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重塑金融體係,建立政策性銀行。國家專業銀行壟斷局麵,構建一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包括地方性商業銀行和農村、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各類投資公司、融資公司、私營錢莊在內的多層次、多種所有製結構的金融機構與拿銀行金融機構共同發展、平等競爭的多元化金融新格局,並取消省人民銀行機構,重新按大經濟區劃設立人民銀行分行,專門負責宏現調控和貨幣發行。其次是要組建政策性銀行,接管專業銀行的政策性業務。其改革設想可以采取“砍頭去腳”的方法進行改造。即將專業銀行的總行砍掉或改造為經營性的金融實體,取消其宏觀調控的職能。將人民銀行的縣級機構砍掉,改造成政策性銀行,接管和承辦各類政策性貸款業務,另外設立省和地級市級政策性銀行的管理行,同時也經辦具體業務。這樣可以打破專業銀行的條條專政、條塊分割的局麵,有利於建立有效有序的金融運行組織體係。再次是對現有專業銀行進行股份製改造,解決產權不明晰的問題。可以采取上級行控股,其它企業和社會法人參股,社會公民入股的方式進行改造,這樣既可以有效地擴大銀行資本,又能增強專業銀行的經營活力,使其輕裝上陣地走向市場。

宏微結合,內外聯動,推動專業銀行向國際商業銀行標準靠攏。首先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一是要實現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政府對金融的調控主要是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製定必要的金融法規和貨幣政策,規範金融業的經營行為,指導資金的流向能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主要應該是利用經濟手段,建立和完善貨幣政策預警係統和稽核監督體係,由直接控製信貸總量轉變為控製基礎貨幣的供應上來。並逐步取消規模管理辦法,發展為利用市場靈活地吞吐基礎貨幣,促進專業銀行推行資產負債的比例管理,增強經營自主權。二是要改進和完善存款準備金製度。建立多檔次的存款準備金調節機製,對不同的銀行、不同的存款種類和不同的時節,實行不同的存款準備率,靈活地調節銀根。其次是內外協調、配套、改革。做到金融改革與政府職能轉變,企業經營機製轉變、財稅、物價、工資、企業產權、勞動保險等項改革協調而行。再次是按照國際慣例和標準,改造專業銀行的核算體製和管理體製。實行新的用工製度。逐步提高專業銀行的資本積累率和資產風險補償率,逐步消化嚴重的虧損包揪和風險資產包袱。盡快提高我國銀行的現代化技術裝備水平,並對幹部全部實行聘用製和合同製。使其在世界強大的跨國銀行入關麵前,能平等地開展市場競爭,並順利地走向國際化。

取消規模,年開利率;建立專業銀行“六自”經營管理運行機製。一是草除指標管理和規模控製的老辦,建立存貸結合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機製,使資金真正商品化。二是放鬆利率管製,建立基準利率指導下的市場利率浮動機製,使利率真正成為資金的價格信號,靈敏地反映資金的供求關係,三是取消對不同專業銀行和不同金融機構的保護政策和保護措施,使其根據自己的資金成本決定自己的資金售價和投資方式與投資結構,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資金自求平衡、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全方位、全功能、綜合性的、百貨公司式的金融企業。

略論國庫券負擔

眾所周知,國家彌補財政赤字的武器有三大件,即銀行透支、增發貨幣和舉債。實踐證明,國家隻有運用公債,特別是國庫券(因外債兼用外彙償還)為手段,方是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因為它是以實物為依據的,並可壓縮消費膨脹。由此看來,在國庫券負擔過程中,國家、企業、個人各自站在不同的位置,起著不同層次的作用。國家作為政權的代理人和宏觀經濟運行的“總策劃”,對國庫券的負擔行為起著總調節的作用,國家是名義上的債務人,實際上的權人(指自己欠自己的債權人);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細胞,成為國庫券的最終負擔者,企業是名義上的債權人,實際上的債務人;個人作為物質產品消費的終點,是國庫券的名義和實際、債權和債務相統一的實現者。

