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智慧教給年輕人的99條生存法則5(1 / 3)

生存之道41

巧用打比方,循循善誘

戰國時候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詭辯家,他常常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把“是”說成“不是”並且還讓人無法辯解,他就是惠施。

惠施和莊子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莊子的口才也並不比惠施差。兩個人經常在一起遊玩,探討學問,而爭辯則是他倆的家常便飯。

有一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大地回春,惠施和莊子相約出去踏青,他們來到了一條河的河堤上。河中的水清澈透明,還可以清楚地看到魚兒在水中遊來遊去。於是,莊子大發感慨:“你看,這魚兒在水中無憂無慮地遊來遊去,是多麼的快樂啊!”

這個時候,惠施的“辯癮”就發作了,故意刁難說:“你不是魚,你又怎麼知道魚很快樂呢?”

莊子不甘示弱,接著他的話頭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呢?”

聽了莊子的話,惠施馬上回擊道:“你說得很對,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快樂;所以,以此類推,你不是魚,那麼你就不應該知道魚是否快樂。你的話豈不證明了我的話是正確的嗎?”

莊子狡辯道:“咱們還是從頭來。你說:‘你怎麼知道魚快樂?’這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因此才來問我。那我就告訴你,我就在這條河上知道的。”

其實,惠施不隻會用他的口才作這種口角之爭,也能利用他的辯才做些實事。

一次,有一個叫做田駟的人把鄒國的國君騙了,鄒君非常氣憤,就想派人殺他。田駟非常害怕,趕忙來求見惠施,請惠施救他一命。

於是,惠施就去拜見鄒君,問鄒君:“現在如果有人來參見您,卻故意閉上一隻眼,您會怎麼辦呢?”

鄒君說:“我一定要殺了他。”

惠施又問:“如果是一個瞎子來見您,兩隻眼都閉上了,您是殺還是不殺呢?”

鄒君說:“當然不能殺!瞎子嘛,沒法不閉。”

惠施這才進入正題,說:“田駟既欺騙過東邊的齊王,又欺騙過南邊的楚王。那您看,這個田駟騙人,豈不就像一個瞎子必須閉上眼睛一樣嘛,您還是不要太生氣了。”

鄒君笑道:“好,算你有理,我不殺他了,但一定要把他趕走。”

惠施的辯才可以得到人的欣賞,當然也就會遭到一些人的妒忌,曾經有人對梁王說:“惠施能言善辯,主要是因為他擅長打比方,如果您不讓他作比喻,他就什麼話也說不清楚了。”

梁王聽了,覺得也對。第二天,召見惠施,對他說:“請你說話直截了當一點,不要再打比方了。”

惠施說:“可以。現在有人到這裏來,不知道彈弓是什麼東西,就問:‘彈弓是什麼樣的?’那麼直言回答就是:‘彈弓就是像彈弓那樣的!’這麼回答清楚明白嗎?”

梁王說:“不清楚。”

“於是,還得說:‘彈弓就是像弓一樣,用竹作為弦的。’這樣說,能解釋清楚嗎?”

梁王說:“這還差不多。”

惠施說:“所以說話的人要用他已經明了的東西來解釋還不清楚的東西,這樣別人才會聽懂。您要求不能打比方,看來是不可以的。”

梁王微笑道:“還是算你贏了。”

和曆史上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諸葛亮相比起來,惠施則顯得“溫柔細膩”,機警聰明。在麵對伶牙俐齒的諸葛亮時,或許別人還可能口服而心不服,但是麵對惠施綿裏藏針的功夫時,別人口服心也服。所以,梁王也隻能認了——“還是算你贏了。”

生存之道

說話最好能在“循循善誘”上下工夫——從一些淺顯的事實出發,巧用打比方,一步一步深入。善言者大多善用此法,他們能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落入自己事先設好的圈套,讚同自己的觀點,從而解決麵臨的問題。

生存之道42

抓其要害,反客為主

在對方迫使自己陷於某種被動境地之後,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迫使對方沿著自己給他鋪設的道路走回去,而沒有一點反擊的餘地。這一招的特點是,婁子是對方捅的,再用同一方法給對方捅回去,讓對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有苦說不出。也就是說,要抓住對方的要害,反客為主。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避免尷尬的處境,在某些關鍵時候還可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叫沮衛的使者,曾經使用反客為主這一招,救了自己的命。

