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高情商高智商高財商的孩子7(1 / 3)

第三篇培養孩子的高財商

為什麼有些人越來越富有,而有些人卻生活得很艱難?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財商(FQ)的高低有區別,理財投資能力的強弱有差異。培養孩子的高財商,孩子的將來才能富有。想培養孩子的高財商,除了平時要鍛煉孩子理財投資能力外,還要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財富的故事,更要講一些關於財富的道理,這樣才能使孩子受益一生。

怎樣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父母箴言

隻有讓孩子學會花錢,他才能夠更好地賺錢;隻有讓孩子嚐過借錢的滋味,他才會去存錢;當孩子有了錢之後,他才會開始捐錢;當孩子把這些東西都學會之後,他會成為富有的人——不管是金錢方麵,還是精神方麵。

1999年4月,美國房地產和小型公司投資人羅伯特·T·清崎,和注冊會計師、資深經理和谘詢專家莎倫·L·萊希特兩人合著了《富爸爸,窮爸爸》一書,首次提出了財商(FQ)的概念,轟動了全世界。

從廣義上講,財商的範疇涉及到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投資理財的理念、讓錢滾動的策略、經營財富的方法,以及捕捉機遇的能力、創造財富的智慧、善用資源的手段,乃至追求財富的精神和麵對財富時的個人品質等。這一概念的提出完全符合當今人們追求金錢、發財致富的心理。因為,如果沒有理財的本領,你有多少錢也會慢慢花光的,所謂“富不過三代”就是指財商高的老子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最後也會在財商低的子孫手中被揮霍一空。

財商雖是一個人更好地生存所必需的能力,但也是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一種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隻教孩子“好好讀書,找好工作,多存錢,少花錢;賺得少一點沒關係,關鍵是穩定……”卻幾乎沒培養過孩子的財商,沒有教過孩子怎樣理財。

父母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讓孩子學習理財,就要想讓孩子真正養成善於理財的品質和素質,並且能夠將這種品質和素質轉化成為一種可以在將來的事業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經營管理能力。當然,如果想讓孩子擁有理財能力,就需要通過讓孩子和金錢有所接觸,在孩子和金錢接觸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有吸引力的、循循善誘的、激勵性的和必要的實踐性教育。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孩子在不同的方麵和不同的時期,都生活在一種具有強烈財富意識的環境氛圍之中,經過長時間的熏陶,就可以讓孩子達到全麵性的認識,受到係統性的訓練。

那麼,具體說來,父母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呢?

1.讓孩子學會花錢

孩子一拿到錢就會亂花,這幾乎是孩子的通病。能夠讓孩子有計劃、有節製地花錢,這是理財教育中的首要內容。如果一個孩子在花錢的時候可以管理和計劃,那麼,他就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金錢。想要讓孩子可以管理自己的金錢和計劃性地花錢,父母就需要讓孩子知道,花錢也是要負責任的。比如,如果孩子想要買一樣東西,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想要買的東西,除非是和學習有關的,要不然,父母是不會資助的。

在購物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導購,他們會把自己的商品說得非常好,對客人做出各種各樣的承諾。這個時候,父母要教育孩子,在購物的時候,一定不要因為對方的承諾而做決定,一定要在對方的承諾得到證實之後再做出自己的決定。要知道,在當今的社會中,很多商品都是經過包裝的,或許對方的承諾隻不過是包裝的一部分。因此,一定要等到對方的承諾實現之後再做決定。

有些時候,孩子會因為一些東西的價格非常便宜而購買這些東西,這時,父母要教育孩子小心受騙。雖然說很多小販都是老實人,但是畢竟還是會有騙子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一些東西價格非常低,那麼一定要特別小心,不要上當受騙。要知道,“便宜沒好貨”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不是假的就有可能是贓物,最好是不要買。

2.讓孩子學會賺錢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靠自己的付出來獲得收入,這樣做就是讓孩子明白,如果想要有錢的話,就必須要靠自己去掙,錢是不可能會從天下掉下來的。要知道,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其實,孩子畢竟還沒有成年,他們也沒有什麼收入來源,除了過年得到的壓歲錢之外,就是父母給的零花錢。在一些西方國家,如果孩子不滿意於父母給的零花錢,他們就會外出打工,自己去掙錢。然而,在我國這種情況幾乎是沒有的,有也是非常少的。但是,為了對孩子進行理財訓練,父母必須讓孩子學會怎麼樣去掙錢,怎麼去自己養活自己。

