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智慧教給年輕人的99條生存法則6(1 / 3)

生存之道52

表麵熱情,背後一刀

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好人,在這其中,總有一些人對你特別熱心,他們幫你出謀劃策,幫你解決實際問題……你曾對他們滿懷感激,可最終呢?最終你往往會發現他們之所以如此熱心地幫助你,完全是有目的的,這些人都是別有用心的陰謀家。我們都知道,“陰謀家”這三個字將意味著什麼。

魏惠王送給楚王一位美人,這是一個年輕、熱情、體貼人的美人。這樣的一個美人一下子就迷住了楚王,從此,楚王與她朝夕相處。

楚王的夫人鄭袖知道楚王對於魏美人非常寵愛,她生怕自己被打入冷宮,心裏非常恐慌,但是表麵上卻仍然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心裏卻盤算著如何除掉新夫人。於是,她假裝對那位新夫人表現出十分友好的樣子。新夫人穿的玩的,都按新夫人最喜歡的來辦;房間布置及臥室中家具的顏色,都按新夫人的意見去做。甚至可以說,鄭袖對新夫人的關懷,比楚王更加周到。這位新夫人也把鄭袖當作姐姐來看待,經常姐姐長姐姐短地親密得不得了。

楚王見這對如花似玉的夫人相處得這樣好,心裏更加高興。楚王逢人就說:“女人吸引自己丈夫的地方,就在於自己的美色,丈夫有了新人,女人會吃醋,這是常有的事。但是寡人的第一夫人鄭袖就不是這樣的,她盡管知道寡人喜歡新夫人,但她卻愛新夫人甚至超過了愛寡人。這簡直比孝子孝順父母、忠臣侍奉君主更加好。”

聽到楚王這樣說,鄭袖知道楚王已經不把自己看作一個嫉妒新夫人的人了,心中暗自高興。

有一天,她們在聊天的時候,鄭袖狀似無意地告訴新夫人:“大王常在我的麵前誇獎你,說你可愛極了,又聰明漂亮,又溫柔體貼,隻是……”

“隻是什麼?姐姐您快點說。”新夫人著急地問鄭袖。

鄭袖說:“隻有一點,大王嫌你的鼻子略高了一點。”

“那怎麼辦呢?”新夫人摸了摸鼻子說。

鄭袖熱心地說:“我幫你想想辦法。你以後見了大王,隻要把鼻子捂住不就行了嗎?”

新夫人對鄭袖的良言滿懷感激,從此以後,每當看見到楚王她就會把自己的鼻子捂起來。

楚王覺得很奇怪,又不方便當麵去問新夫人,便問鄭袖:“最近,新夫人見到寡人,就用手捂住鼻子,這是什麼緣故啊!”

鄭袖吞吞吐吐地說:“我知道,可是——”她向楚王飛一個媚眼,欲言又止。

楚王見到這種情景,追問說:“就算說錯了,寡人也不怪你,你就說出來吧!”

鄭袖故意壓低聲調說:“她說,她聞到大王身上有一股惡心的臭味。”

楚王聽罷,怒不可遏,咆哮起來:“太可惡了,來人哪!快去把那賤人的鼻子割下來。”

就這樣,魏美人被鄭袖除掉了。

鄭袖先向魏美人施一些小恩小惠,取得了魏美人及楚王的信任之後,再設下一個騙局,並且熱心地幫助魏美人解決問題,最後成功地借助了楚王的手把魏美人給清除了。魏美人之所以會遭到如此的下場,就是因為她輕信了鄭袖,沒有看清楚鄭袖的陰謀。

生存之道

對於那些熱情幫助我們的人,我們總是滿懷感激,而很少考慮對方為什麼這麼熱情。然而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有些人就被幫助他的人算計了一把。有時熱心幫助你的人,其實就是個陰謀家,他之所以幫助你,是因為這背後往往隱藏著陰謀。這是陰險小人的行為,對此,我們不可不防。

生存之道53

不做好諛者,巧恭維得收獲

很多人喜歡接受別人的恭維,我們稱之為“好諛者”。好諛者是做不得的,如果一個人好大喜功,隻愛聽奉承話,而又一味執迷不悟,一意孤行,那下場將是十分悲慘的。下麵這兩則曆史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虢國的國君平日裏隻愛聽好話,聽不得反麵的意見,在他的身邊圍滿了隻會阿諛奉承而不會治國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國終於亡國。那一群誤國之臣也一個個作鳥獸散,沒有一個人願意顧及國君的,虢國的國君總算僥幸地跟著一個車夫逃了出來。

車夫駕著馬車,載著虢國國君逃到荒郊野外,國君又渴又餓垂頭喪氣,車夫趕緊取過車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幹糧,讓國君吃喝。

國君感到奇怪,車夫哪來的這些食物呢?於是他在吃飽喝足後,便擦擦嘴問車夫:“你從哪裏弄來這些東西呢?”

車夫回答說:“我事先準備好的。”

國君又問:“你為什麼會事先做好這些準備呢?”

車夫回答說:“我是專替大王您做的準備,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饑、解渴呀。”

國君不高興地又問:“你知道我會有逃亡的這一天嗎?”

車夫回答說:“是的,我估計遲早會有這一天。”

國君生氣了,不滿地說:“既然這樣,為什麼過去不早點告訴我?”

車夫說:“您隻喜歡聽奉承的話。如果是提意見的話,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愛聽。我要給您提意見,您一定聽不進去,說不定還會把我處死。要是那樣,您今天便會連一個跟隨的人也沒有,更不用說誰來給您吃的喝的了。”

國君聽到這裏,氣憤至極,紫漲著臉指著車夫大聲吼叫。

車夫見狀,知道這個昏君真是無可救藥,死到臨頭還不知悔改。於是連忙謝罪說:“大王息怒,是我說錯了。”

兩人都不說話,馬車走了一程,國君又開口問道:“你說,我到底為什麼會亡國而逃呢?”

