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候,張儀和陳軫都投靠至秦惠王門下,受到重用。不久張儀便產生了嫉妒心,因為他發現陳軫很有才幹,比自己強得多,擔心日子一長,秦王會冷落自己,喜歡陳軫。於是他便找機會在秦王麵前說陳軫的壞話,進讒言。
一天,張儀對秦惠王說:“大王經常讓陳軫往來於秦國和楚國之間,可現在楚國對秦國並不比以前友好,但對陳軫卻特別好。可見,陳軫的所作所為全是為了他自己,並不是誠心誠意為我們秦國辦事,聽說陳軫還常常把秦國的機密泄露給楚國。作為大王您的臣子,怎麼能這樣做呢?我不願再同這樣的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聽說他打算離開秦國到楚國去。要是這樣,大王還不如殺掉他。”
聽了張儀的這番話,秦王自然很生氣,馬上傳令召見陳軫。一見麵,秦王就對陳軫說:“聽說你想離開我這兒,準備上哪兒去呢?告訴我吧,我好為你準備車馬呀!”
陳軫一聽,莫名其妙,兩眼直盯著秦王。但他很快明白了,這裏麵話中有話,於是鎮定地回答:“我準備到楚國去。”
果然如此,秦王對張儀的話更加相信了,於是慢條斯理地說:“那張儀的話是真的。”
“原來是張儀在搗鬼!”陳軫心裏完全清楚了。他沒有馬上回答秦王的話,而是定了定神,然後不慌不忙地解釋說:“這事不單是張儀知道,連過路的人都知道。從前,殷高宗的兒子孝己非常孝敬自己的後母,因而天下人都希望孝己做自己的兒子;吳國的大夫伍子胥對吳王忠心耿耿,以至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臣子。所以,俗話說,出賣奴仆和小妾,如果左右鄰居爭著要,這就說明她是個好仆好妾,因為鄰裏人了解他們才買;一個女子出嫁,如果同鄉的小夥子爭著要娶她,這就說明她是個好女子,因為同鄉的人了解她。我如果不忠於大王您,楚王又怎麼會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一片忠心,卻被懷疑,我不去楚國又到哪裏去呢?”
秦王聽了,覺得有理,點頭稱是,但又想起張儀講的泄密的事,便又問:“既然這樣,那你為什麼將我秦國的機密泄漏給楚國呢?”
陳軫坦然一笑,對秦王說:“大王,我這樣做,正是為了順從張儀的計謀,用來證明我是不是楚國的同黨呀!”
秦王一聽,卻糊塗了,望著陳軫發愣。
陳軫不緊不慢地說:“據說楚國有個人有兩個妾。有人勾引那個年紀大一些的妾,卻被那個妾大罵一頓。他又去勾引那個年輕一點的妾,年輕的妾對他很友好。後來,楚國人死了。有人就問那個勾引他的妾的人:‘如果你要娶她們做妻子的話,是娶那個年紀大的呢,還是娶那個年紀輕的呢?’他回答說:‘娶那個年紀大些的。’這個人又問他:‘年紀大的罵你,年紀輕的喜歡你,你為什麼要娶那個年紀大的呢?’他說:‘處在她那時地位,我當然希望她答應我。她罵我,說明她對丈夫很忠誠,現在要做我的妻子了,我當然也希望她對我忠貞不二,而對那些勾引他的人破口大罵。’大王您想想看,我身為楚國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國的機密泄露給楚國,楚國會信任我、重用我嗎?楚國會收留我嗎?我是不是楚國的同黨,大王您該明白了吧!”
秦惠王聽陳軫這麼一說,不僅消除了疑慮,而且更加信任陳軫,給了他更優厚的待遇。
陳軫遭遇張儀這樣的小人時,並不與張儀發生正麵衝突,而是用巧妙的一席話,既擊破了讒言,又保全了自己,而且還沒有加深張儀對自己的進一步嫉恨,可謂收到了“一箭雙雕”的神奇功效。試想,如果陳軫公然與張儀撕破臉皮,進而對簿公堂,隻會中了張儀的奸計。因為在本已心存懷疑的秦王麵前,強辯隻會越描越黑。因此,對待讒言,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迎頭去“硬碰”,而是用巧言妙語法擊破它。
生存之道
遭遇卑鄙之人的陷害時該怎麼辦?多數人肯定會與卑鄙之人對著幹。其實,這不是個好方法,因為這很容易導致矛盾惡化,甚至引來更大的禍害。凡是陷害之言都是有漏洞的,隻要找出漏洞所在,再加以巧妙的言辭委婉地表明自己,陷害之言就會不攻而破。這才是保身的上上之策。
生存之道46
小人以謗人為能,以防人謗言為要
奸詐小人時刻不忘“保身”二字,他們從來不進諍言,更不為別人薦言。因為他們覺得,直接規勸別人難免招人不喜。而舉薦別人,不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好處,若是因此讓別人高過自己,顯出自己的平庸,就更得不償失了。小人正是在這一心理基礎上行事的。小人以謗人為能,卻以防人謗言為要,這正是小人的奸猾之處,也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元世祖忽必烈對奸臣阿合馬的重用,令朝廷中的忠勇之士日夜擔憂。國子祭酒許衡曾經當麵對忽必烈說:“阿合馬實屬奸佞,陛下何以寵信他呢?所謂‘大奸若忠’,陛下萬不可被他的諂媚之言欺騙了。”
聽了此話,忽必烈臉上頓時不悅,說道:“朕一生英明,何人能騙得了朕?阿合馬雖有小過,卻有大功,你言過於偏激,莫非你與他有仇不成?”
