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軌之方略研究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我國的對外開放已經由過去的商業貿易為主逐步發展為工農業、商貿業、金融保險業等全方位的開放。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走向國際化的需要,我國的專業銀行也圍繞市場取向,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軌。但是由於有效的宏觀調控體係和規範的市場經濟體製尚未形成,在金融機製轉換的過程中遇到了重重障礙,暴露出了一些明顯的問題,因而,不得不付出又一次調整和整頓的代價。如何找到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的突破口,研究其轉換的策略和步驟,是擺在我們麵前亟待研究的課題。為此,本文從金融與經濟的血肉聯係的分析著手,通過對前段金融機製轉換過程的反思。認為銀行商業化改革的成敗取決於整個經濟改革的成敗,它是一項係統工程,是一個漸進的社會過程,涉及內外諸多可控與不可控因素,因而,不可能一步飛躍到位。

一、障礙與磨擦點透視

第一,思想觀念轉化滯後的障礙。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在指導思想上把專業銀行當作為資金管理的國家機關,行使著管理的職能,統包企業的資金供應,銀行也把社會效益作為自己經營的唯一出發點和歸宿,把供應資金作為自己的使命,擔負著大量的政策性業務,結果造成了大量信貸資金的財政化,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確立後,要求銀行轉變職能,實行企業化經營與管理,在經營目標上,不僅要求提高社會效益,而且要求銀行講求經濟核算,提高自身效益,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求平衡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六自”經營機製,但是,社會各部門、各階層的思想觀念不可能一下子都轉變過來,在輿論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就冒然實行新舊體製的交替,必然發生磨擦,製約銀行機製的轉換。

第二,經濟基礎薄弱障礙。無論是國營大中型企業,還是集體所有製的鄉鎮企業,由於過去受“速度一政績”觀念的影響,企業隻求產值,不講效益,更不重視自身積累,造成了企業的生產經營資金普遍偏少,患有嚴重的“貧血”症,而生產經營所需資金70~80%。依靠銀行貸款解決,使銀行也背上了沉重的“輸血”包袱。因而,當銀行自身的造血機能發生故障,輸血供養發生困難時,就會給整個經濟帶入較大陣痛,甚至影響到國家的安定。因此,專業銀行的商業化改造必須以大局為重,謹慎行事,穩健過渡,切切不能冒然而行。

第三,資金供給製的慣性障礙。形成了長期來,企業吃銀行,財政擠銀行,政府壓銀行,專業銀行逼中央銀行的非正常的經濟現沄這種“供給塑”的金融調控存在著巨大的社會慣性、市場經濟下的銀行經營機製相悖,重製約著資金商品化的進程。

第四,金融市場發育,在各種矛頭抬向銀行;各種幹預製約銀行的情況下,專亞銀行向商業銀行過渡就不能順利進行。

第五,計劃剛性反彈障礙。我國長期以來在金融調控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調整體係,專業銀行在經營活動中有驚無險,多年來的金融體製改革很難突破這一圈圈。資金配置“雙重”製約,即既有嚴格的規模控製,又要有能資金,這種規模製約資金的體製,不僅在規模與資金使用的時間脫節時,封住了經營行的出路,而托也壓抑廣經營行業組織存款的積極性。

第六,經濟負擔不平衡障礙。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化後,將要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開展公平競爭,如有的銀行因業務分工不同,形成的風險呆滯貸款少,它可以用較離的利率吸收存款,高進高高發放貸款,而有的專業銀行由於承擔著大量的政策性貸款業務,形成的風險呆滯貸款多,在挺息貸款本息難收的情況下,更談不上發放高息貸款了。

第七,經濟法規不健全障礙,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如果沒有健全的經濟法規來規範市場行為,市場機製就難以有序地發揮調節作用。由於我國的法製建設滯後於經濟改革,各種經濟法規尚未健全,為銀行法、民間借貸法、商業信用法、信托法、票據法以及股票、債券法等法律還未出台,各種監測組織體係尚未健全和完善,因而在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過程中,有的企業必定會鑽改革的空子,銀行也必定會出現一些違規和違章現象,影響整個社會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進而又反過來製約了專業銀行向商業化發展。

