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智慧教給年輕人的99條生存法則5(3 / 3)

在明朝崇禎時期,有一位輔政大臣叫溫體仁,他為人外表雖然謹慎,但是內心卻凶狠奸詐,屢興大獄。

溫體仁的劣跡斑斑,屢次受到正直大臣的彈劾。崇禎二年春,禦史任讚化上書彈劾他娶娼、受賄、奪他人財產等多項不法之事,並且都是證據確鑿。麵對這樣突來的災禍,溫體仁嚇得直冒冷汗,他不迭聲地對家人說:“這下我死定了,該如何是好?”

他的家人也亂成一團,但是都不知道該如果是好,隻有哭泣。

過了許久,溫體仁才緩過神來,突然發出陣陣苦笑。他的兒子怯聲問他:“父親,現在已大禍臨頭,您又為何發笑?”

溫體仁瞪了他一眼,然後斥責道:“沒用的東西,為父驟遭此變,或有失態,爾等置身事外,卻無一人勸慰於我,獻言獻策,難道我們就隻能束手待斃嗎?”

溫體仁之子這會兒才吞吐地說:“父親可有良策嗎?”

溫體仁已然思量多時,此刻的神態已經恢複往常,他又是一笑,自言自語道:“皇上最恨群臣挾私報複,結為朋黨,如果我將此事說成是群臣聯手所為,主動請辭,相信必能打動皇上,贏得生機。”

於是,溫體仁主動去拜見崇禎,他哭泣著說:“臣辦事耿直,得罪人很多。如今臣在朝中十分孤立,他們不把臣逐出朝廷是不會甘心的。與其等死,任其誣陷,還不如陛下垂憐臣下,罷我官職,放我回鄉,討個活路吧。”他說完之後,放聲大哭,哀聲欲絕。

他的哭聲頓時勾出了崇禎的同情,也對群臣勾結的行為憤憤不滿,他召見內閣九卿質詢此事。溫體仁與任讚化等人辯論了許久,各執一詞。

這件事情就這樣暫時地拖了下來,溫體仁卻還是忐忑難安。他自知惡行不少,唯恐其他人等再度發難。惶恐其間,他召來同鄉閔洪學商議對策。閔洪學早知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出語說:“群臣氣勢洶洶,此事定然不會輕易罷休。我看皇上還是憐惜你的,否則又何必當麵對質?證據已在人手,這對你固是不利,可這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大可小。隻要你借此抓住群臣結黨一事不放,不僅會轉移方向,還可鏟除對你不利之人,這便會因禍得福了。”

溫體仁點頭說:“此處我已想到,也是這麼做的。不過看此情形,恐怕還是不夠。我想再上幾份奏折,堅請辭官,以讓皇上解除疑心,早下決斷。隻是我還有疑慮,故而……”

閔洪學會意一笑,接道:“你是擔心會弄巧成拙吧?”

溫體仁急忙頷首,閔洪學高聲說:“這是步高棋啊,你何必猶疑呢?隻有這樣,才能顯出他們的霸道行徑和你的孤立無援,皇上不僅不會準你辭官,也許還要升你的官職,他們輸定了。”

於是,溫體仁更加堅定了信心,連上奏折請求辭官,他故作十分懇切地說:“臣的毛病很多,但臣從未失去對陛下的忠心。如今群臣借機打擊我,我也無話可說了。臣對不起陛下,更不想讓陛下為難,如果臣離職可以平息這場風波,使陛下不為群臣叨擾,臣萬死不辭,又怎會在乎丟官去職呢?”

溫體仁的這番假話讓崇禎十分感動,他看了溫體仁的奏折後,動情地說:“人無完人,難得他有這份忠心啊。”於是,下詔安慰他,並且不準他辭官。就這樣,溫體仁的陰謀得逞了,然而,他還是不敢大意,又進見崇禎說:“陛下何必為臣一人而讓群臣不喜?這都是臣的過錯。”

崇禎一驚,開口詢問道:“他們還是不肯罷休嗎?”

溫體仁遂把給事中祖重曄等人將要彈劾他的事告訴了崇禎,崇禎聽過,怒聲說:“這是別有用心啊。”

不久之後,祖重曄等人的奏書送到,而崇禎連看也沒有看,就對他們嚴加斥責。這件事情過後,崇禎就更加相信溫體仁的孤立,也就對他更加偏愛。第二年六月,溫體仁就榮升為了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生存之道

奸詐之人大都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即使是在災禍來臨的時候,也能轉移禍端,反咬一口,讓對方始料不及或難以應付。但這樣的奸詐小人,隻能生存或顯赫於一時,卻難以長久保身,因為後來之人或曆史,總是要對他們進行清算的。