許衡連連叩首道:“陛下當知,國家事權,兵權民權財權三者而已。阿合馬管民與財,其子領兵權,他們父子三者皆據,陛下就不以為憂嗎?”
忽必烈問他說:“你是擔心他們會造反?”
許衡直言說:“他們即使不造反,也已違反正道了,陛下不該坐視不理。”
忽必烈對阿合馬的信任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又自覺離不開這位巧言善辯的理財能手,所以,他雖然覺得許衡言之無誤,卻依然對阿合馬施以重用。
當阿合馬得知許衡進諫之事後,十分惱怒。不久,又有中書左丞崔斌彈劾阿合馬,阿合馬更是坐立不安。他的死黨盧世榮建議說:“大人屢受詆毀,如不懲治他們,此風必長,大人還是當機立斷吧。”
阿合馬強壓著心頭的怒氣,憂慮說:“我何嚐不想把他們治於死地呢?隻是許衡等人,皇上並不猜忌他們,他們又素有名聲,若無端加罪,反讓皇上生疑,皇上必然怪罪於我。”
盧世榮點頭說:“大人所慮極是,但也不能放過他們,容待日後計較吧。”
宿衛長秦長卿是一個忠義之人,他也對阿合馬的惡行非常不滿,想彈劾他。他剛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他的好友家人便驚恐失色,反複勸阻,且直言對他說:“你地位卑微,如何能鬥得過權傾朝野的阿合馬呢?皇上也不會相信你說的話啊,你這是自不量力。”
秦長卿浩然正氣地說:“我雖職小官微,卻也有盡忠上諫之責。奸臣在朝而不諫,這絕不是仁人誌士所為。”秦長卿義無反顧,於是大膽上書說:“古有趙高之奸,今有阿合馬之害。古有董卓之凶,今有阿合馬之惡。阿合馬欺君亂國,專橫跋扈,貪得無厭,他的子侄遍布朝野,親信黨羽眾多,其為所欲為,一般人都能親見。這樣的亂臣賊子不得鏟除,終是朝廷之大患,我冒死上諫,不是擔心陛下不知阿合馬之罪,卻是擔心陛下信其媚言,不能痛下決心將他法辦重懲。”
消息傳到阿合馬那裏,阿合馬就失去了耐性,他咆哮著說:“小小的一個宿衛長,也敢指責於我,且口不擇言,難道我真的這麼好欺侮嗎?我一定要殺了他。”
盧世榮見阿合馬的情緒失控,忙勸慰他說:“此人不知死活,死不足惜。我有一計,既可殺他,又不影響大人清譽,遭人非議。”
盧世榮詳陳之後,阿合馬轉怒為喜。
幾天之後,忽必烈見阿合馬上奏書說:“秦長卿忠直敢言,雖事多虛有,然其忠可嘉。他才華過人,宜堪大任,臣特此保薦,望陛下恩準。”
忽必烈心中驚訝,他召來阿合馬,問他說:“秦長卿屢屢彈劾於你,你卻薦舉他,難道你們和好了嗎?”