其實,讓孩子去打工,並不是讓孩子維持生活,而是讓孩子通過工作獲得一些東西。在工作中,孩子會把原來不明白的東西弄明白,把開始不清楚的事情搞清楚。通過工作,孩子還能夠得到一種真正的自尊。當孩子能夠憑著自己的能力掙到錢的時候,就會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和獨立感。如果孩子什麼都不做,隻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錢,那麼,他永遠都不可能體會到什麼成就感,也永遠都不可能獨立。所以,父母們,放開你們緊握孩子的雙手,讓孩子自己去飛,你隻需要在孩子需要得到幫助的時候,扶孩子一把,但是,不要背起他,讓他自己去走,才能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3.讓孩子學會存錢

當孩子懂得了怎麼去花錢,如何去賺錢之後,接下來,父母就要讓孩子學會去存錢。要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當你想要買一樣東西的時候,卻因為沒錢而一時買不起;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卻因為缺錢而一時辦不了。那麼,怎麼樣才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呢?主要的方法就是存錢。如果能夠把錢存起來,當想要買東西或是做事情的時候就不用因為缺錢而讓自己遺憾了。其實,就算是沒有什麼東西想要買,父母也要讓孩子學會存錢,不要一拿到錢就花掉。

4.讓孩子學會捐錢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掙了錢之後,除了去存錢和花掉之後,還可以捐贈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通過向別人捐錢,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同時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通過讓孩子捐錢,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把自己掙來的錢捐出去,會和花錢一樣有意義,甚至比花錢更有意義。它可以讓自己感到滿足,讓自己覺得有能力去為社會、為別人做一些事情,盡一點責任。這也是孩子所必須具備的理財素質之一。有些孩子覺得捐錢是一種浪費,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才掙來的錢,不應該捐給別人。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認知,父母要盡快糾正孩子這種錯誤。

5.讓孩子學會借錢

當孩子想要買一件東西,但是,他又沒有足夠的錢,這個時候,就需要借錢了。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當自己遇到困難時,適當地借錢會讓自己渡過難關。當然,孩子借錢的對象會是父母。當父母借給孩子錢之後,不要因為金額少或是其他問題而不讓孩子還錢,這會養成孩子借錢不還的壞毛病。如果孩子借了父母的錢,父母要讓孩子寫下借條,上麵要寫清楚什麼時候還錢,如果到時候不還應該怎麼辦。這樣就會讓孩子知道,做人要用信用,說什麼時候還就要什麼時候還。

6.讓孩子學會錢生錢

當孩子學會花錢、賺錢、存錢、捐錢、借錢之後,孩子就可以深深地體會到:錢是一種可以為人所用的東西。但是,除了以上幾種用錢的方法,錢還可以用於投資。投資是指人用錢去參與那些被認為是能獲取利潤的事業或去購買那些被認為是可以增值的東西。如果投資獲得了豐富的回報,投資人的財富就會極大增長。也就是讓錢生錢。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投資,也這也是訓練孩子理財素質的重要內容。

給孩子零用錢的學問

父母箴言

沒有規律地隨意給孩子零花錢,可能造成的後果是,如果給得少,孩子有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欲望,一旦給得多的時候,很可能導致欲望的無節製。不同零花錢的給予方式對孩子的人格培養有不同影響。定時定量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懂得統籌安排財富;需要用錢時與家長協商,則能鍛煉孩子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

什麼是零用錢?就是可以自由支配、滿足自己需要的花費。孩子越大,自我意識越強,就對零用錢有著越多的需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都會考慮給孩子一些零用錢。因為孩子大了,總有些父母考慮不到的需要,而且也應該讓孩子懂得錢的價值,讓孩子在花錢中學會合理消費,嚐試自我管理,為孩子以後的自立打下基礎。但父母又往往會擔心,孩子會將錢用在不該用的地方,比如:買攤位上不衛生的小吃、買遊戲卡、買亂七八糟父母搞不懂的玩意。