有一年,楚國攻打吳國,吳國勢單力弱,吳王派沮衛給楚軍送一份厚禮,順便了解一點軍情。誰知楚兵抓住了沮衛,把他綁得緊緊的,說要殺了他,用他的血祭戰鼓。

麵對死神,沮衛不慌不忙,麵無懼色。楚將驚奇地問他:“你出發前占卜過嗎?”“占卜過。”沮衛回答道。楚將洋洋得意地問道:“吉凶如何?”“大吉。”沮衛回答。

楚將大笑著說:“如今就要殺掉你了,還有什麼大吉阿!”沮衛回答:“吳王派我來,目的就是要試探你們的態度。如果你們對我以禮相待,那麼,吳國就會放鬆戒備;如果你們殺了我,還拿我的血祭戰鼓,吳國一定會百倍警惕。這對吳國不正是件天大的好事嗎?”

“然而你自己完蛋啦,這怎麼能說是大吉呢?”楚將追問道。沮衛回答:“我占卜是問國家前途,並非為我個人。如果殺了我就能保全整個國家,那我死而無憾,隻是對你們卻沒有任何好處?要是人死了仍有靈魂,那麼,我肯定要附在你們的鼓上,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顯靈,讓你們的戰鼓發不出響聲,使你們一敗塗地!”

沮衛這番反客為主的話發生了作用,楚將思考再三,總感到殺沮衛祭鼓有害無利,隻得長歎一聲說:“算了,把他放了吧。”

沮衛先是聽取對方的話,然後抓住了中心,再接著就是反客為主,切中切割,給對方造成一種有力的威懾,讓對方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想法。也就是說,沮衛正是以語言的力量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還有一個叫張醜的人,也曾使用過反客為主這一招。

戰國時候,燕王懸賞一百兩銀子要殺一個叫張醜的人,張醜得到消息之後,便立即想要尋機逃走。可是,張醜還沒有逃出邊境,就被燕國一個官吏抓住了。

張醜便對官吏說:“你知道燕王為什麼要殺我嗎?”

“不知道!”官吏回答道。

“因為有人向燕王告了密,說我有許多財寶,但我並沒有什麼金銀財寶,燕王偏偏不信我。我被你捉到了,你會有什麼好處呢?”

“燕王懸賞一百兩捉你,這就是我的好處。”

“你肯定拿不到銀子!如果你把我交給燕王,我肯定會對燕王說,是你獨吞了我所有的財寶。燕王聽到後一定會暴跳如雷,到時候你就等著陪我死吧!”張醜邊說邊笑。

聽到這裏,官吏越發心慌,越想越害怕,最後隻得把張醜放了。

張醜之所以能夠死裏逃生,全靠了他的反客為主,強行把對方也牽了進去。多數人都有欺軟怕硬的性格,隻要懂得利用對方的這種心理,就可以一招致敵。

生存之道

在遇到別人的詰難,或身處險境時,要善於分析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找到對方的要害所在,然後反客為主,方可變被動為主動,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生存之道43

壯起膽子來,嚇唬住對方

人應該小心謹慎是對的,但在一些危險情況下,必須要壯起膽子來唬住對方,才能擺脫險境。

漢景帝在位的時候,匈奴大舉入侵上郡(今陝西省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於是,皇帝便派了一個宦官隨“飛將軍”李廣訓練軍隊。有一天,這個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奔向前方,遇到三個匈奴人,就和他們打了起來。這三個人轉身射箭,把宦官射傷了,並且把他帶去的騎兵也都全部射死了。那宦官急忙逃回李廣那裏。

李廣說:“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然後就帶領了100多名騎兵,飛速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走了幾十裏,終於追上了那三個徒步而行的匈奴人。

李廣命令部下左右散開,從兩邊包抄過去。李廣拉開弓,隻兩箭就射死了二人,剩下的一個被活捉了。經審問得知,他們果然是匈奴的射雕人。李廣喝令把俘虜綁在馬上。正準備回營,遠遠望見幾千個匈奴騎兵飛奔過來,那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但是,那匈奴將領見了李廣他們百來人,以為是漢人的誘敵疑兵,恐怕中了埋伏,立刻上山列下了陣勢。

再說李廣的騎兵見了對方,也是大吃一驚,急忙想要掉轉馬頭往回撤退。但是,李廣卻阻止道:“匈奴人不敢攻擊,反而防禦,這說明他們不知我們的虛實。現在我們離開大軍有好幾十裏路,如果慌張逃跑,他們追上來一頓亂箭,我們馬上就會被殺光。如果我們留下來不走,敵人一定會認為我們在施誘敵之計,那就絕對不敢來攻擊我們。”李廣命令部下繼續向前進發,直到離匈奴陣地約二裏遠的地方才停了下來。

李廣又命令說:“大家都下馬,把馬鞍也卸下來!”