阿合馬巧言道:“臣一心為國選拔人才,豈敢因私廢公?臣之所奏全出於公心,望陛下明鑒。”
忽必烈龍顏大悅,對阿合馬為國舉賢、不計私怨的行為不加讚賞,遂任命秦長卿主管冶鐵事務。
深知阿合馬為人的群臣,對他的這個舉動無不驚怪,他們雖然不明白他真正的用意是什麼,卻斷定阿合馬絕不會懷有善意。
果然,沒過了多長時間,阿合馬的險惡用心便暴露了:阿合馬指使黨羽誣告秦長卿貪汙,秦長卿遂以這個罪名被逮捕入獄。後來,阿合馬又和獄卒串通,把秦長卿害死在了獄中。
生存之道
智者有智者的生存之道,君子有君子的生存之道,小人有小人的生存之道。小人的生存之道就是排擠他人,誹謗他人,並且還要防範他人的誹謗。但他們的生存不能長久維持,遲早會走上絕路。同時,與小人相處時不可不防。這是曆史給我們的啟示。
生存之道47
抓人把柄進行陷害,是奸詐之人的慣用伎倆
在中國古代的官場中,抓人把柄,誹謗別人,無事生非,是奸詐小人的慣用伎倆。小人的讒言之所以屢能奏效,雖然與信其言者的德行和修為有關,但也不排除小人在進謗言上的“特殊才能”。小人謗毀別人常能準確掌握周圍人的心態,找出不同人的好惡,抓住別人的把柄,置攻擊對象於眾惡之中。以此設謗,自然能“百謗百中”。
清乾隆帝做太上皇的時候,仍然繼續執掌國家重務,嘉慶帝並沒實權。和珅這個時候是首席軍機大臣,兼管吏、刑、戶三部事務,加上他又是太上皇旨意的傳達者,所以,他的地位就榮耀無比。
和珅為人非常奸險,心機自是過人,他生怕嘉慶帝另起爐灶,於是對於嘉慶帝親近的人他都極力壓製,以保自己榮華不墜。
有一次,乾隆帝想把兩廣總督朱珪召為大學士,和珅聽了這個消息之後十分恐慌,他對自己的親信說:“朱珪非比他人,他是皇上的老師,兩人的感情非常深厚,皇上對他也是十分敬重。若他入朝,皇上能不重用他嗎?這樣一來對我就太不利了,不管怎麼樣也要阻止此事。”
和珅的親信苦勸道:“太上皇欲用朱矽,皇上必是極力讚成,大人何以阻止呢?朱珪清正廉潔,素有君子名望,對他進讒也是難事。大人倘若直言勸阻太上皇不喜不悅,皇上就會深恨於你,不如暫且隱忍,以後再思妙法。”
見自己的提議並沒有得到讚同,和珅心有不甘,他自知這件事關係到他的將來,一時仍在苦思對策。他的親信見他的焦灼之狀,便道:“大人如此嫉恨朱珪,可知朱珪有什麼短處嗎?若是有什麼把柄在我們手上,以大人之善言,量他也不是大人的對手。”
聽聞此言,和珅眼前一亮,他直視前方,若有所思地說:“朱珪縱無短處,也該給他安一個罪名,這總得需要有個借口才好,可這借口又該是什麼呢?”
突然之間,和珅好像是想起了什麼,猛一拍桌案,接著他放聲便笑,神情十分得意。
和珅平日注意伺察每位皇子的過失,每有細小之事他都要用心記下,以備他日控製他們,用此要挾。他對自己的這個招法十分自信,皇子對他也存戒備,不敢有絲毫大意之處。
在乾隆八旬大壽時,恰逢朱珪花甲之年。時為皇子的嘉慶帝在賀詩中把父皇和老師聯在一起。這本是嘉慶帝情不自禁之作,不想此詩被和珅盯上,以為“罪證”悄悄保存著。
和珅此時正是想到了這個“罪證”,他才頓感輕鬆了。他說明了這一點,然後說:“太上皇最嫉恨有野心的人,這一點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不管是誰,隻要沾上這一條,準保要倒大黴。”
於是和珅把嘉慶帝的賀詩給乾隆看,並且他還添油加醋地說:“朱珪身為帝師,不知自重,每以帝師自居自傲,對太上皇不重用他早有怨言。皇上市恩於師傅,也於製不和,於禮有失,太上皇不要對人輕下斷言。”
乾隆帝果然十分氣憤,他恨恨地說:“朱珪表麵沉穩有禮,誰知竟包藏禍心,野心勃勃致此!這樣的偽君子如不重辦,豈不貽害無窮?”