生存之道50

阿諛逢迎,牟取私利

《漢書·王莽傳》將陳崇列為王莽的心腹親信,又說他是“以材能幸於莽”。觀其行事,可知陳崇的才能,主要是媚上之才、逢迎之能。

元始二年的時候,王莽的女兒被漢平帝聘為皇後。這本來是王莽為了鞏固自己地位而精心策劃的一個陰謀,但是那些追逐名利的無恥之徒,卻把它看作是一次攀龍附鳳的好機會,於是,紛紛爭相上書為王莽歌功頌德。由於陳崇本人寫不出稱心的奏章,但是卻想出了一條請人代筆的“妙計”。他找來了號稱是“博通士”的友人張竦,讓他炮製出一篇長達兩千五百字的“稱莽功德”的奏章,然後署上自己的名字呈遞給元後。這篇出自名家之手的奏章,果然是不同凡響。它廣征博引,把一切美麗辭藻都用來吹捧王莽的功德,簡直成了封建道德所提倡的一切美德懿行的典型和化身。奏文中還曆數王莽“建定社稷”的豐功偉績,慨歎自己能親臨其時是不虛此生。認為王莽堪稱是空前絕後的聖人,任何封賞都不足以當其功德於萬一,要求元後效仿成王封周公的故事對王莽加封行賞。這篇奏文一出,他人的奏章頓時顯得黯然失色,陳崇為此很是風光了一回。

這還不能說明什麼,最能夠表現出陳崇逢迎之才能的,是他在居攝二年十二月給王莽的一篇奏章。當時,王邑剛剛平定了東郡太守翟義反對王莽的起義,擔任監軍使者的陳崇向王莽報告大捷。奏書除了說王莽是“奉天洪範、心合寶龜”的“配天之主”外,還把翟義的失敗,完全說成是王莽個人意誌的勝利。他感歎王莽有“慮則移氣、言則動物、施則成化”的才能。說“臣崇伏讀詔書下日,竊計其時;聖思始發,而反虜乃破;詔文始書,反虜大敗;製書始下,反虜畢斬;眾將未及齊其鋒芒,臣崇未及盡其愚慮,而事已決矣。”在這裏,陳崇賦予王莽以任意旋乾轉坤的神力,其一思一念,一紙詔書,竟然把翟義的十萬大軍打敗,其荒誕不經真的是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

正是由於陳崇出眾的逢迎之才,所以他才深得王莽的信任,並且隨著王莽篡漢陰謀的順利進行而不斷地加官晉爵,最終成為莽新王朝的佐命重臣。

說起這阿諛逢迎的諂媚之術,晚唐的大宦官仇士良可是把其發揮的得心應手。聽一下他傳授給其他的太監們的經驗,便可知道。

他說:“我們這些侍奉皇上的人,一定不要讓皇上有閑暇的時間,因為,他一有閑暇就會去看書,進而去接納儒臣,然後再接受他們的意見。如果一來,他就會增長智慧,謀慮也隨之更加深遠。有了深遠的謀略之後,他就不會再看重吃喝玩樂了,也就不會再寵幸我們這些人了。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地去積聚錢財,供皇帝揮霍,讓他終日沉溺於在聲色犬馬,極盡奢侈淫靡之能事,使他樂而忘憂,沒有閑暇去顧及其他的事,這樣他就會厭棄和貶斥經書學問,那麼,萬事就可操縱在我們的手中了。”

仇士良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作的,在仇士良在四十多年的太監生涯中,侍候過六個皇帝,他將每個皇帝都服侍得好好的,在他專權的二十餘年中,一共有兩個藩王、一個皇妃、四個宰相死於他的圈套之中,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皇帝對他是多麼的信任,也充分說明他阿諛逢迎的諂媚之術的高明。

在中國曆史上,和珅更是善於阿諛逢迎的高手。

和珅在少年的時候生活非常貧寒,他很早就進宮在乾隆的鑾儀衛當差。和珅是一個生性乖巧,能說會道,很有些小聰明,辦起事來也伶俐機變的孩子;他長得眉清目秀,儀態俊雅,容易使人對其產生好感。和珅讀過幾天書,學問不是很深,卻把“四書”讀得滾瓜爛熟,又加上和珅對漢族的文化和曆史有所了解,對中原的地理沿革、風土人情以及文壇掌故都很留心,所以也就顯得博學多識,也就深得推崇漢學,尤其重視儒學的乾隆皇帝的寵愛。

在和珅升為侍衛之後,常在乾隆身邊當差,這就給他提供了接近皇帝的機會。和珅非常善於察言觀色,頗工心計,他時時處處注意乾隆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把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習慣摸得一清二楚。乾隆什麼時候想要什麼,什麼時候想做什麼事情,他一看乾隆的神色,就能猜出八九分,因而能夠在乾隆未開口之前,就把乾隆想說的話說了,想做的事做了,使乾隆頗為滿意,在乾隆的眼裏,和珅機靈、能幹、善解人意,並且又知書懂禮,是他第一得力奴才。

