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高情商高智商高財商的孩子7(2 / 3)

★認識到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是塑造良好品德的開端。美學大師朱光潛曾經說過“有錢難買幼時貧”,這並不是讓孩子去過“苦行僧”的生活,而是為孩子創造儉樸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繼承中華民族的儉樸美德。

★從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的習慣。首先,要在生活細節上養成節約的習慣,比如愛惜糧食、人走燈滅、一水多用、愛護衣物等;其次,在使用學習用品上要講節約,不要因為寫錯一兩個字就撕掉一大張紙,不要老是碰斷鉛筆芯等。

★讓孩子學會量入為出。父母要經常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道理,使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是辛勤勞動得來的,父母供他的衣食住行的所需費用都是費力氣掙來的。讓他們知道家庭的經濟能力,這樣他們就會自覺抹掉不必要的消費。

★做父母的要經常給孩子講一些關於節儉的故事,比如,上麵提到的幾個故事,以便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和節儉習慣。

讓孩子自己決定錢的去向

父母箴言

當孩子稍微大些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開設一個專門的賬戶。父母要知道,與其讓孩子每次苦苦“乞討”,還不如定期給孩子一筆零用錢並限製消費範圍,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孩子“計劃用錢”的理財本領。獨立賬戶不僅為孩子的合理消費提供了實習場所,而且也可幫助孩子培養合理儲蓄的良好習慣,即所謂的“該消費時就消費,該節約時就節約”。

飛飛今年13歲,隨著他一天天長大,吃穿玩樂也越來越講究。每天桌上若無雞鴨魚肉,便絕食抗議,衣服稍舊或不時髦就不願穿。平時向父母要零花錢時,10元、20元不動心,難以達成“協議”,而且對家裏的物品也毫無愛惜之心。

飛飛的現狀讓他的爸爸媽媽非常憂慮,他們的工作單位都不景氣,兩口子隨時都有可能下崗,家庭每月總收入還不到1000元,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兒子這樣大手大腳地花錢,他們日後如何能侍候得了這個“小皇帝”???

媽媽提議開一個家庭會議。會上媽媽說:“現在我們家花錢多,來錢少,每月入不敷出。我建議以後每月開一個家庭會,通報每月家庭收入,實行家庭成員人人輪流理財,做到計劃開支、節約開支。”爸爸馬上表示同意。飛飛則疑惑地問:“我也參加理財?”媽媽不容置疑地說:“是的,你也是家庭中一員,自然要參與理財。”

接著飛飛問怎麼理財。爸爸告訴他就是把家裏的錢管好。飛飛聽說要管錢,非常高興,說:“以後不需要天天向你要零花錢了。”爸爸告訴他:“管錢,並不意味著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如果無計劃地用錢,今朝有酒今朝醉,要不了幾天,一月的收入就花光了,那以後隻有喝西北風了。家庭理財就是根據每月收入情況,進行計劃開支,做到支出合理又有結餘。”

第一個月由媽媽理財。當月收入是764元,媽媽首先列出開支計劃:家庭生活包括柴米油鹽等350元,飛飛學習費用100元,人情往來100元,飛飛零花錢30元,添置衣服100元,計劃共開支680元。在這個月裏,她安排得井井有條,生活每日有葷有素,一家三口還各做了一件衣服。

飛飛的零花錢用完後,又找媽媽要,媽媽嚴肅地說:“現在計劃開支了,用完了就沒有了。”飛飛隻好撅著嘴走開。到月底一結賬,一月總共開支634元,結餘130元。爸爸佩服媽媽的理財能力,飛飛也表示要向媽媽學習。

到了飛飛理財的那個月,家庭收入共780元,飛飛開始天天買雞鴨魚肉,大手大腳地花錢,不到10天,就用了400多元。爸爸提醒他:“這個月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看你怎麼用。”飛飛也為難了,從此每天買菜隻買點白菜蘿卜,根本無葷菜。這樣的夥食,爸爸媽媽都吃不下來,就更不用說飛飛了。

這個月飛飛理財共開支760元,結餘20元。飛飛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說:“這個月我沒理好財,下次一定虛心向媽媽學習。”媽媽鼓勵他說:“這個月理得還算不錯,略有結餘!零花錢也花得比前些日子少得多了。但以後理財還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認真地做好計劃開支,不能時而過緊,時而過鬆,要做到細水長流。”