乾隆帝要將朱珪下獄治罪,大臣董浩急忙為朱珪申辯說:“皇上賀詩,提及師傅,本是常情,可見皇上尊師之意,亦見皇上仁義之心,這怎麼能怪罪呢?朱珪原本不知,此事自與他無涉,又何以給他論罪?縱是他有心抬高自己,也不敢讓皇上做詩明誌,授人把柄,自惹禍殃。如此看來,朱珪純屬無辜,望太上皇明察。”
乾隆帝聽了這一番話,也覺得難加其罪,但是他已經認定了朱珪身為帝師,必有野心,就徹底打消了重用他的念頭。結果朱珪被諭令“不得內召”,還被降為安徽巡撫。
生存之道
奸詐之人常常處心積慮地害人,抓人把柄是他們擅長的拿手好戲。對於他們看不慣的人,或者對於他們有威脅的人,都在他們的打擊範圍之內。他們會抓住對方的把柄或漏洞,在上司麵前進讒言,以陷害對方。這樣的人,最終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但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對於奸詐之人小心為上。
生存之道48
嫁禍於對手,以排擠和打擊對手
在曆史上,有的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或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當一件禍事發生時,或故意製造禍事,來陷害對手,往往能夠做到“欲嫁之罪,何患無計”。武則天和張居正就是此中高手。
說起唐朝的武則天,她本來是唐太宗的一個“才人”。當太宗駕崩之後,她又成為了高宗的昭儀,很受寵幸。但是,她是一個既有著雄才大略而又野心勃勃的女人,自然不會滿足於隻做昭儀。她的目的是皇後寶座,隻要獲得了皇後的寶座,就獲得了可以施展抱負的權力。於是,她就處心積慮地施展各種手段。首先她籠絡宮人為耳目,專門刺探皇後的情況,然後再添油加醋地在高宗麵前告狀,讓高宗逐漸對皇後冷淡下來。
當她取得了高宗的絕對信任之後,便進一步地對皇後進行誣蔑,皇後的勢力和地位是根深蒂固的,不出大問題不容易廢的,這一點她非常清楚。由於找不到廢後的絕對條件,她便想用毒計陷害皇後。而這個時候,皇後還被蒙在鼓裏,她還以為武則天隻是一個善良而聽話的妹妹。
那個時候,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兒,乖巧伶俐,非常招高宗的疼愛。有一天,皇後找武則天聊天,見女孩很可愛,逗她玩了一陣才走。武則天乘機狠心地將自己的親生女兒活活地扼死,放在床上,蓋上被子,好似熟睡一樣,然後,自己卻溜到花園去看花。
當高宗回宮後,武則天笑嘻嘻地從花園裏回來,這個時候,皇後卻抱著武則天已死去的女兒正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接下來是什麼樣的一幕,大家可想而知。高宗大怒,認為皇後心狠手辣,為了與武則天爭寵竟扼死她的愛女!並發出“這樣的女人怎能母儀天下!”的感慨,從此,便產生了廢皇後的念頭。
沒有過多久,高宗生病。武則天又派人潛入東宮去,在牆角裏埋下一個草人,在上麵寫著高宗的生辰八字。然後又故意叫人向高宗告密,說皇後日夜在念符咒,要咒死高宗。高宗令人去掘出草人,證據確鑿,皇後想分辯也不行了,最後被打入冷宮。
武則天這個人不但善於說假話,更善於讓別人把她的假話信以為真,並且讓她的假話成為直指對手心髒的一把利刃。
張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國曆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為了奪權,他也造假護假,嫁禍於對手,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明神宗即位的時候,隻不過十六歲,大太監馮保很是得寵,而此時內閣大學士高拱獨握大權。大學士張居正明白,如果想要搬倒高拱奪取政權,非得借著馮保的力量不可,於是就在暗中與馮保交好,和他稱兄道弟。一次,神宗早朝,剛走出宮,突然有一無須男子疾趨而來,左右見後,立即上前把他抓住,從他的身上搜出了一把利刀,顯然有行刺企圖。
神宗馬上讓馮保審問,此人供說來自南方戚繼光的營裏。馮保一聽嚇了一大跳,當即停止審問,馬上去找張居正,商量如何處置這件事。張居正卻答非所問地說:“高拱總想把你逐出宮外,你難不想除掉他嗎?此番正好可以乘機把高拱除了,這樣你才可以高枕無憂。何況戚繼光正握著南北軍權,不能輕易把他扳掉,何不好好利用這個機會?”
馮保聽完大喜,回來就叫親信去辦。這名親信就去對疑犯說:“下次審問的時候,你隻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來行刺的,便可赦你無罪,還會升你做錦衣衛,賞賜千金。如果不這樣說,必會把你打死。”就這樣,這名刺客在威逼利誘之下,答應照辦。當這名刺客真得照他們的意思招供之後,在張居正的授意之下,被判了個斬立決,被滅了口。
這個案件的結果自然對高拱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之下,高拱也不敢對自己的權位有所貪戀了,隻好把相位讓出,告老還鄉,而朝政大權,就獨自落在張居正手裏了。
張居正的高明之處在於:把禍事轉移給對手,然後再殺人滅口,讓知道詳情的人不能再開口說話。這樣一來,張居正的目的就達到了。
生存之道
製假造假,無中生有,製造禍端,嫁禍於人,借以排擠和打擊對手,是中國古代官場中一些人常用的一種詐術,有的人還為此不擇手段。如果是為了個人私利的話,則理應受到譴責和唾棄;但如果是為了打擊奸惡之人的話,則另當別論。
生存之道49
利用災禍,反咬一口
在災禍麵前,如何逢凶化吉是每個人必備的課題。很多奸詐之人,不僅正視災難的事實,把自己的身份降到最低,而且他們善於應變,往往把災禍也利用起來,從中找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轉而作為自己翻身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