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成立的銀行是綜合性的商業銀行,不搞專業銀行體製;在資本的組織方式上,實行股份製的方式,可以是國家資本與大眾資本的聯合,也可以是完全性的民間資本的聯係,還可以是國內資本與國外資本進行的聯合;

(3)根據國際上成功的管理商業銀行的經驗與措施,結合中國的國情,製定一些商業銀行經營中的基本規則與量化的標準,在所有的信貸業務銀行中推行。

目前,由於金融情況與形勢的特殊性,中央銀行對於宏觀調控方式與手段的有限,決定成立政策性的銀行。這種銀行的設立,其基本意圖是清楚的,就是要加強我國的宏現調控,並將銀行的政策性業務與經營性業務分離開,完成我國專此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轉化。我個人認為,成立政策性的銀行並不是中國銀行製度的終極目標,政策性銀行的建立有它強烈的過渡性質,因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一般的工商企業和信貸業務銀行都將全麵地走向市場,政策性的業務將越來越少,存在獨立性的政策性業務銀行是沒有必要的,而且,隨著各家信貸業務銀行走向市場經濟的深層次,中央銀行的經濟性調控手段日益增強,設立獨立的政策性銀行反而會弱化中央銀行的調控,這“第二中央銀行”反倒成為銀行製度創新與發展的阻力。因此,我以為,新成立的政策性銀行,最好是規模不大的配合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銀行,並設定它在一定時間內的曆史使命,以及在完成曆史使命後出路我們決不應將政策性銀行的設立作為中讓銀行製度新體係的成分,事實上,在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下,如果我們堅持有政策性銀行的存在,它也會在政策性業務的日益萎縮下自動地消亡。

可以肯定地說,按照以上改革的原則和推進方式進行中國的銀行製度的再造,大大增加中國的銀行組織機構,並配合其它方麵的改革與更新,一種全新的銀行製度體係就會出現。新的銀行製度將會使中央銀行成為真正有足夠調控力量的銀行之銀行,爾各家商業銀行則會在大量銀行進行業務綜合與競爭的格局下,強化利潤目標,而且會進一步地將利潤目標動態化,在中央銀行貨幣總閘門的管理下,促進社會資金的高效與合理地淹動,最終形成一個徹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

加快銀企配套改革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以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我國下一步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勿庸置疑,這必將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到2000年實現翻兩番的經濟發展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產生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但是應當看到,在邁向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尚有大量的具體工作要做,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銀行與企業圍繞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夥伴關係。而從當前形勢看,恰恰由於在資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問題相當嚴重,已直接抑製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筆者僅就存在的問題,以及銀行和企業如何加快配改革,適應市場經濟要求,促進市場經濟發展談點看法。

根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首先企業要深化改革,加快轉換經營機製,擺脫計劃經濟殘餘的束縛,更新觀念,走向市場。同時,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直接供給著和最大債權人的專業銀行,亦應朝著國有商業銀行的方向,加快改革管理體製,實行企業化經營,通過強化金融服務,支持企業走向市場,進而使自身走向市場。但是當前由於受到曆史和現實的多方麵因素的製約,嚴重阻礙了改革的進程。以至形成企業轉換機製步履維艱,金融配套改革明顯滯後的局麵,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形成強烈反差。

當前應下決心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一、理順政企關係,還權於企業。政府部門要加快轉變職能,減少行政幹預,認真貫徹《企業法》和《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條例》,果斷廢除一些與之相悖的地方文件和部門規定的幹擾,切實將按規定應放給企業的投資決策權、產品定價權、勞動人事權、工資獎金分配權等權力還於企業,並加強監督服務,杜絕越權和侵權行為的發生,以真正為企業注入活力。企業要認真履行《企業法》和《條例》規定的職責和義務、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積極健全和完善內部管理和自我約束機製,依法自主經營。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抓緊提高整體素質,挖掘內部潛力,上技術、上水平、上品種、上檔次,努力開拓市場,提高經濟效益。

二、認真清產核資,給企業卸包楸。鑒於目前企業狀況,應組織對企業資產進行認真徹底的清查,搞實家底。在此基礎上,對於嚴重資不抵債,生還無望的企業,要果斷采取措施,關停並轉;對於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的曆史欠賬,財政要擔負一部分。其他有關方麵亦應在規定允許和可變通的範圍內,本著“放水養魚”的原則,盡可能給企業讓利,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同時,對企業積壓、老化產品要積極組織處理,損失部分可由財政一次性負擔。以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下企業輕裝上陣,放手經營,盡快走向市場。這樣,雖然在短期內影響了財政收人,但從長遠看大有益處:一是消除了財政收入中的“水份”;二是為穩定壯大財政積累奠定了基礎。

三、實行政策傾斜,扶植“龍頭”企業。在送企業進市場途中,政策部門應徹底丟棄急功近利的傾向,變“鞭打快牛”為“鞭打慢牛”,相反,對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進一步放權讓利,擴大企業積累,增強發展後勁,促其更快發展。進而以其優勢,帶動一批企業共同發展。一是通過兼並劣勢企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二是積極創造條件,以優勢企業為“龍頭”,組建行業企業集團,發揮群體優勢,實現規模經營和產品的專業化分工,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同時,加快專業銀行企業改革,優化信貸資產管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亦應抓緊完善以下幾個方麵:

一、加快專業銀行企業化改革,確立國有商業銀行形象。首先,應將專業銀行目前承擔的政策性業務劃分出來。選擇有三:一是統一劃歸中央銀行經營;二是創辦專業政策性銀行;如考慮條件尚不成熟,亦應明確規定對兩種業務實行分賬管理,單獨核算。對於專業銀行由於經營政策性業務時發生的虧損,應由國家財政或中央銀行予以補貼,以正確反映專業銀行經營成果。其次,對專業銀行的經營性業務,中央銀行應取消信貸規模控製,更多地運用存款準備金、貼現和再貼現、資金市場等間接調控手段,允許專業銀行多存多貸,自主經營。第三,鬆動利率管製,由中央銀行確定基準利率,專業銀行可以在限定幅度內,根據銀根鬆緊及貸款風險程度靈活浮動,自主選擇企業,確定貸款投向,充分利用利率杠杆組織和融通資金。第四,加快培育資金市場,把資金推向市場,通過資金市場調劑資金餘缺。從而實現專業銀行企業化、利率市場化、資金商品化。促使專業銀行增強經營意識,提高經營能力,逐步辦成真正的國有商業銀行,通過經營貨幣,講究效益,追求利潤,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多地籌集和融通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