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做人處事的50件事2(1 / 3)

4讓孩子感受一下分享的樂趣

做人處事箴言

學會與人分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告訴孩子,與朋友分享快樂,一個人的快樂就會變成兩個人、甚至是多個人的快樂;而與人分擔痛苦,我們自身的痛苦就會減半。不願與人分享的人往往會失去很多快樂,背負很多痛苦。

在揚揚的字典裏,根本查不到“分享”這兩個字。

新春長假,叔叔阿姨帶著孩子們來揚揚家玩。小朋友看到揚揚的玩具心裏癢癢地哀求道:“揚揚,讓我玩玩吧?”“不可以,你坐在旁邊看我玩吧!”之後無論其他的小朋友如何央求他,拿出其他的交換條件,搬出大人來當救兵,揚揚依然故我。

為了讓揚揚懂得與人分享,媽媽和朋友們組織了一次旅遊。大家你帶一點吃的,我帶一點喝的,也把各自的孩子帶在身邊,準備讓孩子們體會自己的父母是如何與人分享的。

揚揚媽媽準備了一塊大麵包,邊抹黃油邊問揚揚:“這是媽媽的,媽媽願意和你分享,你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嗎?”揚揚搖搖頭說:“不,分給別人我就沒有了。”然後,抓著一塊麵包就吃。

過了一會兒,揚揚渴了。媽媽很抱歉地說:“我們忘記帶水了。瑤瑤家帶水了,不知她願不願意與你分享。”揚揚不好意思,媽媽告訴他:“把你的麵包分給瑤瑤一份,興許她會和你分享她的飲料。”

於是揚揚拿著麵包對瑤瑤說:“我願意和你分享麵包,你的水能給我喝點嗎?”

瑤瑤答應了。揚揚很高興。媽媽趁機告訴他:“你願意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小朋友有好吃的、好玩的也會想起與你一起分享,大家一起不是更開心嗎?”

吃飽喝足揚揚就開始搭積木。這時,蒙蒙拉著瑤瑤走過來說:“我們一起玩積木好嗎?我這裏也有。”揚揚看看兩個人,答應了。

三個孩子玩得很開心。揚揚還告訴媽媽:“我們的積木放在一起,可以搭一個特大的高樓,大家一塊兒讓小猴、小兔、小山羊住進去,比一個人的時候好玩多了。”

延伸閱讀

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現在很多孩子什麼也不缺,可是卻越來越小氣,越來越“獨”,越來越自私了。他們不願和別人一起分享,不會有福同享,別人的就是自己的,而自己的決不給別人。

其實也難怪,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的獨苗,被人捧著護著。屬於他的東西從不需要分給別人,不屬於他的東西父母長輩也會千方百計為他弄來。盡管開始隻是一隻蘋果一個梨,但滴水可以穿石。成長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漸漸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難以與人友好相處,更談不上與人分享、合作。

不懂得分享雖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如果父母不及時加以糾正,孩子將會成為一個不願與人分享、獨占意識很強的人,那麼將來他就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善於與別人合作,就注定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被淘汰。所以,培養孩子從小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很重要。

分享不隻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美德。讓孩子學會分享,關鍵在於體驗。體驗分享,才能從內心理解分享的意義。

可是,小孩子能理解分享的含義嗎?當然可以,孩子並非沒有理解力。隻不過,孩子理解事物的方式與大人不同。通過口頭解釋大人就能明白的事情,你對孩子講半天,可能他都似懂非懂。要讓孩子理解,需要給他親身體驗、感受的機會。孩子體驗到了,才能理解。所以,要讓孩子理解分享,根本的解決方法不是去說教,而是讓孩子與身邊的環境互動,去體驗,去感受,做到真正的理解。

父母很有必要為孩子創設充滿“分享”的家庭環境。孩子身邊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緒,共同構成他成長的環境。當環境中充滿了分享的意識、情緒、行為,孩子的“分享”也會從心底發生。

分享中包含著寶貴的平等與博愛思想,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行為,其中凝聚著寶貴的美德。

為孩子營造“分享”的家庭氛圍,父母應具體地做到以下幾點:

1.給孩子創設分享的機會

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讓他在與同伴共同活動時共同分享快樂。同時,也要常提供孩子為父母服務的機會,比如吃水果時,讓孩子進行分配,若他分配得合理,應及時表揚強化。