那年暑假,他們一家三口到北京旅遊。爸爸媽媽決定將這次旅遊理財的任務也交給飛飛。買票時,飛飛考慮再三,還是買了硬座票。他說這樣三人往返車票可以省下500多元。買盒飯時,爸爸本來要給飛飛買15元的,但飛飛說一律買5元的,還說自己不能搞特殊化,要一視同仁。遊玩時,天氣炎熱,飛飛沒有買礦泉水,而是買了大碗茶,這樣每人次可以省下2.5元。

看到孩子一天天長大懂事,做父母的打心眼裏高興。這次旅行由於飛飛處處精打細算,比預計的少開支近千元。回來後,爸爸媽媽高興地獎給飛飛50元的零花錢。

孩子太喜歡錢,就會鑽在錢眼裏,被人稱為“小財迷”,太不把錢當一回事,長大就會成為敗家子。所以,如何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正確的理財觀念,學會用錢的同時又不被金錢所束縛,對家長來說是一門學問。對孩子來說,這是理財的啟蒙教育,但要講求循序漸進。

1.教孩子定期儲蓄每月零用錢

孩子雖然不會賺錢,但是如果把每年的壓歲錢、零用錢等全部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家長除了幫孩子用這些錢規劃投資商品外,也應該告訴他們這些錢該如何儲蓄或花費。例如約定每個月的第一天,或是每周發一次零用錢,告訴孩子在下次發零用錢之前,不可以再要。剛開始時,可以約定七天為一周期,習慣之後,再逐漸把時間拉長為兩星期等;而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間隔也應越大。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學習分配一次周期的花費,並且養成習慣,訓練孩子用錢的能力。

當父母到銀行辦理開戶,或是到銀行存錢時,也不妨把孩子帶上,讓他們慢慢學會開戶、存款以及提款的流程,並且和孩子一起了解銀行定期寄來的定期定額對賬單等,這樣孩子可以親身感受複利的效果,也是激勵孩子多儲蓄的方法。

特別提醒:要從小告訴孩子有出才有進,不要讓孩子一味地存錢,也不要讓孩子一味地花錢。

2.教孩子記賬和花錢

家長總是一味責怪孩子:怎麼用了這麼多錢?如果換一種說法:怎麼這麼沒有計劃地花錢?就好多了。剛開始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在領到零用錢時,就先把未來一個周期所需要的花費記錄下來,額外的支出也要隨後一一記錄,養成孩子記賬的習慣。幾個月後,家長不但可依這份資金流量表,看看孩子的消費傾向,了解他對金錢的價值與感受,萬一發現偏差,也可以適時糾正,或是作為獎勵孩子節儉的依據。如果要刻意培養男孩子記賬習慣的話,要教他在記賬時有所取舍,抓住大頭,小東西可以稍微忽略不計。如果是女孩子,在記賬的技巧上可以嚴格一點,這樣就培養出一個未來的精明的“家庭主婦”來了。

特別提醒:記賬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理財意識和習慣,也很容易讓他們理解花錢容易掙錢難。

3.讓孩子自己買東西

在不同階段,孩子總有不同的消費需求:如小時候買腳踏車、玩具,小學時買電腦遊戲,初高中時讓父母添置MP4、筆記本電腦,或者到大學時讓家長買摩托車等。添置東西不是不可以,但是要讓孩子覺得有一種區別:讓家長買的東西用起來就感覺欠了父母一份人情似的,但通過自己的零用錢積攢下來的方式自己買的東西就很順。從小家長就可以幫助他從每個月的零用錢規劃出時間表,估計大約花多少時間可以達到夢想,建立孩子的理財目標及投資觀念。很貴重的東西僅僅憑借孩子自己的力量是很難一下就可以搞定的,這時候你可以適時地告訴他:媽媽可以幫你忙,還是算你自己買的,借錢給你算利息好不好?該給孩子買的東西還是要破費的。

特別提醒:讓孩子懂得有借有還非常重要。但是千萬不要把這一手段做得太過分,否則孩子長大以後就隻認錢不認親情了。

讓孩子自己去買東西

父母箴言

讓孩子自己去超市買東西,不但以培養孩子觀察、判斷以及盡快做決定的能力,還培養了他們支配管理金錢的意識,鞏固了貨幣兌換等常識,也知道了金錢來之不易,要節儉使用等。放手讓你的孩子自己去買些某些東西吧,他做的會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

