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招讓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05(2 / 3)

父母應當以身作則,不要同別人攀比,以免孩子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要知道,想要消除孩子過強的虛榮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隻有以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給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並且通過恰當的機會讓他感受到虛榮心過強所帶來的煩惱和痛苦,孩子才會慢慢走出虛榮的旋渦。

第68招 正視孩子的攀比心理

父母箴言

孩子攀比的現象的出現是正常的。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別人好,這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上,孩子提出每一個“我也要……”都是經過縝密思考的,這時家長就要注意正確引導。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

方小姐有一個漂亮可愛的女兒雯雯,如今滿5歲的雯雯正在上幼兒園,每天對自己的形象非常重視:為了梳小辮寧可早早起床不睡懶覺,皮筋、發卡必須自己來選;不鮮豔的衣服堅決不穿,在幼兒園演出完回家後不肯洗臉。方小姐每天去接女兒放學,和女兒談論今天發生的事情。漸漸地,方小姐發現女兒雯雯老是注意研究和談論其他小朋友的衣著打扮和飾物,甚至纏著媽媽買這買那,方小姐讓孩子不要太注意其他小朋友的穿戴,可是發現效果都不大。

李小姐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職員,一次聽見8歲的寶貝兒子軒軒與其他小朋友講自家房子如何大、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多高的職位。李小姐一聽就緊張了,她想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學會和其他小朋友攀比房子大小,以後該怎麼辦呢?

小孩中出現攀比現象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們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別人好,這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孩子們也不例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勢必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思想,好的、不好的,而這個時候的孩子辨別能力還不強,他們會無一例外地接受、複製。這個時候,如果事業成功的父母在孩子麵前較多談論換車換房等事情,就勢必給孩子形成一種潛在的影響,造成他們同其他同學攀比的現象。同時,由於孩子不可能體會到家裏條件的變化是因為父母辛苦工作得來的,他們往往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輕鬆得來的,長此以往孩子們容易形成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助長他們對物質方麵的過分追求。

條件優越的家長應該有一種平常心,在孩子麵前盡量淡化家庭的優越條件,尊重別人,不炫耀自己,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而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家長,也應用積極的生活態度引導孩子,麵對孩子的一些比較,家長在不回避的同時應告訴孩子,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不一樣,對快樂的感受也不一樣。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力所能及地完成部分勞動,比如自己疊被子、洗紅領巾等,培養他們“一分勞動、一分收獲”的思想。

孩子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虛榮”為基礎的,追求的是“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以顯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過你,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然,孩子的攀比心理也隱含著孩子的競爭意識,因此要正確加以對待。

家長不要有求必應

家長有求必應會助長孩子奢侈的消費觀念和攀比心態,還可能將孩子引入深淵。作為獎勵可以偶爾為孩子購買一兩件學習用品,這有助於增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不至於養成不良習慣。

家長有必要對孩子的消費觀念進行引導

由於孩子不太了解人的需求是要受一定條件製約的,往往借助對比對象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實際上,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是不可能的。家長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懂得艱苦樸素。

幹擾孩子的攀比心理

用反攀比或改變攀比興奮點的方法讓孩子明白不能樣樣與人攀比。例如,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有電動火車時,他也想要,不妨根據孩子現有的心愛玩具,問他是不是每個朋友也都有。暗示孩子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別人同樣的東西,每個人的條件不同,他所獲取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發掘榜樣作用

通過曆史名人的競爭故事,有意識地把孩子現有的條件與榜樣作對比,找出他們之間的相同點(千萬不要提不同點),相同點越多,孩子越會向他們看齊,促進攀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將攀比轉為動力

其實,孩子與別人攀比,說明孩子當時的心理有競爭傾向,想達到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如果能抓住這種心理,讓孩子在學習、才能、意誌力、良好行為等方麵進行攀比,正確引導孩子發奮努力,勇於趕超,將有助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同時,也可以將攀比化為動力,讓孩子設法實現自己的需要,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質。此外,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了解認識更多東西,培養孩子對於文學、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麵的興趣,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更多地接觸鋼琴、舞蹈、繪畫等方麵的知識,和孩子一同選擇其真正喜愛的項目,增強其在這方麵的造詣。孩子的關注點轉移了,就不會太局限於與其他夥伴攀比了。

