錯事時,要勸善規過,切不可同流合汙。

孩子們之間誰在學習、生活上出了紕漏,犯了什麼錯誤,互相不要埋怨,不要坐視不管,更不要歧視對方。父母可引導孩子耐心細致地了解情況,做好幫助、教育工作,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幫助同胞改正錯誤的快樂。

經常組織孩子團聚交心

父母應多組織孩子團聚交心。因為孩子成年後,有的結婚單獨分出去過,互相走動,彼此聯係的機會就會少很多,而父母在他們小時候對他們的教育則會一直影響著他們。這種聚會的習慣,會使孩子們一直保持一家人的感覺,互相支持、鼓勵,互相幫助。這對孩子今後贍養、照顧父母也會起很大的作用。試想,逢年過節,孩子們都團聚在自己身邊,對父母來說自然是享不盡的天倫之樂。

第28招 讓孩子懂得說“謝謝”

父母箴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通過對某些小事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感謝親人,學會感謝在他成長過程中支持和幫助過他的每個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會珍惜眼前美好、溫馨、幸福的生活,才會養成其他美好的品德。

當依琳娜、莎拉和德魯還小的時候,在需要向別人致謝時,他們的母親貝德福德就會讓他們口述感謝詞,然後由自己代筆寫謝柬。但是,當孩子長大一些後,有能力自己寫謝柬了,卻必須要三催四請才肯動筆。

在平常的生活中,常常會聽到貝德福德這麼問:“你寫了信給爺爺,謝謝他送你那本書沒有?”或問:“陶樂思阿姨送了你那件毛線衫,你可向她道謝?”而孩子們的回應卻總是含糊其辭,或聳聳肩膀。

有一年,在聖誕節過後,貝德福德又催促他們寫謝柬,但是過了好幾天,兒女們竟一直沒有什麼反應,她大為氣惱,便宣布:“在謝柬沒有寫妥投寄之前,準也不準玩新玩具或穿新衣。”

但是他們依舊拖延,還出言抱怨。

貝德福德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說:“大家上車。”

“要去哪裏?”莎拉問,覺得很奇怪。

“去買聖誕禮物。”

“聖誕節已經過去了。”她反駁。

“不要囉唆。”貝德福德斬釘截鐵地說。

等孩子們都上了車,貝德福德說:“我要讓你們知道,別人為了送你們禮物,要花多少時間。”然後,貝德福德對德魯說:“麻煩你記下我們離家的時間。”

來到鎮裏,德魯又記下了抵達的時間。三個孩子隨著貝德福德走進一家商店,幫她選購禮物送給她的姐妹。然後又一起回家。

到家之後,三個孩子下了車便向雪橇走過去。貝德福德說:“不許玩,還要包禮物。”孩子們聽了,垂頭喪氣地回到屋裏。

“德魯,記下到家的時間沒有?”德魯點點頭。

“好,現在請你記錄包禮物的時間。”

孩子包禮物時,貝德福德替他們衝泡可可,終於,最後一個蝶形結也係好了。

“一共花了多少時間?”貝德福德問德魯。

他說:“到鎮上去,用了28分鍾,買禮物花了15分鍾,回家用了38分鍾。”

“包這幾個盒子用了多少時間?”依琳娜問。

“你們倆都是2分鍾包一個。”德魯說。

“把禮物拿去郵寄,要花多少時間?”貝德福德問。

德魯計算了一下,答道:“一來一去,56分鍾,加上在郵局排隊的時間,要71分鍾。”

“那麼,送別人一件禮物總共花多少時間?”

德魯又計算了一陣:“2小時34分鍾。”

貝德福德在每個孩子的可可杯旁放一頁信紙、一個信封和一支筆。

“現在開始請寫謝柬。寫明禮物是什麼,說已經拿來用了,用得很開心。”

孩子們沉默構思,接著響起了筆尖在紙麵上的聲音。

“現在告訴我,你們花了多長時間。”寫完之後,貝德福德又問德魯。

“花了我們3分鍾。”德魯一麵說一麵把信封封好。

“人家選購一件情意濃厚的禮物,然後郵寄給你,所花時間也許超過2個半小時,我要你們花3分鍾時間道謝,這難道是過分的要求嗎?”貝德福德問。

3個人低頭望著桌麵,搖搖頭。

“你們最好現在就養成這習慣,因為早晚你們要為很多事情寫謝柬的。”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得到了父母、爺爺奶奶的百般嗬護,萬般疼愛,很多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由父母代勞。長此以往,孩子慢慢就可能會養成懶惰、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甚至會認為別人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理所應當的,用不著感謝,用不著珍惜,連一聲起碼的“謝謝”都不願說。

很多父母反應,說自己的孩子非常自私、霸道,父母不論為他們做什麼事情,他們都認為是應該的,絲毫不懂得感激。他們認為,別人都應該為他們服務,都要以他們為中心。麵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別人幫了自己,自己就要對別人說“謝謝”,讓孩子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孩子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這些部是父母應當做到的。

