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做人處事的50件事2(2 / 3)

延伸閱讀

幫孩子樹立社交意識

如今,很多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由於怕孩子累著、絆著、被人欺負,一些父母幾乎把所有的事都攬到自己身上。這樣就大大限製了孩子與人接觸的機會。長此以往,會讓孩子逐漸脫離群體,不懂如何與人相處,無法開口說話。

一位母親憂心忡忡地向心理醫生傾訴:

“我家孩子上小學時就擁有了自己的房間,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喜歡一回家就關上房門,而且還把門反鎖上。開始我們認為孩子獨自在房間裏會安心看書,沒想到她的成績一天天下滑。我們一氣之下,幹脆把孩子房門上的鎖給撬掉了。誰知孩子更絕,一回到家,照樣關上門,然後再用凳子把房門堵上。我們家裏買了電腦,我們說什麼也不敢讓孩子上網,但她幹脆借了一大堆碟,關了房門獨自欣賞,任憑我們在門外喊破喉嚨也不開門。我們給了孩子獨處的空間,但卻使孩子和我們越來越疏遠,這孩子到底怎麼了?”

很多被長期關在家裏的孩子,因缺少與人交往,特別是與小夥伴交往的機會,個性、語言、智力等方麵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甚至養成了刁鑽、古怪、孤僻的性格。

孩子需要有機會與個性不同的孩子交往,互相影響,取長補短,以彌補自己的不足。例如:孤僻的孩子需要交開朗的朋友;過分受到保護的孩子需要自主性較強的夥伴;膽怯的孩子需要和較勇敢或富於冒險精神的孩子在一起;幼稚的孩子能從和比較成熟的夥伴們的交往中得到益處;霸道的孩子可以由強壯而不好戰的玩伴來矯正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應當鼓勵孩子與人交往。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很注意製造條件讓孩子得到多方麵的交往機會,他讓男孩子們全部到非教會學校讀書,使他們能與各種背景的人接觸,擴大視野。後來,他的4個兒子全部進了哈佛大學,成為傑出人士。

摩托羅拉公司的創始人——美國大企業家高爾文,隻有一個兒子叫鮑勃,他期望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於是,他頻頻讓兒子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增長兒子的見識。高爾文公務外出時,總是盡量帶上鮑勃,一方麵用來彌補與兒子常不在一起的缺憾,更重要的是讓兒子有與更多的人交往的機會。他親切地對兒子說:“坐飛機可以飛翔藍天,穿雲過霧;坐輪船,可以乘風破浪。幹什麼事都要繼往開來,永遠前進。不前進,便要落後,便要被淘汰。”

這兩位父親都很重視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因為他們明白:人們從小到大就一直處於社會互動之中,受到這些規則和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逐步接受和掌握這些規則和習慣,最終融入到整個社會群體之中,而交往的技能隻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學會。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比如,讓孩子去找夥伴玩,邀請鄰居家的小孩子、同班同學來家做客等等。

心理學家指出,同伴對指導或訓練兒童掌握社會交往技能,幫助孩子擺脫孤獨,具有特殊的作用,因為這種技能,兒童是無法在成年人那裏學到的。

有些父母隻看成績,認為學習是最重要的,反對孩子做一點社會工作。這種看法不全麵,不利於發展孩子的社交能力。其實,做一點社會工作不一定就會影響學習,反而會加強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孩子的社交能力反映著一個孩子的修養與氣質。很難想象一個隻會做習題的小書呆子將來如何在社會上與人相處。

因此,父母要從點滴小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主動地為孩子提供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從小就有“與人交往”的意識。教育孩子學會稱呼人,學會禮貌,不粗俗,不霸道,不任性,待人和氣、誠懇、熱情。

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必要的待人處世的辦法,並提供機會讓孩子去實踐,如帶孩子上車,讓孩子買票;要問路,鼓勵孩子自己去做;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外出,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主動與鄰居、周圍的人打招呼;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裏來做客,讓孩子做小主人自己招待來客等等。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他一定能結識許多朋友,一定能得到更多的幫助,他的生活一定更加豐富,心理一定更加健康。

講給孩子的故事

一塊石頭的價值

有一天,一位禪師為了啟發他們的徒弟,給他的徒弟一塊石頭,叫他去蔬菜市場,試著賣掉它。

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但師父說:“不要賣掉它,隻是試著賣掉它。注意觀察,多問一些人,然後告訴我在蔬菜市場它能賣多少錢。”