第八,信用觀念淡薄障礙。當前,由於改革的措施不配套和企業領導的行為偏差,企業利用多頭開戶逃避銀行貸款監督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企業甲行貸款乙行存,有的主管部門動員鼓勵所轄企業整體搬家,不還銀行的貸款本息。有的企業主管部門隨意下文將所轄企業的廠房、設備、地皮收歸自己所有,使銀行與企業原鑒的貸款抵押合同在訴訟法律,寸難以落實。有的企業因信用差,貸不到貸款時,就靠賣材料,賣設備,賣廠房,賣土地吃飯有的企業將貸款分給私人經營,任意揮喝浪費,還受到政府的保護。而銀行隻能看著企業侵蝕,耗盡貸款而無能為力,不僅本錢收不回,連利息也難以收到,形成了大量的呆帳利息,造成了銀行經營虧損。這種存款支取的硬約束與貸款收回的軟約束使銀行處於艱難的境地。特別是在銀行實行“權責發生製”的會計標準後,基層銀行更是步履維艱,難以生存,從而使得專業銀行在商業化改造中難經風浪,平穩過渡。

第九,配套改革不協調障礙。改革是一項極其複雜的係統工程,在新舊體製轉換中,涉及到諸多的相關因素配套問題。銀行是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因此,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軌的難點,就在於整個經濟體製配套改革。首先,是企業產權不明晰的問題。市場經濟就是改變過去把國有經濟作為公有製的最高形式的觀念,大力發展股份製經濟,這是包括金融改革在內的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其次是企業破產製度的實現問題。要達到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實施破產製度,推動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是前提。而破產製度的有效實施,又有耐於社會保障體係的健全與完善。其三是財政稅收製度的進一步完善問題。當前財政銀行的問題越演越烈,不僅數額驚人,而且擠銀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不解決這一問題,銀行的宏觀調控隻能是一句空話。其四是價格、工資等改革深化問題。因此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過渡的問題,必須與整個經濟體製改革同步進行,以求相互適應,避免碰撞和磨擦。

第十,綜合素質偏低的障礙。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改造的目標,就是要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求平衡、自我發展”的經營機製。而要實現“六自”經營管理機製,我國專業銀行的綜合素質遠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

二、策略與突破口選擇

整治環境,健全法規,扭轉紊亂的經濟秩序。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要使社會主義經備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必須要創造一個寬鬆的,有序的、嚴密的、良好的經濟環境否則整個經濟就會出現大起大落,造成損失浪費,這是保證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平穩過渡的前提。首先是要盡快出台必要的經濟、金融法規。如銀行法、銀行工作法、商業信用法、民間備貸法、公司法、票據法、股票、債券、集資等專門法規,以規範銀行和企業的經營行為。其次是要整頓經濟金融秩序,要堅決糾正不經批準社會融資利率的各種亂集資,以保證銀行正常經營活動的穩定和國家貨幣政策的貫徹落實;要堅決製止甲行貸款,乙行躲還款的企業行為,理順銀企的信用關係;要嚴格防止貨幣倒爺違章拆借的融資行為,保證資金的合理流向和投向;要規範競爭行為,刹住亂抬亂浮存貸款利率、欄截客戶資金的無序競爭,建立健全自我約束的金融競爭機製。

培育金融市場,創新信用工具,切斷“資金供給製”的臍帶。企業全麵走向市場,發展商品經濟的迫切要求一是要從戰略的高度,大力推進各種層次的融資市場,短期資金拆借市場,外彙調劑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二是按照經濟區劃和經濟流向聯係,建立若幹個金融中心、股票、債券級市場中心,將企業的中長期投資資金由兩眼向銀行轉向市場,並使之逐步係統規龜化。三是要加快票據貼現市場,期貨市場,期權市場的建設步伐,逐步放開外彙市場和金融市場,盡快建成現代化的金融市場體係,有了較為發達的金融市場體係,企業融資有了較多的渠道和途徑,這就為切斷企業和專業銀行之間,專業銀行與人民銀行之間,下級行與上級行之間的獎金“供給製”臍帶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