第69招 學會矯正孩子的攻擊行為

父母箴言

從小有暴力傾向、攻擊性強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製止,長大後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攻擊性較強的行為時,父母切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及早予以矯治。

有一個叫毛毛的男孩,在幼兒園被稱為“小霸王”。有一天一個小朋友突然“哇——”地一聲哭起來了,一邊哭,一邊用手使勁指著毛毛。唉,不用說,一定又是毛毛幹的“好事”!毛毛的父母和幼兒園的老師都為毛毛操碎了心。原來,毛毛是一個愛打人的孩子。他一會兒打哭了真真,一會又推倒了鵬鵬……真是闖禍不斷!毛毛的爸爸媽媽經常要麵對上門來告狀的父母:“你們家毛毛是怎麼搞的?平白無故地就把我們家的孩子打哭了!”

毛毛並不比別的小朋友高大、強壯,但是他就是愛打人。當與別的孩子發生意見不統一的情況時,他不是爭辯,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了再說;別的小朋友不願跟他交換玩具,他不是繼續央求或者找老師反映,而是伸手便打;他甚至會無緣無故地打人,老師說:就算是為了表示對某人的好感,他也會采用這種手段。

毛毛的“戰術”很多,他有時用手打,有時用腳踢,有時用牙咬,還用指甲抓、腦袋撞……全班所有的小朋友身上,都有他留下的“記號”,差不多每天都會有一個小朋友帶著新的傷痕回家去。

幼兒園裏所有的孩子都怕他,因為大家時刻都在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遭毛毛打。

毛毛的行為確實給別的孩子帶來了很大傷害,這種無緣無故打人的壞習慣,說明孩子有“暴力”傾向,這種現象的發生反映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失誤。

現在的“小皇帝”由於家長的溺愛,有“小霸王”作風的並不是個別現象,這是應該引起全社會足夠重視一個問題。有的“小霸王”到哪兒都欺負別人。對此,父母可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與他玩,同時警告“小霸王”不許欺負人。

有些父母慣於用暴力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有的父母隻要孩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打他一頓。孩子挨打以後,容易產生抵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嫁”到別的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暴力傾向。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父母的縱容下,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傾向。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一係列實驗證明,攻擊是觀察學習的結果。由於兒童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圍的人或是影視鏡頭裏人物的攻擊行為。有資料表明,經常看暴力影視的孩子,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如果孩子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心理得到加強。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偶然幾次的攻擊行為後,得到了“便宜”,嚐到了“好處”,其攻擊行為的欲望會有所增強。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讚許,其攻擊行為就會日益加重。

對於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有關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因此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泄出來。

引導孩子進行移情換位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他們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再讓孩子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麼,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就是在一段時間裏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行為,如把孩子關在房間裏,讓他思過、反省,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會向孩子提供嗬斥、打罵的攻擊原型。如果把這種方法與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泄內心的憤怒。父母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愛憐之心。這種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及時製止

如果孩子打了人父母不製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並沒有什麼不對,以後還可以去打別人。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父母要及時處理,使孩子認識到什麼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

創造不利於攻擊行為的環境

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多種多樣玩具環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父母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麵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

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與鄰裏相處不要動輒付諸武力,營造團結和睦氣氛。要教會孩子從小寬厚待人,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克己、寬人、真誠、友愛。要讓孩子懂得,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文明的表現;有寬以待人之量,才能成為一個懂道理、識大體的孩子。

第70招 幫孩子順利度過逆反期

父母箴言

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是一種必然,可能有的孩子的叛逆不是很明顯,讓人感覺不出他正處於叛逆期,但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逆反心理,隻不過是逆反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對於孩子所提出的問題認真對待,那麼,就可以讓孩子不那麼叛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有了一絲變化,父母首先注意到的是孩子長高了,並且不再天天跟在父母後麵做“小尾巴”。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父母發現孩子變得不聽話了,甚至有時候還會和父母“杠”起來。孩子的這種現象,被心理學上稱為“逆反心理”。