暑假的一個下午,逆風飛揚在家裏上網,兒子在玩著心愛的玩具,興致正好。妻子進來了,對逆風飛揚說:天氣太熱,你到樓下買個西瓜回來吧。逆風飛揚這時不舍得離開電腦,但又不想為這事讓妻子不高興。眼珠一轉,辦法來了。兒子8歲了,提個西瓜還是可以的。

逆風飛揚拿了10元錢走到兒子身邊,用商量的語氣對兒子說:“兒子,交給你一個光榮的任務,幫忙到樓下買個西瓜,成不?”兒子仰臉看著逆風飛揚,驚奇地說:“我去買?你不跟我一起去嗎?”“這麼大了,還用得著逆風飛揚跟你一起去嗎?”逆風飛揚笑著對兒子說:“現在就去,買回來,老爸有獎。”兒子出門時,逆風飛揚不放心,擔心兒子不會講價,便告訴兒子現在西瓜的價格,讓兒子自己學會講價。並且告訴兒子,一定要讓賣瓜的人剖開一點來看看,看看西瓜紅不紅。

兒子剛一出門。就聽見屋裏傳來妻子的埋怨聲:“怎麼搞的,就知道讓兒子做事,路這麼遠不說,還不知會買個什麼瓜回來。”逆風飛揚連忙安撫妻子說:“孩子這麼大了,可以做這些事了。買錯了又怎麼了,不就是個瓜嗎?下次再買不就有經驗了。”

等了好久,終於從一樓樓道上傳來兒子沉重的腳步聲。逆風飛揚和妻子趕緊打開門迎接兒子。看到兒子弓著腰,提著一個大西瓜艱難地上來了。他仰著被憋得通紅的、滿是汗水的小臉,氣喘籲籲地衝著逆風飛揚喊道:“快,救命呀!提不動了。”逆風飛揚趕緊接過兒子手中的西瓜。對於兒子來說,西瓜太重了,兒子的雙手被勒出了兩道極為明顯的紅道兒。很明顯,賣瓜的人故意挑了個大瓜給兒子。

逆風飛揚大聲地誇獎著兒子:“哇,兒子真厲害,買了個這麼大的瓜回來。” 妻子則從塑料袋裏拿出西瓜,到廚房去切瓜了。切開一看,西瓜有生。很明顯賣瓜的人使壞。逆風飛揚問兒子:“你沒讓賣瓜的人給你剖個小口子看一下嗎?”兒子說:“剖了呀,我看了呀,確實是紅的。”逆風飛揚和妻子仔細一看,原來那個口子切得很淺,根本看不出西瓜成熟的程度。逆風飛揚和妻子對兒子說:“記住,以後再買瓜時,一定要記得讓賣瓜的人把口子剖的深一點,這樣西瓜的生熟程度就全部能看見了。”“噢!知道了。”吃著兒子買回來的瓜,一家人都感覺很甜。

還有一次路過一家商店,兒子的表弟提出要喝可口可樂,兒子也跟著要。逆風飛揚拿出10元錢遞給兒子:“你們倆一起去買吧,順便給我買瓶啤酒,再給媽媽買瓶可口可樂。”兒子接過錢,便算開了:“總共要買3瓶可口可樂和一瓶啤酒。老爸,你告訴我,可口可樂多少錢一瓶?啤酒多少錢一瓶呀?”逆風飛揚說:“我隻知道啤酒3元錢一瓶,至於可樂嘛,每個店子裏賣的價格都不一樣,你自己去問老板。”兒子跑過去對商店裏的阿姨說:“阿姨,我買3瓶可樂,一瓶啤酒。”卻忘了問可樂的價格。那個小家夥隨著那個阿姨去拿可樂和啤酒了。兒子支著腦袋開始算賬。別看兒子數學還過得去,但算價錢方麵一直不大靈光,反應不快。等老板拿好可樂和啤酒遞給兒子的表弟,又把找的5角錢遞給兒子時,估計他還沒反應過來。拿上東西,離開商店,逆風飛揚故意問兒子:“為什麼隻找回5角錢呀?”兒子開始算:“每瓶可樂2元,3瓶可樂是6元,再加上啤酒3元,應該是9元,應該找回1元。”兒子看看手裏的5角錢,對不上。“難道可樂是2.5元一瓶?”兒子又開始計算,“3瓶可樂是……7.5元,再加上啤酒3元,一共就是10.5元。”兒子發現這更不可能。兩個小家夥算來算去,怎麼也對不上找回的5角錢。兒子的表弟在一旁埋怨開了:“都怪你,讓你問價錢你不問。我猜可樂就2元錢一瓶,那麼老板應該找我們1元錢的。現在老板少找了5角錢。”兒子也後悔地說:“下次買東西,我一定要先問清楚價格,算好了錢再買。”聽著孩子們的對話,逆風飛揚覺得很欣慰。一個善於反思、善於總結的人,他的進步才是最大的,他會成長得很快。

