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給孩子做關心別人的榜樣
俗話說: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愛心,父母必須從自己做起,從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做。
有一對知識分子父母,他們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們總是以身作則,並以此去引導孩子。
他們孝順長輩,在家裏,總是給長輩倒茶、盛飯、搬凳子;逢年過節給長輩買東西、送禮物,父母總是讓孩子知道,還常常請孩子發表意見該送長輩什麼禮物。逢到單位組織旅遊或搞活動,如果能帶家屬的,他們總是帶上孩子和長輩,讓孩子與長輩都能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對長輩的關心。
他們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總是溫和、體貼,還常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他們夫妻之間互相關心,在餐桌上,總是不忘給愛人夾對方愛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給孩子買禮物的同時,總不忘給愛人也買一份;吃東西的時候,他們總會提醒孩子給爸爸或媽媽留一份。他們還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著急,我來幫你!”“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等。這樣,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也學會了去愛他人。
2.教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愛心培養還需要教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父母可以經常讓孩子把自己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
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可以啟發孩子:“想想你摔倒時,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難受,我們快去扶起他,幫他擦擦臉。”這樣,孩子的同情心不知不覺就培養起來了。
3.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
父母們總是擔心孩子吃苦頭,擔心孩子遭受挫折。盡管自己麵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盡管自己有許多不快樂和情緒不穩定,但父母總是竭力在孩子麵前保持平穩。父母總是極力避免孩子過早地承受生活重擔,其實這樣隻會使孩子越來越缺乏愛心。父母要學會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
有位職業媽媽,每天要叫兒子起床,然後趕著去上班。有一天,剛上小學的兒子又懶床了。媽媽生氣地對兒子說:“我也想象你一樣睡懶覺,不用去上班。可是,我卻沒辦法,我得去上班掙錢,你們學校馬上要付學費了。你知道嗎?”沒想到,這次兒子乖乖地起床了。從此,兒子總是會自己主動起床。
由此可見,父母不要刻意向孩子隱藏生活的艱難,而是應該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讓孩子從小就學著與父母一起分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隻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
4.學會接受孩子的愛
許多父母往往隻要求孩子好好讀書,根本不要求孩子去做別的事情。
“三八”節到了,幼兒園的阿姨讓孩子們想辦法給母親過節。孩子們決定給母親送上一杯濃濃的、甜甜的糖水,讓媽媽感到生活是非常甜美的。事後,阿姨找到孩子們了解情況。
一個孩子說:“那天,我早早就等著媽媽下班,一聽到她下班的腳步聲,我就跑上前去,給她遞上濃濃的、甜甜的糖水。媽媽一飲而盡,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還親了我一口!”
另一個孩子說:“我可沒有你那麼幸運。我跟你一樣,早早作好了準備,媽媽見到我,卻說:‘這是幹嗎?你少來這套,得幾個100分比什麼不好?’”
第三個孩子說:“我媽媽的臉,是在喝了一口糖水後耷拉下來的。她說:‘傻丫頭!你到底擱了多少糖啊?’”
這三位媽媽中隻有第一位媽媽懂得要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應該接受孩子的愛。其他兩位媽媽都忘記了應該向孩子索取一些愛,培養孩子的愛心。這可能讓孩子們誤認為,原來父母是不需要愛的,他們隻需要成績。一旦孩子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以後他什麼都不過問了,他們會變成不懂愛、不會愛的冷漠的人。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當中,讓孩子去愛他人,同時也要安心接受孩子的愛,這樣,你的孩子才會更有愛心。
5.父母要在重要事情上引導孩子
許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但是,當孩子遇到不被別人關愛的情況時,孩子的內心往往就會感到失落。更重要的,他對父母教育自己要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會產生一個不良的判斷,認為關愛別人得不到回報。這時候,父母要及時察覺孩子的心理,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引導。
講給孩子的故事
每個人都需要我們的關懷
一個小女孩在一片草地上發現了一隻被荊棘弄傷了蝴蝶,她小心翼翼地為它拔掉刺,讓它飛向大自然。
後來,蝴蝶為了報恩化作一位仙女,對小女孩說:“你很善良,請你許個願,我將讓它實現。”
小女孩想了一會兒,說:“我隻希望快樂。”
仙女彎下腰來在她耳邊悄悄細語一番,然後就消失了。小女孩果真很快樂地度過了一生。
她年老時,鄰人求她:“請告訴我們吧,仙女到底說了什麼?”
她笑著說:“仙女告訴我,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需要我們的關懷。”
告訴孩子
隻要心中有愛,懂得去關懷別人,就會擁有一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