為了不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也有些父母不給孩子零用錢,他們害怕孩子養成了花錢的習慣後一發不可收拾。的確,父母的擔憂不無道理,使用金錢不當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但這並不是說,孩子越少花錢越好,能不花錢最好。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花錢”是獨立的一種表現,以前都是父母買好了給孩子,孩子隻要接受就好了,而在“花錢”的過程中,孩子是主動方,是可以自由選擇與做決定的。讓孩子自己花10元的這份感覺,比父母給他買100元的東西還要讓他覺得舒服。因為很多東西父母或許認為孩子不需要,就不會給孩子買,其實則不然。比如:小浣熊幹脆麵裏的水滸英雄卡,父母會覺得沒意義,但孩子會覺得意義重大,因為“其他孩子都有”;父母說“悠悠球有一個就是了”,但孩子說“不同的悠悠球有不同的玩法,如果我不會玩,就沒人和我玩了”……

可見,大人往往考慮了“錢”的實際價值,而孩子則很在乎與同齡人的相似。因此,與其孤立地限製自己的孩子,不如從孩子的夥伴中尋找孩子成長的軌跡,幫助孩子了解他的實際需要,引導孩子將錢用得更好。切勿用斷掉或減縮孩子零用錢的辦法,來打消孩子的“不合理念頭”,以使孩子走入“說謊”、“騙錢”,甚至“順手牽羊”的歧途。

給孩子零用錢怕孩子亂花,不給孩子零用錢怕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對於這個問題父母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其實,現在的孩子不可能在沒有金錢的情況下生活。讓孩子接觸金錢,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父母不給孩子零用錢,或者是嚴格控製孩子的零用錢,孩子就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孩子會覺得孤獨壓抑

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太過苛刻,他們對於孩子的花錢問題會嚴格控製,讓孩子覺得沒有一點點屬於自己的空間。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和周圍的同學、朋友慢慢隔開,孩子就會感到一種孤獨、壓抑和苦悶的感覺。如果這樣的情況是長時間的話,有些孩子就會因為受不了而離家出走,或者是做出一些父母想象不到的事情。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那麼和父母這種嚴格控製孩子是有很大關係的。

2.孩子會覺得茫然無助

有一些父母可能是因為太疼愛孩子了,他們會對孩子百般的嗬護,不會讓孩子吃一點虧,受一絲委屈。不管孩子想要什麼,隻要孩子說出口,父母就一定會答應孩子,直至讓孩子滿意為止。其實,這樣對孩子並不好,這樣的孩子如果走上社會的話,他們一點生活的能力都沒有。孩子總是會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離開父母之後就需要獨立支配金錢,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會感到茫然無助。讓他去買東西,不是不知道買的東西是真還是假,就是多花了很多冤枉錢。

3.孩子會變得揮霍無度

有些孩子生活在經濟條件優越的環境中,並且父母又十分疼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裏,父母不會限製孩子花錢,看到孩子無度的花錢,有些父母甚至感到自豪。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讓孩子有樣無度地花錢,認為孩子可以隨心所欲,這樣孩子就會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才不會留下什麼遺憾。其實,父母這樣的做法隻會造成孩子的揮霍無度,而且不能夠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金錢的價值,也不能夠讓孩子合理地使用金錢,更不能夠鍛煉孩子獲取金錢的本領。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零用錢必須要給,重要的是要給的合理。怎麼樣給孩子零用錢才算是合理呢?