隻要是能夠對孩子自立和見識有幫助,對孩子出外獨立做事的能力有所鍛煉的事,有的父母情願在物質上受些損失。更多的家長出於擔心孩子小,做事做不好,怕孩子吃虧,所以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去做事,這是孩子缺乏自立意識的主要原因。父母幫孩子做事,舍不得放手,怕孩子吃虧,表麵上是愛孩子,其實是在阻礙孩子的成長。要記住: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愛。所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鍛煉吧。

父母帶孩子買東西可是件令人興奮、富有趣味、具有教育意義的旅行,也可以成為枯燥乏味、缺乏樂趣的活動。這主要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孩子的學習和娛樂不僅來自遊戲,也可以蘊含在觀看、幫忙,與所喜愛的人在一起之中。

買東西時,父母切莫過於專心,匆匆忙忙,否則孩子會因得不到樂趣的而喪失學習的良機。應當把去商店看作帶有特別目的的事情,而不僅僅是為了買些東西。去商店要選在孩子處於機敏和愉快的時刻,而且要弄清孩子是否饑餓、幹渴,出發前是否需要上一次廁所。

盡管你對所要買的東西都能清晰地記在腦子裏,還是應該讓孩子協助你列個單子,寫下要買的東西,以使孩子了解你的計劃。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安排一下一天的夥食,請他把最想吃的東西告訴你,讓孩子檢查冰箱和食櫥內的食物是否夠用。如果孩子年幼,無法獨自察看,你要同他一起去檢查,借此機會,你可以就冰箱和食櫥內的食物向孩子提問題。例如:“果醬罐裏的果醬還有嗎?”“冰箱裏的水果還剩多少?”這中間,孩子可以學到數詞、量詞以及各種食物的名稱。

你在商店或自選市場購物時,可請孩子幫你挑選。倘若你認為孩子的決定會使你滿意,你就放手讓他選擇。對年齡尚小的孩子,同他講講食品袋、罐頭、水果、蔬菜等等的顏色和形狀。不過,你最好選擇人少的時候去商店,否則孩子會在你排隊付錢時感到無聊乏味。在購買東西時,還應注意孩子的安全。

讓孩子自己去賺點錢

父母箴言

無論是什麼事,如果不能親身去體驗,就無法知道其中的痛苦和艱辛,當然也就無法品嚐到成功後的甘甜與幸福。無論父母多有錢,孩子都不能依賴父母一輩子。讓孩子去賺點錢,花自己掙的錢,可以迅速地提高孩子的財商,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

洛克菲勒王朝的創始人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的童年時光,是在一個叫摩拉維亞的小鎮上度過的。每當黑夜降臨的時候,洛克菲勒常常和父親點著蠟燭,相對而坐,一邊煮咖啡,一邊天南地北地聊著,聊天的話題總是少不了怎樣做生意賺錢。從小洛克菲勒的頭腦中就裝滿了父親傳授給他的生意經,這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

在洛克菲勒7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樹林中玩耍時,發現了一個火雞窩。於是他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想:火雞是大家都喜歡吃的肉食品,如果他把小火雞養大後賣出去,一定能賺到不少錢。於是,洛克菲勒此後每天都早早來到樹林中,耐心地等到火雞孵出小火雞後暫時離開窩巢的間隙,飛快地抱走小火雞,把它們養在自己的房間裏,細心照顧。

到了感恩節,小火雞已經長大了,他便把它們賣給附近的農莊。於是,洛克菲勒的存錢罐裏,鎳幣和銀幣逐漸增多,並逐漸變成了一張張綠色的鈔票。

不僅如此,洛克菲勒還想出一個讓錢生更多錢的妙計。他把這些錢放給耕作的佃農們,等他們收獲之後就可以連本帶利地收回。

一個年僅7歲的孩子能想出賣火雞賺大錢的主意,並把賺到的錢貸給別人從中收取利息,不能不令人驚歎和佩服!

