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請父母們牢記一點: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懂禮貌的,禮貌源於言傳身教。孩子行為不端常常並非有意的,而是出於孩子的天真幼稚。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果你能耐下心來而不是雷霆火爆地大發脾氣的話,你就能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了。
講給孩子的故事
請問你家有蠟燭嗎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
一天晚上,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隻好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隻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於是,女子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說完,竟從懷裏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並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裏……
告訴孩子
懂得感恩的人,會去主動地去幫助別人,才會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24讓孩子知道家裏的困難
做人處事箴言
很多孩子在處理問題時,考慮得更多的往往是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卻很少從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所以他們常會覺得別人做得不對,不理解對方。倘若能教孩子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以別人期待的方式來對待別人,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與人相處了。
爸爸非常疼愛王瑞,孩子想要什麼就盡量滿足他。
開學初,爸爸花了20多元錢給王瑞買了一個漂亮的文具盒。可時間不長,文具盒的底部磨出了一點兒痕跡,王瑞就要求換新的。爸爸不答應,他就哭鬧不止。
爸爸覺得再給他買一個新文具盒事小,孩子不知道體諒自己的辛苦可不是小事。最近廠裏的效益不好,家裏的生活都有困難,可孩子卻一點兒都不為父母著想,爸爸很傷心。
爸爸決定和兒子進行一番暢談。
爸爸說:“爸媽都很愛你,希望盡量滿足你的願望。可是我們家並不是很寬裕,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爸爸騎自行車上班那麼辛苦,都沒舍得換輛電動的。媽媽很多年都沒買新衣服了。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需要吃點營養品,可每次給他們買,他們都會說:‘給瑞瑞買點學習用品吧!’大家都很關心你,你有沒有想過關心過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
王瑞低下了頭:“爸爸,我不買文具盒了。我們一起攢錢,給你買輛電動自行車吧!那樣你就不會太辛苦。我的舊文具盒還一樣用。”
延伸閱讀
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所謂心理換位,就是指當雙方產生矛盾時,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思考對方何以會如此行事、如此說話。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就能夠理解對方,就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許多孩子隻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從不替別人考慮。要消除這種現象,父母就要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麵,也是一種寬容。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於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能達成諒解。一般說來,隻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都是可以諒解的。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
爸爸在做家務事時,媽媽總是有諸多的“指示”,爸爸對此甚是煩惱。
一天,爸爸見媽媽正在廚房炒菜,突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鍋還沒燒熱,等一會兒再把油放下去。”“當心油濺到身上。”“火太大了,趕快,快呀。”“炒動一下啊,不然會燒焦的。”“現在放佐料下去。”“加水。”“嗨,怎麼加這麼點水呢,太少了,一會兒就會燒幹的。”“好了,現在蓋上鍋蓋,讓它燜一燜。”“哎,鍋蓋蓋歪了!”爸爸對正在燒菜的媽媽指點著。
“你別在這嚷嚷行不行?!”媽媽生氣地說,“我又不是不知道怎麼燒。”
“你當然知道,”爸爸答道:“我不過是想讓你知道,我在做事時,你在旁邊嘮嘮叨叨的,我的感覺如何。你現在也知道煩了?”
很多事情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想就容易理解了。
會下棋的人都會考慮,我這樣,對方會怎樣應對,對於對方的應對,我又應當如何回應。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如此,能夠“心理換位”,能夠站在對方的位置思考,能夠設身處地地多為對方設想,許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慮,就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思考,就會理解老師的艱辛;站在同學的角度上思考,就會覺得大多數同學是可愛可親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教孩子懂得換位思考,不妨把球踢給孩子。具體來說,可分以下步驟:
1.先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與別人發生了矛盾,父母不妨讓孩子自己講述事情的經過。開始孩子往往帶著自己的感情色彩,且情緒都較激動,但通過傾訴和父母耐心的傾聽,他們的激動情緒已得到了相對緩解。
2.問孩子覺得對方錯在哪裏
孩子講明了事情的經過,接著要問孩子覺得對方錯在什麼地方。這時孩子往往會把責任推給對方,這是一個可以理解的必然程序,也是為下一步做必要的鋪墊。
3.讓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緊接著問孩子“如果你是他,你覺得應該怎樣處理這件事”。這時就看孩子如何進行換位思考了。當孩子站在對方角度時,往往開始意識到對方行為的合理性和自己的偏頗,對自己的行為已不那麼理直氣壯了。
再問孩子“如果他是你,他該怎麼辦”。當把對方換成自己後,經過進一步的換位思考,這時孩子已經能較全麵地考慮雙方的需要,理解或諒解對方的行為。
接著再問孩子“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麼解決這件事”。這時孩子往往已經不生氣了,大都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糾紛已經不了了之。這時父母可以再趁熱打鐵,教孩子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妥善處理日常糾紛和矛盾。
父母的理解和傾聽,不僅能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幫孩子理清與夥伴之間的糾紛,且可以讓孩子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麵對生活中的各種糾紛。
這種換位思考實際上就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製。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係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換位思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講給孩子的故事
小豬與綿羊、乳牛作鄰居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成了鄰居,小豬住在綿羊和乳牛兩家之間。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它大聲嚎叫,猛烈地抗拒,吵得綿羊和乳牛不得安生。
綿羊和乳牛都很討厭小豬的叫聲,便說:“主人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哪像你,一點都不堅強!”
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主人捉你們,隻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呀!”
告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