有很多父母都不是定期或是定時給孩子零用錢,而是當孩子向父母請求給錢的時候,他們才會不正規地、無計劃地給孩子們錢。父母這種給錢的方式是不會教會孩子如何理財的。父母這種給錢的方式隻會讓孩子覺得,隻有自己去懇求父母給錢,他們才會給。並且,並不是孩子每次請求都可以拿到錢,而是通過父母的決定,才可以知道拿不拿得到錢。如果父母能夠定期給孩子零用錢,這種問題就可以避免了。

很多父母對於給孩子多少零用錢而有不同的意見。有些父母會在孩子把一些家庭雜務都幹完,或是把分給孩子的家務勞動做完之後,才會發給孩子一些零用錢。還有一些父母是定期給孩子發放零用錢,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去做家庭雜務或是沒有做父母分給的家務勞動時,又或者是當孩子做錯了一些事情之後,父母就會將發給孩子的零用錢收回來,以此當作是對孩子的一種懲罰措施。如果父母長期這樣做的話,就會讓孩子養成一個壞習慣,那就是隻有孩子需要金錢或是想要得到金錢的時候,他才會去做事,他們會把做家庭雜務當作是取得零用錢的一用途徑,而不認為是自己作為家庭中一員的責任。當然,還有一些在定期給孩子零用錢的時候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而且給孩子的零用錢都是固定數量的。這些父母的做法比以上兩種做法似乎更有利於幫助孩子學會怎麼樣進行預算,然而,它卻不能夠讓孩子了解勞動和報酬之間有什麼樣的聯係。

最好的辦法是將後麵兩種方法靈活地結合在一起。父母可以定期給孩子發放一份通過預算而又是固定數量的零用錢。這一部分零用錢隻是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所分到的家庭收入的份額。與此同時,父母也可以讓孩子承擔一些做家庭雜務的責任。如果他們讓父母失望了,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其它教育措施,而不應把他的零用錢沒收了。此外,當孩子做這些額外的家庭雜務時,孩子們也應額外掙到一筆錢。這份額外的收入可以教孩子們了解到勞動與報酬之間的聯係,而且這份額外收入能使孩子們做些自己喜歡做的趣事。

培養孩子理智消費的好習慣

父母箴言

對孩子進行理智消費教育,積極的態度應該是:正視現實,以主動的姿態告訴孩子金錢的重要性和來之不易,讓孩子從小懂得金錢的價值,養成正當消費的好習慣,成為有一定經濟頭腦和管理能力的小主人。

美國的肯尼迪總統是世界上最年輕有為的總統之一,其成功的一個因素就是他的父親約瑟夫對孩子們的良好教育。約瑟夫是美國最大的5位企業家之一,先後擔任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大使。他雖然富有,但從不讓孩子隨意花錢,注重對孩子進行節儉教育,嚴格控製他們的零用錢。他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大小,每月給他們適當的零花錢。當肯尼迪做了總統後,報紙上公布了他在10歲時向父親遞交的一張申請書,他請求父親將他每月的零花錢由4角提到6角,但他的父親拒絕了這一請求。

可見,對孩子的關愛並不等於讓孩子隨便花錢,肯尼迪向父親提出增加零花錢的請求這個例子,從另一側麵告訴我們:不是不可以談錢,關鍵在於以一種什麼方式、什麼途徑來談錢,怎樣理智地消費。

猶太富商亞凱德說:“猶太人普遍遵守的發財原則,就是不要讓自己的支出超過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過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現象,更談不上發財致富了。”道理很明顯,沒有理智的消費、不能使支出低於收入,就永遠不會聚斂財富。

當今孩子在消費上確實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五六元一個的麵包咬了一口就扔掉了,上百元一個的玩具玩了一天就摔壞了,還沒穿過的新衣服隻要認為“過時”就不再穿了。他們花錢大手大腳、過生日互相攀比的現象,使很多父母感到頭疼。某市初中二年級一位學生為湊足過生日的錢,竟偷了學校財務處現金近千元,事發後他悔恨地說:“別的同學開生日晚會都要花去六百元錢,我沒有錢,但還想出風頭,爭回麵子……”

當今孩子不良消費的現象向我們敲響了警鍾:應該對孩子進行消費教育。一些父母不重視對孩子進行消費教育,認為現在的孩子都這樣,對孩子限製過多沒必要,也有的父母采取不讓孩子接觸錢的辦法。隻要孩子在社會上獨立生存,就必然要與錢打交道,所以當孩子手裏有了錢,父母就應該指導孩子理智消費。讓孩子懂得錢是怎樣掙的以及怎樣合理地花錢,需要一個實踐過程。如果不在這方麵對孩子進行教育,就等於剝奪了他們一生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競爭技能。相反,如果把關於金錢和工作的正確的價值觀念教給孩子,就是給了他們一件珍貴的禮物——打開生活自立之門的鑰匙。