現在很多孩子缺少的是品德教育,父母要從小教會孩子心存感激,對人體恤,教孩子習慣說“謝謝”。隻要別人做了方便自己的事情,或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都要對別人說聲“謝謝”。懂得向別人說“謝謝”的孩子,他的臉上會洋溢著甜蜜和喜悅,做一切事情都會開開心心,不會產生抱怨情緒。

其實,造成孩子不知道對別人說“謝謝”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環境的變化。現在的家庭中差不多都是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嘛,就顯出了他們的“獨”。還有就是家庭教育的影響,有些父母平時對孩子太過溺愛,最後可能就會使孩子心中無父母,不但體會不到父母的辛勞和物質生活的得來不易,還會認為父母的關心與關愛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孩子不易產生感激之情,更不易有回報父母的舉動。

當別人幫助自己的時候,有的孩子會揚起笑臉對別人道謝,但是,這些孩子在接受父母幫助的時候,卻不知道對父母說聲“謝謝”。在這個世界上,最關心孩子,最疼愛孩子的人非父母莫屬。因此,孩子用自己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也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感情方麵的回報。孩子對父母的回報可以從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做起,比如,對父母說聲“謝謝”。當然,很多孩子沒有向父母道謝的習慣,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太“見外”了,他們認為跟自己的爸媽不需要太客氣。有的孩子即便在心裏非常感激父母,也不會將那聲“謝謝”說出口。因為他們覺得在心裏深深地感激父母就足夠了,沒有必要說出來。

也有孩子試著對父母說“謝謝”的,但是,當孩子不經意間對父母道謝的時候,反而招來父母的嗔怪:“一家人,說這些幹什麼?”不過,隻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父母在說這句話時都是微笑的,表麵上是在嗔怪,其實他們心裏很高興,並毫不掩飾地掛在臉上。

讓孩子從說“謝謝”開始,學會感謝父母,感謝生活,感謝周圍所有的人,孩子的感恩意識會得到加強。

第29招 讓孩子掌握說話的技巧

父母箴言

一個說話有技巧的孩子,說出來的話就能夠得到大家的歡迎,大家也都喜歡接近他;一個說話沒有技巧的孩子,說出來的話就會得罪人,大家也都會疏遠他。父母也應該讓孩子懂得一點察言觀色,要多方考慮別人的立場,去設想他人的處境,注意用禮貌用語,體貼別人。

會不會說話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一個人的智力的發展和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於語言的。對於孩子來說,有效的說話技巧是他們學會和人共處的一項法寶。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不愛說話,看到人也是羞澀地笑一笑,要不然就是假裝沒有看見。這些都是孩子不愛交際,或者是不懂說話技巧的表現。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宴請了5位客人聚會,說好5點半在某酒樓見麵,6點鍾準時開宴。可是到了6點了,還有2位客人沒來,主人覺得吃也不是(因為對不起還沒來的客人),等也不是(因為對不起已經來了的客人),正在左右為難之際,說了一句話:“該來的沒來!”其中已經來了的一位客人一聽這話,說:“你的意思是說,我是不該來的了,我走!”拔腿走了。主人看到,唉了一聲,說了句:“不該走的又走了。”另外的一個客人說:“他不該走,那你的意思是我該走。行,那我也走了。”說完,這位客人也走了。主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剩下的那位客人跟主人比較熟悉,於是說道:“不是我說你,有你這樣說話的嗎?”主人反駁道:“我又沒說他們。”“好啊!你沒說他們,那就是說我了。”剩下的唯一的一位客人也被氣走了。

一個人有沒有說話的技巧,能不能恰當地使用語言,是這個人做事成敗的關鍵。就比如上麵這個故事,主人原本是非常好客的,但是由於說話沒有技巧,不能夠正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就會讓客人產生了誤會。這個故事充分說明,有效的語言表達是成功交往的必要條件。

還有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同樣一種意思,用兩種語言方式表達,就產生了兩種效果。

有個皇帝,夢見他所有的牙齒都掉光了。醒來後他立即召來了一個解夢家,問他這個夢代表什麼意義。

“唉,真不幸啊!皇帝。”這解夢家說道,“每一個掉落的牙齒,都代表著您一個親人的死亡!”

“什麼?你這大膽的家夥。”皇帝憤怒地對著他大喊,“你竟敢對我說這種不吉利的話?快給我滾!”並下令,“來人啊!給這個家夥50大板。”

不久,另一個解夢家被帶來了,聽完了皇帝的夢,他說:“您真幸運啊!您將活得比所有的親人更長久!”

皇帝高興地笑了,他說:“謝謝你,你立刻隨我的侍從去庫房領取50個金幣!”

途中侍從對這個解夢者說:“就我聽來,你所解釋的和第一個人所解的意思並沒有什麼不同啊!”