有個騎兵問:“敵人是我們的數十倍,又離我們這麼近,一個衝鋒便到我們眼前,這太危險了。”

李廣說:“敵人以為我們會退走,誰想我們偏偏都卸下馬鞍,他們就更相信我們確是誘敵的騎兵了。”

在提心吊膽的情況下,部下們都卸下了馬鞍,躺在地上休息。果然,匈奴兵沒有敢攻擊他們。這個時候,有一個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檢查他的部下。李廣飛身上馬,率領十幾個騎兵,向那個匈奴將領衝去。李廣一箭射死了他,又重回隊伍,卸下馬鞍休息。

過了一會兒,天色漸漸暗了下去。雖然匈奴人在心裏對這種情況十分疑惑,但是始終不敢發起攻擊。到了半夜,匈奴人生怕漢軍會發動偷襲,就悄悄撤走了。

第二天天剛亮,李廣見敵軍已不見蹤影,才率隊返回軍營。

下麵這個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故事或許大家更熟悉。

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街亭後,隻剩2500名軍士駐守在西城縣。忽然,哨兵飛馬來報:“司馬懿引大軍15萬,往西城蜂擁而來!”

這個時候,諸葛亮的身邊隻有一班文官,沒有一員大將,聽到這個消息眾位官員個個大驚失色。諸葛亮登上城頭一看,果然塵土衝天,魏軍分路向西城縣殺來。諸葛亮立即傳令道:“將旌旗全部隱藏起來,軍士們各守衛在城上巡哨的崗棚,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的,殺!大開四個城門,每個城門用20個軍士,均扮為百姓,打掃街道。如果魏軍到時,不可亂動,我自有計謀對付。”

傳令下去之後,諸葛亮披鶴氅,戴綸巾,引兩個少年攜帶一張琴,來到城頭上,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演奏。

魏軍的前哨把這個情況急忙向司馬懿作了報告。聽了消息之後,司馬懿立刻命令軍隊停止前進,自己飛馬向前瞭望。果然見諸葛亮在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彈琴。左麵一個少年,手捧寶劍,右麵也有一個少年,手執麈尾。城門內外,僅有20餘名百姓,低頭打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懷疑城中有重兵,連忙指揮部隊撤退。

他的兒子司馬昭說:“莫非諸葛亮沒有多少兵力,故意這樣的?父親為什麼要退兵呢?”

司馬懿板著臉說:“諸葛亮平時一向十分謹慎,從不冒險。今天大開城門,必定有重兵埋伏。我們若然衝進去,必定中計。你們懂得什麼呢?還不快退!”

見魏軍遠去,諸葛亮哈哈大笑起來。眾官員問他說:“司馬懿是魏國的名將,今統率15萬精兵來到這裏,見了丞相,慌忙撤退,這是什麼原因呢?”

諸葛亮說:“他料定我平生謹慎,從不冒險,見我們這樣鎮定,懷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並非在冒險,隻因為不得不這樣啊!”

大家敬佩地說:“丞相的計謀,鬼神也不能預料啊。如果我們來指揮,必定會棄城而走了。”

諸葛亮說:“我們隻有2500人,如果棄城而走,必定走不遠,不是很快就會被敵人追上嗎?”

眾人點頭稱是。

生存之道

在敵強我弱,敵我力量懸殊甚大,卻又實在無路可退的情形之下,不妨壯起膽子,以靜製動,擺出大架勢,糊弄對方一把。對手不知虛實,往往也不敢輕舉妄動,說不定會害怕其中有詐而退卻。

生存之道44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天理昭昭,循環相報”是中國古人的信條,善惡相報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也是中華民族長生不滅的信條根基。

提起嶽飛,無人不曉。他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他曾為保衛南宋的國土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女真人南侵,占領北方大片土地,建立了金朝,隨後繼續南下。為了“精忠報國”,年輕的嶽飛應募從軍,參加抗金鬥爭。很快他就成了一名驍勇善戰的將領,並組建了“嶽家軍”。就在嶽飛率領軍隊大敗金兵,並準備把金兵趕回其老巢時,皇帝卻連發十二道金牌,召他班師回朝。他和將士們收複國土的宏圖大誌,也不得不半途擱置。卻不想這一去不回,被奸臣秦檜在風波亭所害。