當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時,代表著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這個時候的他們有著越來越強烈的獨立願望,他們既想要擺脫父母,自己做主,又必須要依賴家庭。由於各種原因,這時的孩子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做是大人,尤其是要求父母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不要總是拿自己當小孩看。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無視他們的要求,仍然將他們當成小孩,那麼他們就會感到厭煩,覺得父母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同時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孩子一天天在長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所接觸的範圍也跟著擴大了起來。當然,他們的知識麵也會有所增加,慢慢的,他們就有了自己的價值觀。當孩子有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並且發現父母和自己的價值觀不同,自己的價值觀還會遭到父母的反對時,於是,他們在得不到父母理解的情況下就會在同齡的孩子中尋找共鳴,當他們找到和自己有共同看法的人時,也就不會那麼親近父母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夠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變化,還是把其當成孩子一樣說教,就會迫使他們產生反抗情緒,進而就有了反抗行為。

不錯,孩子是慢慢地長大了,並且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識,但是,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控製能力還是比較差的,他們經常會在無意間違反紀律。這時的孩子喜歡和人論個高下,卻又偏偏沒有足夠的論據;對什麼事情都抱著懷疑的態度,卻找不到科學的依據去反駁;經常會有一些發現,卻又不能準確判斷;喜歡對別人評頭論足,觀點卻又十分片麵。

有些父母或許知道孩子正處於叛逆時期,卻又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呢?

父母與孩子相處的相互作用

人與人的相處,是起著相互作用的,比如你尊重我,我就會尊重你,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是這樣。大部分的時候,孩子不一定是叛逆,可能隻不過是他說了一句話,而父母覺得不滿意,於是就大聲罵他,孩子受到了刺激,也變得大聲對抗,或以沉默抗議,或以反叛行為抗議。久而久之,孩子便會產生一種習慣,這是與父母之間一種相處的相互作用。

孩子養成習慣

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千萬不要因為孩子還小,不懂事,而不糾正他的錯誤。比如,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懂得尊重長輩,如果想要什麼東西得不到就哭、不吃飯,要挾父母答應。如果父母讓步的話,孩子就會有這樣一個認知:用這方法對待父母,父母就會讓步。等到孩子長大後,習慣已經養成了,想改也就不容易了。

家庭出現問題

當家庭出現問題,比如父母感情不和,兩人時常爭執時,孩子心裏討厭,但又覺得無助時,便會以逃避,或以叛逆的行為表現自己的不滿。

孩子受朋友影響

當孩子們和父母沒有那麼多共同語言的時候,就會在學校結交一些朋友,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慫恿,做出一些不該做的事。例如,當孩子反駁老師,和老師頂嘴的時候,本來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卻得到來自同學的稱讚;當孩子勇於反抗父母定下的重重規矩時,也有可能得到某些朋友的認可。這樣一來,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如果我扮演這樣的角色,便會被別人稱讚。

知道了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逆反心理,父母就需要知道應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了,父母可以從下麵兩個方麵入手。

了解孩子逆反心理的實質

當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時,代表孩子已經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時期就是轉折期。總體來說,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各種心理變化都反映了孩子在心理方麵的進步。在心理上,從依附於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非常重大的變化。父母要對孩子的這一時期鄭重對待,並且要采取歡迎的態度。對於孩子逆反心理消極的一麵,父母則應當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育。當然,孩子出現逆反心理不隻有消極的一麵,還有積極的一麵,那就是孩子的好奇心更加強烈了,讓孩子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要善於理解孩子

父母看到孩子慢慢地成長,就必須懂得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一種近乎朋友的平等關係,對於孩子對家庭中一些事情所發表的意見,要鄭重考慮。父母要相信孩子有獨自處理事情的能力,當孩子在獨自做某件事情時,父母要給予支持。如果孩子在這期間遇到困難或遭遇失敗時,父母應當給予安慰和鼓勵,如果成功則一定要表揚。當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些爭論,並且最後父母發現是自己錯了的時候,父母要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以得到孩子的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