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教育專家提出了他們應了解的消費常識:1—3歲能辨別不同硬幣和紙幣的麵值;4歲懂得不能見什麼買什麼;5歲知道錢是怎麼來的;6歲能區分不同麵值的一些錢;7歲能學會看簡單的價目表;8歲能知道把錢存到儲蓄賬戶上;9歲能自己安排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10歲懂得節約的意義;11歲知道從電視中了解有關的廣告;12歲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常用術語等。

對孩子進行理智消費教育,具體來說,父母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入手:

1.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孩子認識錢

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收入來源、開支、儲蓄等經濟情況,並通過帶孩子上街購物等機會,做一些物品價格的比較。比如迪比的媽媽帶她上街,迪比要買3元錢一個的冰淇淋,媽媽告訴她3元錢可以買1斤黃瓜(0.6毛)、1斤西紅柿(1元)、半斤豌豆(0.8元)、三斤小白菜(0.6毛),這些菜一家3口兩頓也吃不完。從這樣的比較中,迪比恍然大悟:“原來3元錢可以買這麼多的菜呀。”迪比主動對媽媽說:“那我還是別買冰淇淋了吧。”媽媽知道孩子這時候又渴又熱,對她說:“買根便宜的冰棍吧。”迪比非常高興地接受了,結果僅花了0.5元錢。這位媽媽沒有簡單地拒絕孩子,而是利用上街的情境,用很簡單的方式說服了孩子,讓孩子懂得了如何理智消費。

2.和孩子一起製訂消費計劃

現在的孩子普遍存在這樣的毛病:花錢很沒節製,父母給多少花多少,花完了就跟父母要。一位學生在某大學上大二,每月開銷在2000元以上。麵對各種不正常開支,不堪重負的母親無奈地與兒子簽訂了一份特殊的“母子協議”:“從即日起,每月除500元生活費以外,其他任何額外開支都必須向母親提出書麵申請……在校期間,不能有任何賒賬行為;因戀愛而需要的支出隻能從500元生活費中支出;學期結束後如沒有超支行為,父母將給予1000元的現金獎勵。”

母親說,兒子在大學上大二,每月開銷2000元以上還經常出現嚴重虧空,動不動就向朋友借錢,還在校園內外賒賬消費。到了實在賒不到的時候,就回家以各種理由要錢還賬,然後再繼續自己的超前消費。母親曾堅決拒絕為兒子的賒賬“埋單”,債權人卻說:“如果不盡快還錢,我就要向學校告狀。”為了兒子的前程,她隻能屈服。在無數次地為兒子“埋單”之後,她決定用協議來規範其消費行為,同時還要印刷倡議書,呼籲有同樣遭遇的父母共同抵製孩子的超前消費,教會孩子理智消費。

教孩子從小學會精打細算

父母箴言

現在很多父母講闊氣圖享受,追求超前消費;有的對孩子嬌生慣養,對於孩子的物質需求有求必應;有的對孩子進行“全包全替”的周到服務,使孩子缺乏勞動鍛煉,導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在這樣的“大氣候”和“小氣候”的影響下,無形中對孩子的心靈播下了奢侈浪費的種子。其實,隻有會精打細算的孩子將來才會聚斂財富,也才會成為真正的富人。

洛克菲勒四五歲時,他的父親就讓他幫助媽媽提水、拿咖啡杯,然後給他一些零花錢。他的父母還把各種勞動都標上了價格:打掃10平方米的室內衛生可以得到半個美分,打掃10平方米的室外衛生可以得到1個美分,給父母做早餐得到12個美分。他再大點的時候,父親就不給他零花錢了,告訴他如果想花錢,就自己掙。

於是洛克菲勒到父親的農場幫父親幹活,幫父親擠奶牛,跑運輸,包括拿個牛奶桶都記在賬裏,把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量化。他把自己給父親幹的活都記在自己的記賬本上,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和父親結算。每到這個時候,父子兩個就對賬本上的每一個工作任務開始討價還價,經常會為一項細微的工作而爭吵。

