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後鄱陽湖的進一步東擴,宋以後城鎮化的擴大,明以後資本主義的萌芽,鴉片戰爭以後的門戶開放等因素,加速和加大了碼頭功能的發揮,對經濟、文化的影響也隨之增強。
有了碼頭,就有了吃碼頭飯的人。碼頭最需要的是搬運,從船上搬到船下,從船下搬到船上,從東搬到西,從南搬到北,賺的就是一個辛苦搬運費;有了碼頭,就有了貨物中轉囤集的場地,就有靠經營場地賺錢的人……於是,碼頭形成了一條鏈,一條以碼頭為主線,鏈接政權、商業、農業等各種政治、經濟載體的鏈。
碼頭文化在鄱陽的具體體現
1、幫會文化。中國文化最能體現其內涵的是漢字,比如這個幫字,原字應該這樣寫:從封從帛即幫,意思是群、夥、集團,多指因政治或經濟目的而結成為的群體。鄱陽自明朝徽商突起後,不但有了以鄉情為聯誼的會館,而且逐漸形成了既含地方色彩,又具行業性質的商幫、船幫、籮幫。這些組織發展到後來,會館有10個,商幫分徽、撫、南、饒4大體係,船幫也是祁、浮、都、鄱4個類型、籮幫則有張、李、牌樓、新橋、都佬、東門、南門7個派別。這些以碼頭為核心的利益團體,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製約,各霸一方,除拚命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作為目標外,又以江湖的潛規則,即義字當先,來拉攏、凝聚依附的人,久而久之,禮義不但為江湖上的人所看重,也為鄱陽人所崇尚。在商品社會的今天,民間人際關係的基礎,仍舊是禮義大於利。鄰裏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敬重,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你進我一尺,我進你一丈。在禮義的浸潤下,熱情、重義、好客的古樸淳風,得到充分發揚。
2、餐飲文化。鄱陽的餐飲與水碼頭的發展密不可分,尤其是茶館的興起,飲茶從高雅到俚俗,從清心到消閑,從一般的禮儀到排解糾紛,都是隨著碼頭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幫派之間發生利益衝突,首先是到茶館喝茶或酒樓擺宴,如不能解決再升級。這種“先禮後兵”的調解方法,使茶館酒樓的經營不僅在形式上得到改變,經營內容和手段也同樣得到改善。
多大的矛盾,衝突方的地位,決定了茶館酒樓的檔次。因此,鄱陽的茶館酒樓不但規模和數量可觀,而且陳設講究,追求高檔,設施齊全,對烹飪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在這種環境下,形成了博采南北風味之長,並蓄江南水鄉之美的飲食特色。既融彙了京、徽、川、湘、鄂、魯、粵、淮揚各種菜係,又誕生了自己的風格——饒州或稱作鄱陽菜,使魚米之鄉“飲食豐贍”的美譽,特別是水產類菜肴的製作與烹調,得到傳承與創新。
3、娛樂文化。饒河調之冠名饒河而不是別的地名,關鍵是鄱陽水碼頭的地位,它從起初的弋陽腔到崑、徽腔的接受,直到皮黃、亂彈各種腔調齊全,完全是吸納包容的結果,是碼頭文化特有胸襟產生的效應。大鼓、漁鼓、號子,無不催生於碼頭。一個看似簡單的徘河——在夏天的夜晚,劃著船在饒河上唱小曲——體現的正是碼頭文化的風韻。
碼頭文化的內涵與傳承
一是碼頭文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開放意識強,接收能力快,有開闊而不保守的眼界,包容而不狹隘的胸懷。這一點可從鄱陽人的衣食住行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穿戴打扮得時尚、前衛、漂亮,住屋追求講究、時髦,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總是站在時代的前頭。
二是充分體現了城市格局的非政治性,完全以市民文化為特征,這就產生了明清以降,投身功名的人日漸減少,棄士經商增多,不少人開始將文化知識轉為商品。
三是碼頭文化“俗”的原素加重,這裏的“俗”可以理解為下裏巴人的幽默和風趣。由於碼頭工人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且多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苦力,他們喜歡的是民間文藝,或街頭巷尾的雜耍,或民間武術,或浪語油腔的小曲等等。鄱陽城鄉茶館密布,說書場遍地開花,專業與非專業演出團體並存,串堂班成為大眾文化勃興的典型符號,都可說是碼頭文化的結晶。
四是碼頭文化培養了鄱陽人吃苦耐勞、團結奮進的精神,一支搬運號子,喊出了碼頭工人團結才有飯吃,紮成一把,腳步一致,不怕負重,勤勞勇敢,忍耐寬厚的道德觀。
當然,碼頭文化也存在一定的消極因素和因此而帶來的不良影響,但敢為人先,寬厚容忍,崇尚文明,兼收並蓄的價值取向和不排外,多包容,東西南北,五湖四海,兼蓄並收,皆為我用的精神,仍是今天應該傳承和發揚的。尤其在這種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的大環境下,更要以上海、武漢、天津……這些大碼頭的文化為榜樣,讓碼頭文化發出更加璀燦的光焰,以加快實現建設湖文化名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