和珅最擅長的就是阿諛逢迎、拍馬獻媚,無論做什麼事他都以討取皇上歡心為宗旨,選擇最佳方式,奉承皇上,博得乾隆的好感和寵信。

乾隆是清代帝王中讀書較多的一個,他喜歡漢學,重視程朱理學,還經常和侍臣們討論儒家學說,講論文史道義。乾隆還喜歡炫耀自己的博學多識,他參與過文史的整理。刊印二十四史時,乾隆親自校核,每校核出一處錯誤,他就極為得意,覺得是做了一件有益於子孫萬代的了不起的大事。和珅極力迎合乾隆的心理,在抄稿中故意出錯,以便讓皇上禦筆勘正。他這樣做,既奉承了皇上,又避免了當麵討好的嫌疑,和珅逢迎的手段真可謂巧妙無比、高人一籌。經皇帝改定過的書稿,別人就不能再動了,但是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於是,這些錯誤就傳了下來,殿版書中常有錯誤之處,有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

除了向乾隆皇帝獻媚,和珅對乾隆所喜歡的人也是極力討好。乾隆最寵愛他的小女兒——十公主,對她的要求總是百依百順,從不讓她失望。乾隆出行時喜歡把十公主帶在身邊,處理國事之餘,愛和十公主說笑逗樂。乾隆常說:“我這個小女兒長得像我,一定有福氣。”十公主的確不像一般的女孩子,她性格剛毅,開朗大度,且又喜好武藝,十幾歲時就能彎十石硬弓,她還常常扮作男孩子,跟隨父皇狩獵,跑起馬來,連男孩子也追不上。乾隆微服私訪時,十公主就女扮男裝跟著去。乾隆對這位女兒愛若掌上明珠,時常拉著她的小手開玩笑地說:“隻可惜你是個女孩,如果是男孩,我一定立你為太子。” 對於十公主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和珅當然知道,他便想通過討好十公主來間接逢迎乾隆皇帝。

十公主對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心,並且活潑好動,和珅抓住小公主的特點,挖空心思,變著花樣討公主的喜歡,常常替公主找一些新穎奇特的東西,討公主開心。

有一次,乾隆去圓明園遊玩。十公主又女扮男裝一同前往。隨駕而行的和珅既要侍候皇上,又要照看公主,忙得他不亦樂乎。和珅跟隨乾隆及十公主來到圓明園特辟的買賣街。買賣街中人來人往,生意熱鬧,古玩估衣、茶館酒肆,一切應用之物都應有盡有。買賣者都是專門為宮中辦事的皇商。一家店鋪門前,掛著一件漂亮的大紅呢夾衣,公主一見傾心,不免對它多看幾眼,臉上露出歡喜之色。公主的這一表情,旁人都沒有發覺,隻有和珅注意到了,他猜出了公主的心意。回宮之後,他立即派人去買賣街,以高價把那件衣服買了下來,進獻給公主。

和珅博得了十公主的歡心,也就博得了乾隆的寵信。

不僅如此,和珅還時常用些小恩小惠收買乾隆身邊的一些太監。這些太監雖然無職無權,但他們整天在宮中進進出出,隨侍皇上的左右,他們無意間的幾句閑談,或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能博得皇上和皇後對他的好感,所以和珅也很用心結交太監。

由於和珅的煞費苦心,百般逢迎,最終取得了皇上的寵信,一路青雲直上。

生存之道

善於阿諛逢迎,以牟取私利,是奸詐小人的一條生存之道。對於別人的逢迎,很多人開始時也許不一定適應,但久而久之,可能就習慣了並且也越來越舒服了,不知不覺中,逢迎者就成了不可缺少的“身邊人”。其實,說白了,這些小人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牟取私利。看清並遠離這些善於阿諛逢迎的小人,是曆史給我們留下的告誡。

生存之道51

口中有蜜,腹中藏劍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專權的奸臣,一方麵扳倒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另一方麵又扼殺後起之秀,因為這兩種人種對他們的威脅的最大,特別是後起之秀隨時都可能取代他們。一個朝代,一旦出現專權的奸臣,國家必定因缺人才而衰落或滅亡。

據《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載: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比自己高,及被皇帝所器重者,地位將接近自己的,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製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李林甫雖然骨子裏陰險狡詐,但他與人接觸,卻總是裝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態度,說一大堆好聽的話,使人以為他心地善良。

靠著巧取鑽營,李林甫終於成了與朝中裴耀卿和張九齡並列的三宰相之一。裴耀卿和張九齡博學多才,因而很受玄宗重視,所以李林甫決心將二人排擠下去。可當時他剛剛登上相位,實力還不強大,於是他便夾起尾巴做人,對張九齡和裴耀卿畢恭畢敬,曲意逢迎。李林甫在逢迎玄宗的同時,還竭力討好玄宗身邊的人。