那聰明的解夢家狡黠地答道:“話有很多種說法,問題就在於你如何去說!”然後他高高興興領了金幣回去了。

同樣的意思,不一樣的表達方式,結果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智慧而得體地表達出心中的意思,需要用心,更需要操練。因此,父母就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的孩子說話沒有邏輯,甚至有時候會語無倫次,就是說心裏知道是什麼意思,卻不能從嘴裏說出來。麵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主要應該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故事,但是,不能隻讓孩子當聽眾,父母要讓孩子把自己所聽到的故事再複述一遍;父母還可以在孩子回家之後,讓孩子講一下自己的一天是怎麼過的,慢慢的,讓孩子把自己心裏想說的話通過語言表達出來。

不要隻顧著自己說話

有些孩子一出口,別人就不能插嘴,因為他從一開口說話就不會再停止,這樣的孩子同樣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夠傾聽自己說話,卻很少有人喜歡傾聽別人說話。如果把孩子訓練成一個可以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受到別人的歡迎,然而前提是讓孩子不要隻顧著自己說話,要多給別人說話的機會。如果對方同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那麼就可以找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讓大家都聊得很盡興,大家的關係也就會慢慢熟悉起來。

規勸別人要有技巧

忠告和規勸不僅是大人和大人之間會發生的事情,這樣的事情同樣會在孩子們中間發生。但是,孩子通常不懂得怎麼去規勸別人,隻知道朋友不對就要告訴對方。正是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讓很多朋友變得不再是朋友。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孩子不懂得怎麼對朋友進行忠告和規勸,沒有掌握其中的技巧。甚至,有些孩子當眾就會批評自己的朋友,指出朋友種種的不是。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有自尊,當眾指出別人的錯誤就是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指出別人的錯誤是需要在私下裏進行的,需要在合適的氛圍,適合的機會,再用上正確的方法,這樣才會有效,才會讓朋友欣然接受。

讓孩子擁有幽默感

一個幽默的孩子通常會有很多朋友,因為這樣的孩子在和別人的談話中總會讓自己和對方都感到特別的輕鬆;一個幽默的孩子,會在氣氛有點尷尬的時候,用幽默的語言化解尷尬,讓大家覺得輕鬆起來;一個幽默的孩子,會在氣氛有點低落的時候,用幽默的動作讓氣氛高漲起來;一個幽默的孩子,會在氣氛高漲的時候,用幽默的語言,讓氣氛更加自然,讓參與的人覺得更加舒坦。幽默的孩子到哪裏都會有人歡迎,都會交到朋友,因此,父母要讓自己的孩子幽默起來。

控製好自己的音量

有的孩子天生大嗓門,一說話能把人的耳朵震聾了。雖然這句話有點誇張,但是沒有人喜歡和一個像和人吵架一樣的人說話。當然,如果一個人說的話讓人聽不見,聲音太小,這也不行,別人會因為和你說話太累而不再願意和你交談。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音量,不要太大聲,但也要讓人能聽到自己的聲音。

說話要注意分寸

有些人說話比較誇張,動不動就會用“最大”、“最好”、“第一”等最高程度的詞語。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注意說話的分寸,不要總是把話說得太滿,這樣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很自大的人。

第20招 教孩子學會傾聽別人的談話

父母箴言

孩子的特點是好動、表現欲強,絕大部分孩子都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沒有耐心去聽別人說。他們往往會趁別人說話的時候去幹別的事情,因為他們認為別人說話不關他的事。但父母一定要明白,傾聽其實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所以有必要讓孩子學會傾聽。

善於傾聽別人談話的人,能從別人的談話中發掘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並能為己所用。他們靠傾聽別人的談話,學習為人處事的技巧,學習生活方麵的某些細節……從而使自己在傾聽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地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傾聽是關心他人的一種表現,是一種無私的行動。而且,用心傾聽別人談話,還能使人學會很多東西。這對於家庭、事業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人隻要注意傾聽,就能夠擺脫孤立片麵的境地,進入友愛的人際圈。

傾聽能力在現實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大到聽報告,欣賞音樂,小到一句話及每個字的聽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需傾聽。傾聽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孩子知識技能的接受和掌握。

那麼,怎樣讓孩子學會傾聽呢?

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發展孩子傾聽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條件。由於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達能力增強了許多,可是有些習慣卻不好,如大人說話時常插嘴,不能認真仔細地聽,等等。要發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必須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禮貌和習慣,這是提高孩子聽懂語言的重要保證。應讓孩子懂得在聽故事、聽別人講話時,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著或站著,眼睛看著說話的人,並且不隨便捅嘴,安靜地聽他人把話說完。這是一種傾聽禮貌。

讓孩子按指令行事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也是身心發展的一個階段,為此,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來發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如要求孩子聽指令做相應動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給一些任務,讓孩子完成,以鍛煉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結合培養注意力,讓孩子根據某種音樂或節奏等,看著大人的手勢,來完成某些動作或相應的行為;等等。

對孩子進行聽辨練習

要提高孩子傾聽的水平,從根本上說,就必須要提高孩子的聽辨理解力。也許有些父母認為:隻要耳不聾,哪個孩子不會聽?這其實是一種膚淺的認識。要知道,“能聽”絕不等於“善聽”,這就好比一個人可以從地麵上雙腳起跳,並不等於他就是跳高、跳遠的能手。同樣是“能聽”的人,由於傾聽的水平不一樣,傾聽的效果、交際的效果必然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