上小學的基米很想參加一個小記者班,媽媽就為他交了學費。某一天,小記者班將要到戶外進行采訪拍攝活動,基米興致勃勃向媽媽要活動費,可是媽媽卻很鄭重地告訴他:“要去參加活動,費用自理!”

基米一聽就傻眼了,說:“我的壓歲錢早就用光了呀!”於是,媽媽就開始誘導他:“你已經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幹家務活了,要不這樣,從今天起,你負責飯後洗碗,每次的報酬為1元錢,怎麼樣?”基米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為他太想去采訪拍攝了。

接下來基米就正式上崗了。考核製度挺嚴厲的,因為打碎了碗是要罰款的!這機械而繁重的活讓他感到很不適應,可是他為了賺點錢,還是堅持了下來。其間基米曾抱怨過工資太低了,這時,媽媽就幫他分析說:“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需要什麼技能就可以做的,所以報酬低。但是如果你做的事是需要動一些腦筋,不是所有人都能隨便做到的話,那麼報酬就會高起來的。這就需要你不斷學習才能實現。”

基米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後來他終於攢夠了錢去參加活動了。然而,在購買膠卷的問題上,他又與媽媽發生了爭執。他執意買了一卷36張的,而沒有聽從媽媽的勸告買24張的。結果,衝印的時候,自己的錢不夠了,隻能向媽媽借。他有點難過,因為辛苦賺來的錢這麼快就用光了,而且還不夠用。這時他總結說:“其實那麼多照片很多都差不多,拍出來也是重複,還要浪費衝膠卷的錢,早知道我應該買24張一卷的!”

國外有很多父母都比較重視對孩子進行自力更生能力的培養。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一個人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應該在實踐中認識勞動的價值,比如,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等。

一個人隻有在使用自己勞動所得的錢時才會比較珍惜。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勞動和工作的重要性。要讓孩子知道,要獲得報酬,就得付出勞動;將來也隻有勤奮工作,才有工資和獎金用來買吃的、穿的以及支付水電等家庭必要開支。

父母有必要讓孩子學會賺錢。通常“賺錢”這個理財觀念可以在孩子上初高中的時候教給他們。比如,父母可以買一些內部價格的參考資料,讓孩子問一下是否有同學願意購買,多餘的差價就算是孩子賺的。

李明的孩子在李明的幫助下,聯係到一個賣魷魚幹的生意,上家發出的價格是每公斤6元,下家接貨的價格是7元。孩子打了幾個電話就賺了1000元,除了買了一輛自行車外,在李明的啟發下,他還給那位幫上忙的長輩買了一條香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在孩子心目中就有這樣一種理財意識:任何一種貨品都存在差價的,有差價就有錢可賺,自己賺錢並不難。這一理財方式是讓孩子從賺錢的過程中了解人情世故,不要讓孩子在踏入社會後被人認為什麼也不懂。

如果孩子才開始上學,那麼應該逐漸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比方說給點零用錢,教給孩子管理,並參考一些相關的培訓材料,在孩子腦子裏形成勞動創造財富的概念,並且給他儲蓄的習慣。如果孩子到了法定工作年齡,可以有選擇性地找一些零工來做。在工作中,孩子就可以對以前你的傳遞的概念有一個實踐的印象。當然,父母也可以在家庭中讓孩子幹一些家務活,支付給孩子一定的報酬。

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

父母箴言

告訴孩子,不親自去掙錢,就不知道金錢的真正價值。不珍惜金錢,往往是因為這錢不是自己掙的。其實,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無論是別人給的還是自己掙的,都應該珍惜。

從前有一個木匠,很勤奮,但他的兒子很懶惰,整天無所事事,就知道睡覺。在木匠有勁幹活的年月裏,家中生活還過得去,可是當他年邁力衰了,生活就顯得十分窮困。

有一次,木匠把老伴叫過來說道:“我們真倒黴,養了個沒出息的兒子,是個一無所長的懶漢。要是他再不學著幹活,我們的產業就得讓他坐吃山空,他自己也得餓死。我和你年老體弱,應當讓他掙錢糊口了。從今天起就得著手教他怎樣謀生。”

