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做人處事的50件事1(2 / 3)

由於某些原因,孩子們往往會把本該具備的謙讓轉化成你爭我奪的爭鬥,而生活中的各種悲哀也常常是由爭鬥引起的。謙讓是一種美德。凡事爭則不足,讓會有餘。教孩子學會讓一讓,他的未來才會更加美好。

公交車上,一位大哥哥給倩倩讓座。倩倩征得媽媽的同意,很有禮貌地道謝後就坐下了。這時,上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顫巍巍的,有點站不住。

媽媽推了推倩倩:“倩倩,觀察一下,看看周圍有沒有比你更需要座位的人……”

倩倩也看到了老奶奶,趕忙起來讓座。

周圍很多人都朝倩倩投來讚許的目光,售票員阿姨誇獎她說:“這麼小就知道謙讓,真懂事!”

倩倩一臉興奮地問媽媽:“我給老奶奶讓座,大家好像都很喜歡我!”

媽媽告訴倩倩:“你給老奶奶讓座,並能從中體會到謙讓的快樂,說明你學會照顧別人了!如果你的謙讓能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快樂,那就應該這樣做!”

延伸閱讀

教孩子學會謙讓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他們早已習慣了唯我獨尊,缺乏謙讓意識。且不說公交車、地鐵上為了爭奪一席之座的慘烈廝殺,單就學校食堂窗口前的你推我擠,就能看出謙讓之風在孩子中間的匱乏。

也許是這個社會的競爭過於激烈,使得父母們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外麵吃虧,才造就了孩子今天的性格特征。難道“孔融讓梨”的謙讓美德真的已經過時了嗎?

大家可能都還記得幼兒園裏,老師講的兩隻小山羊過獨木橋的故事。故事說,兩隻小山羊同時從兩邊過獨木橋,它們在橋中間相遇。小黑羊要到河的東岸去,小白羊要到河的西岸去,它們都想先過橋,然而橋上隻能一次過一個人。它們誰也不讓誰,結果發生了爭執。鬧得不可開交,它們就用羊角頂對方,結果雙雙掉到山澗裏摔死了。

想象一下,如果在大街上,或在學校裏,誰都不讓誰,會成什麼樣子呢?

現在,在很多孩子中漸漸喪失的是謙讓,如若父母們坐視不理,任由私欲在孩子心中膨脹,長此以往,我們失去的也許就是整個延續了上千年的中華傳統美德,所以對孩子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路要讓一步,味需減三分。”要做到謙虛求學,謙遜處事,謙讓待人,切忌驕傲自滿,盛氣淩人。君子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學會謙讓,是一個人立身處事最平安最快樂的方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拳王喬?路易在拳壇所向無敵。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開車出遊,途中,因前方出現異常情況,他不得不緊急刹車。不料後麵的車因尾隨太緊兩輛車有了一點輕微碰撞。後麵的司機怒氣衝衝地跳下車來,嫌他刹車太急,繼而又大罵喬?路易駕駛技術有問題,並揮動雙拳,大有想把對方打個稀巴爛的架勢。喬?路易自始至終除了道歉的話外再無一語,直到那個司機罵得沒趣了,揚長而去。

事後,喬?路易的朋友不解地問他:“那人如此無理取鬧,你為什麼不好好揍他一頓?”喬?路易聽後認真地說:“如果有人侮辱了帕瓦羅蒂,帕瓦羅蒂是否應為對方高歌一曲呢?”

做人境界之高低,往往就體現在處理矛盾的不同方法上。懂得謙讓的人會主動化解矛盾,而不懂謙讓的人卻總是激化矛盾。其實以喬?路易的實力,隻需不重的一拳,就可以給那個蠻不講理的人一個深刻的教訓,而他並沒有這樣做,他隻是以謙讓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對方。

謙讓是一種豁達的摯愛,可以化衝突為祥和,化幹戈為玉帛,謙讓又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別人衝撞了你,內心也會感到不安,你以謙讓待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理解與擁戴。謙讓需要深厚的涵養,它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人心靈的恬淡與寧靜。謙讓實在是一門生活的學問,很有必要教給我們的孩子。

當孩子們在一起爭搶玩具時,許多父母都簡單地以“大的孩子要讓著小的孩子”、“男孩子讓著女孩子”,或是說一聲“對不起,沒關係”就了事了。殊不知,這樣會引起孩子的困惑,“為什麼他做得不對,我還要讓著他呢”,“為什麼每次都是大的讓著小的呢”。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父母失去信任,有的孩子甚至用攻擊性手法來處理生活中的矛盾。

對待孩子們中的矛盾,我們必須正確麵對孩子的謙讓問題。父母的任務是要引導他們思考“對與錯”,並了解任何遊戲都是有規則的,如果違反規則,就是錯誤的。父母要在適時適宜的情況下,幫助犯錯的孩子改正錯誤的行為,讓他初步體驗是與非。這種體驗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講,對其今後在社會交往中處理各種問題是非常有利的。

成成和鄰居的幾個小朋友因為玩具和發生了爭執。媽媽沒有簡單的要求成成讓著對方,而是教成成很有禮貌地問對方:“能讓我玩一會嗎?”並且告訴成成,如果硬搶,小朋友是不會給他的。等成成得到了玩具,媽媽又跟他商量:“你玩一會兒,小朋友玩一會兒,大家要輪流玩,玩具也喜歡認識更多的小朋友呀。”

以後,孩子再遇上這樣的事情,他們也會這樣處理。後來,媽媽還看見過成成指著跟他搶玩具的小朋友說:“你不許這樣搶,你好好說我就給你玩,你搶我就不給你玩了。”

一次,成成想玩別人的玩具,媽媽也要求他自己去商量。可成成回來很委屈地說:“媽媽,我對小朋友好好說了,他怎麼不答應呀?”媽媽笑著給他解釋:“小朋友就像你一樣喜歡這個玩具,他想跟玩具多玩會兒,過一會兒再問問他吧。”慢慢地,成成也能學會理解別人,學會謙讓了。

人們常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孩子之間的謙讓問題也須如此。從發生矛盾到解決矛盾,應該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商量,學會等待,學會輪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控能力會得到提高,自我認知能力也會得到增強。

當然,謙讓並不意味著退卻不前或軟弱可欺,並不是麵對委屈、誤解,甚至淩辱無動於衷。教孩子謙讓,是教孩子顧全的是大局,著眼的是未來。因為謙讓者總能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感化他人的淺薄行為,以寬闊博大的胸懷去包容他人的悖理舉動,最終以無可爭議的成功來警醒別人。

教孩子學會謙讓,那樣將來他才能成為一個心胸寬廣之人。

講給孩子的故事

豹子和巨蟒的爭鬥

在一個原始森林裏,一條巨蟒和一頭豹子同時盯上了一隻羚羊。豹子看著巨蟒,巨蟒看著豹子,各自打著“算盤”。

豹子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須首先消滅巨蟒。

巨蟒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須首先消滅豹子。

於是幾乎在同一時刻,豹子撲向了巨蟒,巨蟒撲向了豹子。

豹子咬著巨蟒的脖頸想:如果不下力氣咬,我就會被巨蟒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