徒弟去了蔬菜市場。在菜市場,許多人看著石頭想:它可以作很好的小擺設,我們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們可以把這當作稱菜用的秤砣。於是他們出了價,但隻不過幾個小硬幣。徒弟回來後說:“它最多隻能賣到幾個硬幣。”

師父說:“現在你去黃金市場,問問那兒的人,但是不要賣掉它,隻問問價。”

從黃金市場回來,徒弟很高興,說:“這些人太棒了,他們樂意出到1000元錢。”

師父說:“現在你去珠寶商那兒,但不要賣掉它。”

徒弟去了珠寶商那兒。他簡直不敢相信,他們竟然樂意出5萬元錢,他不願意賣,他們繼續抬高價格——他們出到10萬元。但是他說:“我不打算賣掉它。”他們說:“我們出20萬元、30萬元,或者你要多少就多少,隻要你賣!”他說:“我不能賣,我隻是問問價。”他不能不相信:“這些人瘋了!”他自己覺得蔬菜市場的價已經足夠了。

他回來了,師父拿回石頭說:“我們不打算賣了它,現在你應該明白了,這主要是想培養和鍛煉你充分認識自我價值的能力和對事物的理解力。如果你生活在蔬菜市場,那麼你隻有那個市場的理解力,你就永遠不會認識更高的價值。”

告訴孩子

一個人自身的價值,取決於對自身的認識。要想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你就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隻有多與人交往,多參加集體活動,接受來自各方麵的檢驗,你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價值。

6讓孩子知道媽媽的愛

做人處事箴言

在生活的點滴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教孩子對人付出他的愛,多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比如幫助別人、禮讓等;多淡化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搶占別人的玩具、獨享等。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付出了。

一個星期天,聰明的男孩嘉南給媽媽寫了一份賬單:“嘉南給媽媽到超級市場買食品,媽媽應付5元;嘉南自己起床疊被,媽媽應付2元;嘉南擦地板,媽媽應付3元;嘉南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媽媽應付10元。合計:20元。” 嘉南寫完後,把紙條壓在餐桌上,便上床睡覺去了。

忙得滿頭大汗的媽媽看到了這張紙條後,隻是寬容地笑了笑,隨即在上麵添了幾行字,放回了嘉南的枕邊。

醒來的嘉南看到了這樣的一份賬單:“媽媽含辛茹苦地撫養嘉南,嘉南應付0元;媽媽教嘉南走路、說話,嘉南應付0元;媽媽以後還將繼續為嘉南奉獻,嘉南應付0元;媽媽擁有一個天使般可愛的兒子,嘉南應付0元。合計:0元。”

嘉南才知道,媽媽的愛是不講報酬的,是無私的。

延伸閱讀

教孩子學會付出

曾有一個組織發過一項問卷調查,向孩子提出“在你的印象裏,爸爸媽媽有沒有生過病?生病時你有照顧過他們嗎?”麵對這個問題,某小學三年級一個班30個學生中竟然有近1/3的人這樣回答:“爸爸媽媽從來沒有生過病!”另外還有不少人幹脆回答“不知道”。調查的結果令人心寒。

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從未停止過。即便如此,很多父母還唯恐為孩子做得不夠多,想得不夠細。所以,很多時候,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想辦法滿足孩子的要求。也許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不用學習便人人都會,但做父母的是否意識到,我們也應該像教孩子學習一樣,認真地去教孩子“愛”和付出的能力呢?

1.給孩子做好表率

“其身正,不令而行。”父母要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對上一代的付出表達感激之情,給孩子做好示範。愛有許多表達方式,離父母近的多回家看看,多幫父母幹點活;家遠的多和父母通通電話,節假日盡量留給父母……自己盡心而做,盡力而為。有一些小事,我們不經意間做了,卻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正如一則電視廣告,媽媽給奶奶洗腳,孩子也就給媽媽洗腳。反之,如果做父母的自己都不知道付出,就很容易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惡性循環。

2.不要拒絕孩子的愛

經常有父母在孩子關心自己的時候會拒絕,甚至訓斥,傷了孩子的心,打消了孩子付出愛心的積極性。比如孩子要幫父母做事時,有不少父母常會說,用不著你,你把學習搞好了就行。甚至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別搗亂,一邊兒呆著去。有的孩子送給父母精心製作或買來的禮物時,有許多父母或不當一回事笑話孩子,或斥責孩子沒把心放到正地方,並警告孩子下不為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再付出關心,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