母親很了解自己的兒子,知道他不會賺錢。她很心疼自己的兒子,她給了兒子一個硬幣,說:“出去找個地方過一天,晚上回家,把這個錢交給你爹,就說是你自己掙來的。”

兒子依葫蘆畫瓢地按母親的意圖辦了。父親接過他的錢,在手中揮動了幾下,又用鼻子聞了聞,就扔進了壁爐裏,開口說道:“這不是你親手掙的錢。”

次日,母親又給了兒子一個硬幣,囑咐說:“出去吧,一整日別回來,多跑跑逛逛。晚上回來就疲倦了,這樣你爹就信以為真,認為錢確實是你自己掙的了。”

兒子又遵囑行事,晚間回來,把錢遞給了父親。父親接過來,又揮動了幾下,接著扔進了壁爐裏。父親說:“你又騙我來了,這錢決不是你親手掙的。”

母親明白了,溺愛兒子是無濟於事的。父親扔錢時,孩子臉上的肌肉紋絲不動,因為他不知道掙錢是多麼艱難。

母親於是對兒子說道:“你爹是騙不了的,你明白嗎?別讓他生氣啦,找個地方幹活去,學點手藝。不管掙幾個錢,都要交給你爹。讓他知道,你能自食其力。”

事情就這樣決定了。

兒子走了一星期,不知去向。他幫人幹家務,又幫人下地幹活。一會兒向這個師傅學手藝,一會兒又向另一個師傅學技術。就這樣掙了一把錢,帶回家來交給了父親,滿心希望能獲得父親的誇獎。父親把錢從一隻手倒向另一隻手,聞了聞,就又把錢扔進了壁爐。

“我不相信這些錢是你掙的。”

兒子感到十分委屈,他一頭撲進了壁爐,從灼熱的火燼中,一個一個地把珍若珠寶的錢幣掏出來,並大聲嚷道:“你幹什麼!為了掙這些錢,我從早到晚幹了一星的活,可你拿它們不當玩意,就扔進了爐子裏。”

父親看了看兒子笑了。

“現在我真的相信了,這才是你自己掙的錢,也知道這錢來得不易。別人給的錢,你是毫不可惜的,可為了自己掙的錢,就一頭紮進火裏去。我再不會為自己的兒子感到羞恥了。”

錢跟錢是不一樣的。同樣是100元,是工作掙來的,還是買彩票贏來的,或者路上撿來的,對於一個人來說,雖然應該是一樣的,可是事實卻不然。一般來說,一個人會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存起來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心理,那就是對自己的付出都分外珍惜。而且,付出得愈多,便會愈珍惜自己的所得。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是因為在付出的過程中,不僅揮灑了勞動和汗水,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心血。在這種情況下,還會有誰不珍惜自己的勞動果實呢?所以,父母要告訴孩子,一定要學會珍惜父母的勞動果實,一定要懂得節約。

坦然地接受該得的報酬

父母箴言

告訴孩子,無論你的地位有多高,無論你已經有了多少金錢,隻要你付出了勞動,就應該坦然地接受報酬,因為那是你的勞動所得,同時這也是尊重勞動的一種體現。

在一個晴朗炎熱的夏日,一個有些髒亂的火車候車室內,坐著一位衣著隨便、滿臉疲態的老人。火車進站,老人起身向檢票口走去。

忽然,候車室外急匆匆地走來一個胖太太,她提著一隻很大的箱子,顯然也要趕這班列車,可箱子太重,累得她直喘粗氣。

這時,她看到了那個老人,她衝他大喊:“喂,老頭,能幫我提一下箱子嗎?我待會兒會給你小費!”

老人沒有說話,幫胖太太拎起箱子就朝檢票口走,雖然看起來他很吃力。

火車慢慢地啟動了。胖太太抹了一把汗,慶幸地說:“要不是你,我非誤了車不可。”說著,掏出一美元遞給老人。

老人並不推辭,微笑著伸手接過。

這時,列車長走了過來,對老人說:“您好,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歡迎您乘坐本次列車,如果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我很樂意為您效勞。”

老人客氣地回答:“謝謝,不用了,我隻是剛剛做了一個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現在我要回紐約總部。”

“什麼?洛克菲勒?”胖太太驚叫起來,“上帝,我竟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給我提箱子,居然還給了他一美元小費,我這是在幹什麼啊?”