秦檜為了掩人耳目,為處死嶽飛等人找借口,謊稱嶽飛、嶽雲和張憲共同策劃謀反。抗金名將韓世忠對此憤憤不平,他質問秦檜:“嶽飛抗金,何罪之有?嶽飛謀反,證據何在?”秦檜支支吾吾,做出了一個臭名昭著的回答:“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莫須有”的意思,就是“大概有”。欲害良臣,竟然找出如此荒誕的理由。

因為秦檜害死了一代忠臣名將,後世人們把秦檜的墓地稱為“穢塚”。據說秦檜剛死沒多久,將軍孟珙率隊過境時故意在其墓地駐營,讓廣大青年士兵浩浩蕩蕩地揚起屁股在墳頭上拉屎拉尿,場景蔚為壯觀,空前絕後於古今中外戰史。

嶽飛死後二十年,冤案得以平反,老百姓把秦檜等人的跪像一邊咒罵、一邊抽打、一邊唾棄地運到西子湖畔嶽飛墓前,意在讓其在忠臣麵前長跪不起。真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沒到。時間一到,報應就到。一世害人,遭後人唾罵,遺臭萬年。

害人之心絕不可有,害人也會害己。禍起必有端,修身自省、助人為樂才是人間正道。

與“害人之心絕不可有”相對應的是“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說,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信任,信任人是沒有錯的,但不防人往往卻是個致命的錯誤。在與人交往時,該信任的人要信任,但也要做好防範準備,暗地裏要留一手,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什麼都晚了。

有人因為太信任別人,並疏於防範,最後招致了殺身之禍。殷通之死就是前車之鑒。

項羽從小失去父母、由叔父項梁撫養,但項羽不讀書,也不習武,這使項梁很惱火:“小子,一事無成,你到底有何用?”

項羽不以為然地答道:“學書有什麼大用?不過記自己的名字。學劍雖可護身,但僅能敵一人,我要學的是抵擋萬人之術。”

於是項梁教他許多用兵的謀略和方法。

到了秦始皇駕崩之時,項羽年逾弱冠,風華正茂,正是幹大事業的好時候,於是他在叔父項梁的謀劃下幹了一件大事:當時會稽太守殷通,為一方豪傑。秦始皇一死,便認定男子漢建功立業的時機已到,故差人召來好友項梁共商大計。殷通找項梁來共商大計,足以證明他對項梁的信任度。

殷通對項梁說:“秦始皇死了,群雄並起,天意要滅秦。我有意趁機起義,你看怎麼樣?”

這話正中項梁下懷,於是表示願助殷通一臂之力,並商量再把當時一個很著名的英雄桓楚找來一起幹。

項梁說:“可惜我不知道桓楚的下落。因為他犯了罪,已逃往他鄉。不過,我的侄兒項羽也許知道,我明天把他帶來,您親自問他好了。”

第二天,項梁囑項羽帶劍相隨,前往殷通的屋前,項梁向項羽交代幾句,項羽唯命是聽。項梁見了殷通,聲稱侄兒已經帶到,聽候太守召見。

殷通便要左右帶項羽進來。隻見那項羽昂首闊步,進入衙內,氣宇軒昂,殷通好不歡喜,對項梁說:“果然是一位壯士,真不愧是項君令侄。”便同項羽講起找桓楚的事。

項梁趁著殷通說話時,低聲對項羽說:“可以行動了。”

說時遲,那時快,隻見項羽抽出佩劍,一個箭步上前,“嗖”的一聲,那殷通的頭顱便鏗然落地。

項梁就這樣取而代之,當上了會稽太守。侄兒項羽統率八千精兵,舉旗起義。以後隊伍不斷擴大,終於形成了可與當時另一支最大的起義隊伍劉邦爭霸天下的勢力。

殷通太信任項梁了,對於項羽也就疏於防範(也許正是項羽明佩而非暗藏凶器,欺騙了殷通,所以成功了),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生存之道

人活一世心要正,害人之心不可有。如果一個人整天都想著怎樣去害別人,從另一方麵來說,就是已經慢慢地踏上了不歸之路。一個人害人的事做得多了,遲早會將自己葬送掉的,還會留下千古罵名。同時,防人之心不可無,不防人容易導致上當受騙,甚至會導致大禍臨頭。不害人但要防人,是為人處世必須應遵守的一條準則。

生存之道45

巧妙應對陷害之言,避免受到傷害

有的人喜歡造謠生事,他們的造謠生事都另有目的,並不是以造謠生事為樂。這些人喜歡挑撥離間,是為了某種目的——他們可以用離間法挑撥別人間的感情,製造別人之間的不合,好從中取利。這種人大都很受上司寵愛,所以敢在上司麵前說別人的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