受寵的武惠妃陷害太子,玄宗大怒,想廢掉太子,張九齡堅持不可,李林甫當麵不發表意見,背後卻在玄宗親信的宦官麵前散布輿論說,皇上“家事,何須謀及於人?”影射張九齡幹預皇上“家事”。

玄宗欲加封牛仙客。張九齡不讚成,約李林甫一起到玄宗麵前去“固爭”,李林甫當即表示同意,可到了玄宗麵前,他卻一言不發,私下裏反而告訴了牛仙客。牛仙客在其鼓動下,麵見玄宗,哭著辭職,玄宗又欲升牛仙客為相。張九齡認為牛仙客目不識書,不能大任。李林甫私下對玄宗說:“但有才識,何必辭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接著又說張九齡是文人,不善用才。從此玄宗認為張九齡太專權,對他逐漸疏遠,並認為裴耀卿和張九齡是同黨,就將二人的相位都罷免了。牛仙客升為宰相,李林甫取代張九齡為中書令。

有一次,玄宗駕臨勤政樓。兵部侍郎盧絢正騎馬經過樓下,氣宇軒昂,雄姿英發。玄宗看到後心生歡喜,稱讚道:“真乃偉丈夫也!”李林甫的耳目喉舌馬上將此事彙報給李林甫。他擔心盧絢被皇上重用,便設計阻撓。於是他把盧絢的兒子召來,告訴他父親威望很高,皇帝準備派他父親到外地任職,要想不離開京城,可上書奏請說自己年老,皇上就不會將他派往外地了。盧絢聽從李林甫的指點,上書奏稱自己年老,不堪重任,結果李林甫以此為據,罷了他的兵部侍郎之職,讓其出任華州刺史。盧絢到任不久,李林甫又誣其有疾,州事不理,被授予太子員外詹事,就這樣盧絢一直被冷落壓製著。

原中書侍郎嚴挺之很有才華,早年被李林甫排出京師。天寶元年,唐玄宗忽然想起他,就問李林甫他現在哪裏,欲以重用。李林甫馬上把嚴挺之的弟弟召到府中,談話敘舊,虛偽地告訴他要授予他員外郎的職務。又關心地問起他哥哥的情況,鼓動他替哥哥寫一奏折,以身體不好為名,請求入京就醫。這樣,進京以後,見了皇上就可受到重用。嚴挺之的弟弟不知是計,非常感激,立即照辦。

後來,李林甫就拿著他寫的奏折對玄宗說:“挺之年高,近患風,且須授閑官就醫。”玄宗聽後,歎息良久,隻好令嚴挺之養病去了。

刑部尚書李適之是唐太宗的曾孫,此人非常勤奮。天寶元年,牛仙客死,代為左相,被李林甫視為競爭對手。

在李適之上任之初,他便對李適之說:“華山下麵有金礦,采之可以富國,我想皇上還不知道。”李適之輕率地相信了李林甫的話,就把這事告訴了唐玄宗。玄宗很高興,立即問李林甫是否真有此事,李林甫卻說:“這件事臣已經知道很久了,但我想到華山是皇家的龍脈所在,王氣所在,不可開采,所以臣不敢上奏皇上。”李林甫這馬屁拍得玄宗很舒服,玄宗感到李林甫對自己是一片忠心,因此宣稱,“自今奏事,宜先與林甫議之”。此後,玄宗逐漸疏遠李適之,後來李適之終於被罷相。

李林甫用這種方法整倒了一批內閣大員,而對於那些無能的、善於逢迎拍馬的邪險之徒則加以引薦,作為自己的左右臂膀。又用小人充塞各種機構,就這樣他穩穩地當了十九年宰相。

李林甫當了十九年宰相,靠的是什麼?自然是奸詐的手法,他善於誣陷,精於整人,特別是有可能成為自己對手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先扳倒有才能的人,一朝中有三個宰相,他先後整倒了兩個,然後又換上他的心腹之人。另一方麵,新人總是不斷湧現的,他的地位時刻受到新人的威脅,因此,他總是會想辦法把新人扼殺在搖籃裏。

唐朝時候,還有一個做中書侍郎的李義府,平常的行動和表情,顯得非常忠厚和溫和;而且他不管和誰說話,總是自己先咧開嘴笑,表現出十分誠懇和善良的樣子。其實他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詐,常使用陰險的計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發現了他的這種假麵具,就在背地裹說他“笑中有刀”。

生存之道

有的人與人接觸時,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得很友好,非常合作,嘴裏說盡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麵態度完全相反,這樣的人非常狡猾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像這樣表裏不一的人是非常可怕的,若不小心,便會上當受害。所以,我們在結交人時,對於這樣的人要嚴加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