胖太太忙向洛克菲勒道歉,並誠惶誠恐地請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小費退給她。

“太太,你不必道歉,你根本沒有做錯什麼。”洛克菲勒微笑著說道,“這一美元是我的勞動所得,所以我收下了。”

說著,洛克菲勒先生把那一美元鄭重地放進了口袋裏。

告訴孩子,隻要付出了就會有收獲,付出和收獲是成正比的。這是一條永恒的法則。當你付出勞動時,獲取報酬是理所當然的事。不要因為付出了一點勞動得到了一點錢,就不把這點錢看在眼裏,不屑要或認為不值得要;也不要因為為熟人或朋友付出勞動而不好意思收取報酬。要知道,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勞動,也應該尊重自己的勞動。付出自己的勞動,收取合理的報酬,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勞動的尊重。

對待意外之財要慎重

父母箴言

有句話說,人不得外財不富。人得到外財就會真的富有了嗎?事實並非如此。當一個人麵對著可以不用勞動就能獲得的意外之財時,往往就會不思進取了,而且,這些意外之財很可能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災難。作為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

從前,在一個村子裏,有個窮苦農民名叫紮特。有一天,他在路上拾到了30枚金幣,興衝衝地回到家中。

紮特的妻子安娜是個深明事理的婦女,她覺得應該把這筆錢交給官府。紮特雖然也覺得這是不義之財,但是由於他們家實在是太窮了,最後,他還是決定把金幣留下來。

安娜總是覺不妥,就找到了紮特的弟弟彼特,同他商量。彼特思索了一下,就告訴了她一個辦法,讓她回家後依計行事。

安娜回家之後跟紮特說,人人都知道他們是很窮的人,如果立即使用金幣,勢必要遭到人們的懷疑。不如先將金幣裝入罐子裏藏起來,同時再勤奮地編織席子,等賺錢之後,再逐漸地將金幣拿出來使用,這樣就不會引人注目了。紮特覺得妻子說的有道理,於是他從此閉門不出,整天在家裏編席子。

過了幾天之後,紮特將編織的席子賣了錢,覺得已經可以拿出一枚金幣,和賺的錢混在一起使用了。但安娜認為還不到時機,需要再多攢一些錢才行,於是兩人為此爭執起來。誰知,他倆的爭執被正在追尋這筆金幣的差官查理聽到了。於是,查理便把紮特叫到了村公所,並且直截了當地對紮特說:“快把撿到的金幣交出來吧!”

“這個……”紮特如同五雷劈頂,頓時呆了,但他還是矢口否認撿到金幣的事。因為,撿到這麼一筆錢不上報官府是犯罪的,說不定還要被斬首呢!

然而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這筆意外之財竟成了紮特的一塊心病。於是,他也找到弟弟彼特和盤托出了事實,要弟弟設法幫忙。

彼特安慰道:“不用怕,你不是已將金幣藏好了嗎?查理是找不到的。” 紮特想想也對。回到家中仍舊日夜閉門編織席子,借以平靜忐忑不安的心情。

一天,查理帶了幾個鎮上的役丁來到紮特的家中,說道:“看來你是不肯交出金幣了,那我們隻好動手搜查了。”

紮特無法拒絕,隻好任憑他們搜查。當他們從屋裏的地下找到那個裝金幣的罐子時,紮特頓時全身軟癱,坐在地洞邊上,恨不能鑽進地洞去。

然而奇跡出現了,那個原先裝著金幣的罐子,現在卻空無一物。查理似乎不相信似的還用手去探了一下,結果摸出一張字條來。這張字條實際上是州官開給紮特的一張收據,上麵寫明:紮特拾得金幣30枚,已交給州府收訖,待州府進行查訪,如查到失主,將由失主付給紮特一筆酬金。

這一收據的出現,大大出乎查理的意外,但上麵蓋著州府的鮮紅大印,顯然是真的,他隻得領了差丁悻悻地走了。這時,紮特也感到十分驚訝。

守候在一旁的彼特開口了:“哥哥,這事全是嫂子做的,她在你將金幣藏入地下之後,悄悄地拿出來去交給州官了。所以州官就開了這張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