洛克菲勒早年在一家大石油公司做焊接工,任務是焊接裝石油的巨大油桶。在焊接時,焊條上總會有鐵渣掉落。細心的洛克菲勒發現,每焊接一個油桶要掉落的鐵渣不多不少正好是509滴。他想:要焊接摞得像山一樣的油桶,要浪費多少焊條呀。於是,他改進了焊接的工藝和方法,讓每次滴落的鐵渣正好是508滴。這樣這家大石油公司全年的節約資金是5.7萬美元之多,洛克菲勒本人也因此獲得了一次極佳的晉升機會。

洛克菲勒成為億萬富翁以後,他的經營管理也是以精於節約為顯著特征。他給部下的要求是提煉一加侖原油的成本要計算到小數點後的第三位,每天早上他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門將一份有關成本和利潤的報表送上來。多年的商業經驗讓他熟稔了經理們報上來的成本開支、銷售以及損益等各項數字,他常常能從中發現問題,並且以這個指標考核每個部門的工作。1879年的一天,他質問一個煉油廠的經理:“為什麼你們提煉一加侖原油要花19.8492美元,而東部的一個煉油廠幹同樣的工作隻要19.849美元?”

洛克菲勒說過:“對錢財必須要具有愛惜之情,它才會聚集到你身邊,你越尊重它、珍惜它,它越心甘情願地跑進你的口袋。”這正如後人對他的評價,洛克菲勒是統計分析、成本會計和單位計價的一名先驅。很多猶太人老板對任何的開支都是精打細算,為的就是盡量降低成本、減少費用,他們總是說:“要把一塊錢當作兩塊錢來使用。如果在一個地方錯用了一塊錢,損失的不僅僅是一塊錢,而是兩塊錢。”猶太人的用錢原則就是這樣,隻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他們認為不該用的地方,一塊錢也不會花。

要想培養孩子精打細算的好習慣,父母可以從一些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給孩子錢要有節製

無論孩子年齡多大,也無論父母的經濟條件如何優越,給孩子的零花錢一定要有所節製,把數額控製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範圍之內。一般來說,零花錢的數額並沒有一個定數,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來預算,這些開支大多包括買零食、午餐費、車費、購買學習必需品的費用。另外,父母要鼓勵孩子儲蓄,這樣孩子就會精打細算,盡量使自己的錢有剩餘。

2.訓練孩子有計劃地使用錢

現在孩子們大多有這樣的毛病:父母給多少就花多少,花完了就跟父母要,花錢沒有節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製訂出一個消費計劃,比如多少錢用於買學習用品,多少錢用於買自己喜歡的日用品,多少錢用於買零食等,這樣可以防止孩子亂花錢,還可以培養孩子把錢用在刀刃上的良好習慣。當孩子超出計劃的時候,最好與孩子商量,將那些可花可不花的項目劃掉,當周末或者月末時讓孩子把已經花了的錢按照計劃的項目對照一下,省下來的錢由孩子自己來支配。

3.給孩子預習成年人生活開支的機會

孩子們雖然接觸了錢,但他們很少接觸到真正的成年人的生活,所以,當他們長大以後需要自己支付水電費、房租、物業費的時候,常常會覺得束手無策。因此,父母最好從現在開始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去買菜、交電話費等,使孩子知道家裏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父母每個月都需要支付哪些開支。這樣,孩子有了了解家中“財政”的機會,也會在這些小事中養成精打細算的習慣。

4.帶孩子購物,向孩子示範理智消費

一位父親曾帶著6歲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為了買一輛物美價廉的自行車,最後父親把省下來的10元錢買了一個孩子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這位父親的做法很聰明,他的行為給孩子做了很好的示範,使孩子了解了什麼是價格差,什麼是理智消費。這樣,孩子在自己支配錢的時候,也會注意精打細算。

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

父母箴言

現在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情況相當嚴重,其中的大部分錢是可以節約的。孩子手中的錢來源於父母,從根本上來看,孩子的浪費是父母約束不力造成的。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父母必須要讓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

