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重熏是韓國有名的運輸大王。他從一個卡車司機起家,發展到韓國首富,除了機遇外,勤奮是他成功的一大要素。
他有一個綽號,叫“現場監工”。在接收大韓航空以前,他常常在清晨4點起床,到工地現場去監工。接管大韓航空以後,他照樣早起,每天5點鍾一定會趕到金浦機場,監督夜班工人工作。曾有一次他摔斷了腿也沒有休息,裹著石膏,每天清晨仍—瘸一拐地去監督工人工作。趙重熏還有一個不雅的綽號——“哈巴狗”,這是說他像哈巴狗一樣一刻也閑不住。在越南搞運輸時,夏天中午烈日炎炎,一般人很少於活,都要午睡休息。趙重熏卻仍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出去工作。可見,沒有這份如癡如狂的工作熱情和吃苦精神,就沒有趙重熏的成功。伯頓說得好:“遊手好閑是魔鬼的坐墊。”中國古人也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香港超級富豪李嘉誠,白手起家,除了善抓機遇外,勤奮是他成功的主要秘訣。他認為:“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10%靠自己的雙手勤勞換來;20歲到30歲之間,事業已有初步基礎,這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勞動換來。”而香港女富豪胡仙談到她成功的秘密時,也隻說是“辛勤工作,天天巡視公司,留心最細微的運作,沒有什麼特別。”
與勤勉相反的是懶惰。
懶惰、好逸惡勞乃是萬惡之源,懶惰會吞噬一個人的心靈,就像灰塵可以使鐵生鏽一樣,懶惰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掉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
亞曆山大征服波斯人之後,他有幸目睹了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亞曆山大注意到,波斯人的生活十分腐朽,他們厭惡辛苦的勞動,卻隻想舒適地享受一切。亞曆山大不禁感慨道:沒有什麼東西比懶惰和貪圖享受更容易使一個民族奴顏婢膝的了;也沒有什麼比辛勤勞動的人們更高尚的了。
有一位外國人周遊世界各地,見識十分廣泛。他對生活在不同地位、不同國家的人有相當深刻的了解,當有人問他不同民族的最大的共同性是什麼,或者說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時,這位外國人回答道:“好逸惡勞乃是人類最大的特點。”
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懶惰都是一種墮落的、具有毀滅性的東西。懶惰、懈怠從來沒有在世界曆史上留下好名聲,也永遠不會留下好名聲。懶惰是一種精神腐蝕劑,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爬過一個小山崗;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去戰勝那些完全可以戰勝的困難。
因此,那些生性懶惰的人不可能在社會生活中成為一個成功者,他們永遠是失敗者,成功隻會垂青那些辛勤勞動的人們。懶惰是一種惡劣而卑鄙的精神重負,人們一旦背上了懶惰這個包袱,就隻會整天怨天尤人,精神沮喪、無所事事,這種人完全是一個對社會無用之人。
有些人終日遊手好閑、無所事事,無論幹什麼都舍不得花力氣、下功夫,但這種人的腦瓜子可不懶,他們總想不勞而獲,總想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他們的腦子一刻也沒有停止思維活動,他們一天到晚都在盤算著去掠奪本屬於他人的東西。正如肥沃的稻田不生長稻子就必然長滿茂盛的雜草一樣,那些好逸惡勞者的腦子裏就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思想雜草”。懶惰這個惡魔總是在黑夜中出現,它直視那些頭腦中長滿了這些“思想雜草”的懦夫,並時時折磨他們、戲弄他們。
真正的幸福決不會光顧那些精神麻木、四體不勤的人們,幸福隻在辛勤的勞動和晶瑩的汗水中體現。勞動,也隻有勞動才能創造生活,給人們帶來幸福和歡樂。
那些遊手好閑、不肯吃苦耐勞的人總是有各種漂亮的借口,他們不願意好好地工作、勞動,卻常常會想出各種理由來為自己辯解。確實,一心想擁有某種東西,卻害怕或不願意付出相應的勞動,這是懦夫的表現。無論多麼美好的東西,人們隻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這美好的東西是多麼地來之不易,才能愈加珍惜它。即使是一份悠閑,如果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得來的,這份悠閑也就並不甜美。不是用自己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東西,你就不配享用它。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無論一個人處在什麼樣的社會階層,他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和身份,他都必須或者說有義務去努力勞動。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無論是身居要職還是普通市民都必須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各盡所能,為社會做出自己的應有的貢獻。
好心態:我們縱觀事業有成者,無一不是兢兢業業勤勉工作的,而懶惰則是成功的最大敵人。在現在的社會,企圖不勞而獲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對於我們來說,要勤勉不要懶惰,就如同要成功不要失敗一樣重要。
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當我們檢視世界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成功創業的經驗時,我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這就是儲蓄存款。即便是在他們經濟條件並不甚寬裕時,他們也努力節衣縮食,一點點積攢、儲蓄。他們一旦麵臨機遇時,這辛苦存下的錢便成為他們成功的起點。