2.告訴孩子分享並不是奪走

很多孩子願意在別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讓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樂意了。如果是這種情況,在客人到來之前,父母可以讓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告訴他不要擔心玩具被弄壞。這樣當他無條件地與別人分享東西時,他能感到自己對這些東西仍有控製力,它們還是屬於他的。

3.不能讓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境,不讓孩子吃獨食,防止滋長“獨享”意識。父母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關係,要求孩子做到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

4.父母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去關心幫助他人,使孩子從小受到良好家庭風範的影響,耳濡目染,就會養成同他人分享與合作的良好品質。小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小的孩子常常認為凡是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於他的。但是他們也喜歡討大人的歡心,如果教給他們分享,當他們五六歲時,一般能在大多數時間裏和夥伴一起好好玩。

與人分享不是自發的,必須教給孩子怎樣去做。但話又說回來了,雖然孩子能夠學會分享,但它對孩子來說是個很難理解的觀念。在要求孩子把玩具拿出來讓別人玩時,一定要使他有足夠的時間玩自己的玩具。承認孩子的所有權會使他感到分享是在他控製之下的。

另外,父母對孩子的每個慷慨舉動都要及時表揚。

做到了這些,你就不愁自己的孩子太“自私”了。

講給孩子的故事

白馬找證人

很久以前,有一匹高大健碩的白馬,發現了一處非常好的草場。這匹白馬非常興奮,認為自己以後再也不必到處跑著找草場了,因為這片草場足夠自己吃一輩子的了。

就在這匹白馬萬分高興的時候,有一頭美麗的梅花鹿跑過來吃草。那匹白馬氣勢洶洶地吼道:“這是我的草場,你給我滾出去!”小鹿抬起頭,看到的是一匹高大的白馬,便和氣地說:“白馬伯伯,你說這是你的草場,有什麼證據嗎?”

“當然有證據,你等著,我這就去把證據找來。”說著,這匹白馬便飛一樣地跑走了。

白馬在山下發現了一戶人家。白馬非常有禮貌地對這家主人說:“請你上山為我作證好嗎?”這家的主人想了想說:“我可以答應為你作證,但你也要答應我一件事,我要給你戴上籠頭和馬嚼鐵……”為了要那片草場,那匹白馬爽快地答應了這個人的要求。

這個人給白馬戴上了籠頭和馬嚼鐵,騎著它來到了那片美麗的草場,為白馬做了證。就這樣,那片草場就歸屬於白馬了。不過,戴上籠頭和馬嚼鐵後,它必須每天都去為給它作證的人耕地、馱東西。

白馬雖然成了草場的主人,但它同時也成了人的奴隸,並且從它以後的世世代代也都成了人的奴隸;而小鹿和它的後代們至今則仍是自由的。

告訴孩子

分享不是失去。你與別人分享了玩具和巧克力,下次別人可能也會回報你同樣的關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心、愛護,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5讓孩子準確地稱呼別人

做人處事箴言

我們不能整天把孩子關在一個封閉的角落裏,而應該讓他們多見見世麵,不斷增長自己的見識,多與別人交往,鍛煉交際能力。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健康地成長。

宋詞學會叫爸爸媽媽以後,經常因此而受到表揚。

家裏來了年輕的男客人,媽媽就教他“叫叔叔”;來了年輕的女客人,媽媽就教他“叫阿姨”;來了年紀大的男人,媽媽就教他“叫爺爺”;來了年紀大的婦女,媽媽就教他“叫奶奶”。漸漸地,媽媽發現,宋詞自己學會判斷了。

媽媽知道,孩子會稱呼別人就容易打開與人交往的門戶,所以教孩子稱呼別人是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及早教孩子學會。學稱呼,還可以鍛煉孩子是否能按人的性別年齡給予正確稱呼的能力,這種能力與孩子在家時是否有機會接觸生人有關。

家裏很少來客人,宋詞沒有學習的機會,媽媽就經常帶他到街心公園玩,或者參加親子園的活動,或者經常與親屬家來往,以鍛煉孩子的這種能力。

令媽媽欣慰的是,宋詞還不會說較為複雜的話,見到陌生人已經能相對準確地稱呼對方了。能被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準確地稱呼,確實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難怪大家都喜歡宋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