連鎖商店大王克裏奇以崇尚節儉、愛惜錢財而著稱,他的商店遍及全美50個州和國外很多地方,他的資產數以億計,但他的午餐從來都是1美元左右。

克德石油公司老板波爾·克德有一天去參觀一個展覽,在購票處看到一塊牌子寫著:“5時以後入場半價收費。”克德一看手表是4時40分,於是在入口處等了20分鍾後,才購買了一張半價票入場,節省下0.25美元。克德公司每年收入上億美元,他所以節省0.25美元,完全是受節儉的習慣和精神所支配,這也是他成為富豪的原因之一。

洛克菲勒享有98歲的高壽,他一生至少賺了10億美元,捐出的就有7億5000萬,但他平時花錢卻十分節儉。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車回家,缺1毛零錢,就向他的秘書借,並說:“你一定要提醒我還,免得我忘了。”秘書說:“請別介意,1毛錢算不了什麼。”洛克菲勒聽了正色道:“怎麼能不算什麼呢?把1塊錢存在銀行裏,要整整兩年才有1毛錢的利息。”

洛克菲勒經常到一家熟識的餐廳用餐,且在餐後給服務生1毛5分錢的小費。有一天,不知何故,他隻給了5分錢,服務生不禁埋怨說:“如果我像你那麼富有的話,絕不會吝惜那1毛錢。”洛克菲勒聽了微笑著說:“這就是你為何一輩子當服務生的緣故。”

“金融大鱷”索羅斯做過侍應生,摘過蘋果,當過油漆匠。在那個時候,他知道了如何攢錢。“我每周的預算是4英鎊,目標是把花費控製在4英鎊之下,每筆開支我都記賬。”晚年的索羅斯既不抽煙也不喝酒,吃的也很簡單。他在曼哈頓擁有一間公寓,在紐約州的北部和倫敦擁有住宅,有時還可以開開豪華聚會,這足以讓他覺得生活很“舒適”。他唯一奢侈的嗜好是打網球,他經常和生意上的朋友們一起打球。

“緊緊地看住你的錢包,不要讓你的金錢隨意地出去,不要怕別人說你吝嗇。當你的錢每花出去一分都要有兩分錢的利潤的時候,才可以花出去。”猶太巨富洛克菲勒是這個信條虔誠的遵守者,節約在他的一生裏都是很明顯的習慣。努力掙錢是行動,設法省錢是節流的反映。巨大的財富需要努力才能追求得到,同時也需要杜絕漏洞才能積聚。

在商場中發生了這樣的一幕:一位女孩拉著父母走進一家服裝專賣店,二話沒說就上前挑選運動衣,當母親說她穿的運動衣幾乎還是新的時候,她卻說再穿就會落伍,旁邊的父親一邊掏銀行卡一邊說:“現在流行的就是要先學會花錢,才去學掙錢,講節儉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曾經有一位讀高中一年級的女生說:“我們家裏的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父母的收入微薄,但父母對我的消費從不吝惜,這兩天為給我買一雙鞋競花掉了媽媽一個月的工資。”麵對主動為自己高消費的父母,孩子有些不情願:“沒想到他們會舍得給我買這麼貴的鞋,弄得我很尷尬。因為爸爸媽媽在自己的花銷上一貫斤斤計較,可有時卻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本來隻需七八十元就能買一雙挺不錯的鞋,他們卻偏要破費。”

目前,這種父母主動為子女高消費的現象在大學生、中學生中並不少見,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不少父母以孩子身穿名牌為榮,認為孩子穿得體麵父母臉上也有光,做父母的苦一點不算什麼,再苦不能苦孩子。有一位母親說:“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不能讓孩子也像我這樣,看著孩子穿得體麵、吃得舒服,我心裏高興。”現在的孩子缺乏節儉意識,隨便浪費的現象非常普遍。在某小學,教師和員工發現很多孩子丟棄的東西,大到皮茄克、太陽鏡,小到鉛筆頭、橡皮,撿回來堆滿了一間屋。學校的廣播不斷廣播,卻沒有一個學生前來領取。

勤儉節約既是對創造財富的勞動者的尊重,也是對用自己的血汗錢購買物品的父母的尊敬。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父母們可以參考以下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