有位年輕人從濱州的農業區來到費城,進入一家印刷廠工作。他的一位同事在一家儲蓄所開了一個戶頭,養成了每周存款5美元的習慣。在這位同事的影響下,這位年輕人也在這家儲蓄公司開了戶。3年後,他有了900美元的存款。這時,他所工作的這家印刷廠發生財務困難,麵臨倒閉的噩運。他立刻拿出自己不斷存起來的900美元來挽救這家印刷廠,因此獲得了這家印刷廠一半的股份。
他采取了嚴格的節約製度,協助這家工廠付清了所有債務。到了後來,由於他擁有一半的股份,所以每年可從這家工廠裏拿到25000美元的利潤。如果他未養成儲蓄的習慣,那麼他永遠不會獲得這個機會。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歲開始闖蕩商界。他最先是在一家商行當簿記員。他從母親那裏繼承了清教徒式的節約習慣。雖然收入不多,月薪隻有40元,他仍然把大部分錢積蓄起來,為日後的投資作準備。兩年後,他開始做臘肉和豬油的投機生意,成為一個小有資本的商人。這時他仍然保持著儲蓄的習慣,他要為今後的大投資作準備。機會來了,在1859年石油業掀起熱潮時,他憑靠長期積蓄的財力,在一家煉油廠拍賣時,不惜重金,每次叫價都比對手高,最終獲得了這家煉油廠的產權。這就是他賴以起家,登上石油大王寶座的“標準”新煉油廠。經過20年的經營,洛克菲勒控製了美國90%的煉油業,成為億萬富翁。他成功的基礎,就是他16歲時開始養成的存款習慣。
對於一個想要成功的人來說,儲蓄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平日大手大腳,花錢沒有節製,那到了真正需要現款來把握投資機會時,就會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機會讓有存款的人抓走。洛克菲勒若不是有長期儲蓄的現款作後盾,就無法同競買對手比價,從而買下煉油廠。如果沒有煉油廠,億萬富翁的洛克菲勒也就很難出現。
有了存款,在緊急時刻可以此來抵擋一陣,“小錢將會管大用”。
洛克菲勒的成功還在於他勇敢地購買了一片不被人看好的油田。這個油田的原油被叫做“酸油”,誰也找不到一個好方法來有效提煉它。但這個油田價格低得驚人,產油量極高,洛克菲勒下了狠心要買下來。他說服了董事們,用800萬美元一次性購買了油田。要讓油田成為“搖錢樹”,必須解決提煉問題。洛克菲勒找來專家進行研究。在研究了兩年仍沒成果時,董事們認為毫無希望,拒絕再提供經費。這時,洛克菲勒便用自己的積蓄,自費支持研究。研究終於成功,這片800萬美元收購的油田,獲得了幾億美元的利潤。而在這次非凡的成功中,同樣是儲蓄的習慣在關鍵的時刻發揮了巨大效能。
難怪洛克菲勒說:對標準公司的成就來說,有足夠的金錢和信用與其他方麵一樣重要。
存款的習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你需要向別人借款時,你的存款習慣會幫助你。許多生意人不會輕易把他們的錢交給他人處理,除非他看到此人有能力照料他的錢,並能妥善加以運用。摩根就說過:他寧願貸款100萬元給一個品德良好,且已養成儲蓄習慣的人,而不願貸款1000元給一個沒有品德及隻知花錢的人。洛克菲勒在發展石油事業中,也因急需資金,需要借款。他的存款習慣證明他能夠維護其他人的資金,這樣,他便不費力地借到了他所需要的資金。
好心態:如果沒有積蓄,我們的很多計劃都將毫無意義。機會存在於各處,但隻提供給那些手中有餘錢的人,或是那些已經養成儲蓄習慣,而且懂得運用金錢的人。我們一定要養成儲蓄的好習慣,這不僅是我們做事的資本,也是一種美德。
接受並善待教訓
“天新商城在開張之際,特向全國重金收購經營失敗的教訓!”某商城在2003年國慶期間開業的同時,發出了這樣一則令人驚奇的征文啟事。在這裏,這家商城把教訓看得比經驗更重要。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歡談經驗,而不樂意講教訓。因為談起經驗麵上有光,而說到教訓總感到臉上有愧。其實,教訓大可不必諱言,它與經驗同等重要,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們常講“失敗乃成功之母”,其實,教訓也可以說是經驗之“母”。成功固有經驗可以總結,失敗亦有教訓可以吸取。做一件事情很難一下子就成功,往往要經曆多次失敗,從這一點看,教訓總是產生於經驗之前。隻有認真地總結吸取教訓,才能力爭成功,得到經驗。無論是國家經濟建設,還是個人生活,概莫能外。
教訓是對挫折與失敗的理性思考,它告訴我們的是“不該”。吸取教訓,更加理性地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從中尋找出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和特點,可以使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深刻。教訓既可以給遭遇挫折的人留下避免再次失敗的路標,同時又可為他人留下前車之鑒。古今中外,有識之士無不從自己或他人的教訓之中,尋找良方,避免重複的失誤,從而獲得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訓同樣是一筆可貴的財富。
善待教訓,無疑是智者的選擇。往大了說,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無不是人們在經曆過一次次失敗與挫折之後吸取教訓的結果;小而言之,對一個能夠正確麵對成敗的人來說,教訓一樣可以催人奮進,激勵自己去不斷拚搏進取,使事業愈發有成。相反,不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人,迎接他的將是再一次的失敗。
我們都知道《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因諱疾忌醫而不治身亡。諱言教訓,其實就像蔡桓公那樣在回避問題,自欺欺人,最終必然導致不可救藥。不吸取教訓,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一個教訓,在這方麵栽跟頭的人已經不在少數。古訓說得好:“吃一塹,長一智”,善待教訓,才是“長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