按現行的國庫券發行辦法,無論總調節者——國家,在發行國庫券時的初衷有多好,其結果必然表現出利與弊的交叉效應。對國家預算而言,雖然能夠在宏觀上立即達到彌補財政赤字的目的,但同時又存在兩個超出債務範圍的現象:一是企業負擔無形中將呈級數增長;二是影響社會消費的升降,進而影響總供給與總需求結構。隨著國庫券發行量的累計增加,發行時間的持續,國庫券發行得當,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反之,可能會顯出破壞性後果。近幾年,因國庫券推銷受阻,1993年又開始向企業單位硬性攤派國庫券,然而,企業從哪裏支付這筆款項呢?在企業基金各項目中,工資基金和流動基金的支出是剛性的,不能隨便壓縮,因此,購買債券的資金來源隻能從獎勵基金和生產發展基金(包括自有資金)中支付,企中的這兩大項基金的比例大約是2:3,如果加上國家經常投向企業的擴大生產基金和更改基金,這個比例更低,約2:5,況且,企業用於福利和獎勵方麵的資金,迫於社會和大眾心理的壓力,一般隻會超,而不易減,所以企業購買國庫券,大部分資金必然來源於發展生產基金。再由於企業不但自身必須購買國庫券,而且還必須承擔全部國庫券最終償還的增稅負擔。無疑,企業購買國庫券的雙重負擔,必然給企業發展生產、設備更新改造造成了困難,國庫券發行的數目越大,企業的負擔就越重。按理說,售給個人國庫券必使得社會消費減少,但在我國這類情況尚不突出。

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民經濟敢得了輝煌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闊題,集申表現在:財政赤字伴隨著通貨膨脹,投資失控伴隨著消費膨脹企業缺乏活力伴隨著經濟效益下降。克服經濟生活中的不正常現象可采取的措施很多,聞庫券這個財政信用工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經濟手段。我們應當存利除弊,深入研究國庫券負擔問題,以引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利率管理體製比較分析

在經濟金融界關於利率改革問題的討論中,特別在近幾年實際操作中存在著個傾向,即對於利率水平和結構談得多,動得多,而對利率管理體製談得少,動得少,前年利率改革可以說是以調整利率水平為值點的,當然,長期以來,我國的利率水平過低,從解決我國經濟基本問題,近些年物價變動的趨勢出發,應該盡快調整(近年利率水平的調整已明確取得了成效),然而,把利率水平或者利率結構調整作為利率改革的節點並沒有真正抓住問題的實質。

我們認為,對利率改革重點的選擇,應立足於看它能否於商品經濟的本質屬性相符,並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由此出發,利率改革的重點應該故在利率管體製的改革上。這不僅因為利率管理體製的改革明顯滯後,而且是由於利率體係諸缺陷的直接原因在於利率管理體製,正是高度集中的、主觀因素過多的利率管理體製才使利率水平和結構不能反映實際資金變動的狀況和經濟活動的需要。一個靈活的、富有彈性的利率管理體製必然促進利率水平和結構的合理化,但如果沒有利率管理體製相應的改革,利率水平和結構的調整將仍然擺脫經濟需要脫節的狀況。更重要的,商品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改革現行利率管理體製的要求。商品經濟要求利率的製定和運用要遵循價值規律,要求利率能夠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實際需要靈活變動,這隻有改革現行的利率管理體製才能做到。因此,現行利率體係最大、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利率管理體製問題。怎樣選擇我國的利率管理模式,我們可以把不同的模式做一比較固定利率製度。這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利率管理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利率水平固定,利率差別不明顯,利率變動不經常,它是產品經濟和經濟封閉性的產物。因為在產品經濟條件下,國家對經濟高度集中管理,企業無生產投資,定價的自主權,利潤率和利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