車夫這次隻好改口說:“是因為大王您太仁慈賢明了。”

國君很感興趣地接著問:“為什麼仁慈賢明的國君不能在家享受快樂,過安定的日子,卻要逃亡在外呢?”

車夫說:“除了大王您是個賢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國君都不是好人,他們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國君聽了,心裏舒服極了,一邊坐靠在車前的橫木上,一邊美滋滋地自言自語說:“唉,難道賢明的君主就該如此受苦嗎?”他頭腦裏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這時,車夫總算是徹底看清了這個昏庸無能的虢國的國君,他覺得跟隨這個人太不值得。於是車夫慢慢從國君頭下抽出自己的腿,換一個石頭給他枕上,然後離開國君,頭也不回地走了。最後,這位亡國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獸吃掉了。

西周時期的宋國,是地處中原腹地的一個小國。自周武王滅商,由周公賜地封侯以來,這個由殷商後裔掌管的小國統治者一直過著苟且偷安、無所作為的生活。乃至春秋末年,強大的齊國起兵攻打宋國時,宋王還沒有警覺。他雖然派了人去了解齊兵進犯的情況,但是對打聽消息的人提供的情況並不相信。他派的探馬回來說:“齊兵已經迫近,都城裏的人都很恐懼。”

宋王身邊的大臣卻說:“他這種說法分明是在動搖人心,是一種‘肉自生蟲’的表現,自己先從內部腐爛了。以宋國的強大和齊國的弱小而論,哪裏就會危險到這種地步呢?”

宋王聽了這樣的解釋,立即以欺君之罪殺了那個探馬。緊接著,宋王又派一個人再去了解齊兵的動向。使者回來以後說的情況和前一次沒有兩樣。宋王憤怒之下又殺了這個使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宋王竟一連下令殺了三個使者。

隨後宋王又派了一個人出去偵察。這個人出了城沒走多遠就發現了齊兵。他在回城的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哥哥。哥哥問道:“齊國馬上就要兵臨城下,宋國的都城危在旦夕,你現在打算到哪裏去?”

弟弟回答說:“我受宋王之遣出來偵察敵情,沒想到敵人已經這麼近了。我正想回城報告敵兵迫近、國人恐慌的情況,但是又怕落得如同前幾個使者那樣的下場。講真話會死,不講真話被人發現恐怕也會死,所以此刻我不知如何是好!”

他哥哥對他說:“你千萬不能再報告實情了。隻要不是立即就死,即使齊兵攻破了城池,你還有一線逃生的希望。然而你若報告了實情,肯定會比別人先死。”

弟弟按照哥哥的意圖去做了。他回報宋王說:“我出北門騎著馬跑了好大一陣工夫,連個齊兵的影子也沒見到。剛才進城後我看到各家各戶都很安定。”宋王聽了這話非常高興。那些粉飾太平的大臣們借機表功地說:“先前的那幾個探子真死得應該。”歡喜之下,宋王賞了這個使者很多金錢。

此後不久,城門外齊兵旌旗如林、殺聲震天。宋王看到大勢已去,悔之莫及。他在倉皇之中帶了幾個護身的將領,匆忙跳上馬車逃跑了。

因為形勢緊迫,沒有人去追究這個撒謊的使者。他趁都城上下一片混亂,逃離了宋國。後來他在別的國家竟然成了一個大富翁。

宋王及其寵臣都是好諛者,結果弄得國破家亡。

在中國曆史上,很多善於恭維別人的人得到了很多“實惠”。當然,這種靠恭維別人而得到實惠的行為是令人鄙夷的。

在鎮壓太平軍的行動中,有一次,曾國藩用完晚飯後與幾位幕僚閑談,評論當今的英雄。他說:“彭玉麟、李鴻章都是大才,為我所不及。我可自許者,隻是生平不好諛耳。”一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說到這裏,他說不下去了。

曾國藩問:“你們以為我怎樣?”眾人皆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後生來,插話道:“曾帥仁德,人不忍欺。”眾人聽了齊拍手。

曾國藩十分得意地說:“不敢當,不敢當。”後生告退而去,曾氏問:“此是何人?”幕僚告訴他:“此人是揚州人,人過學,家貧,辦事還謹慎。”曾國藩聽完後就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不久,曾國藩就把督造火炮的重任交給他,哪知此人乘機攜帶了造炮巨款逃走了。

在這個故事中,曾國藩的幕僚都想說幾句話來讚美曾國藩,但是像“威猛”、“精敏”之類的詞語都已經讓別人先說了,所以就想不出適合恭維他的詞句。而管抄寫的這位老兄,卻從曾國藩說過的“生平不好諛耳”中,推斷出曾特別看重自己“仁德”性格的特征,於是就投其所好,在這一點上對曾國藩加以恭維,果然讓曾國藩感到舒服,由此得到了他的賞識,並得到了不少的“實惠”。

生存之道

很多人都有一種喜歡被別人恭維的心理,其實這是很危險的。別人恭維我們,大多數是為了討好我們,想利用我們達成他心中的某種意願。對於來自別人真心的讚美,我們可以接受,但來自別人的恭維,我們隻當是耳旁風即可。

生存之道54

遠離小人,不得罪小人

所謂“小人”,就是那種人品差,氣量小,不擇手段,損人利己之惡徒,他們動輒溜須拍馬,挑撥離間,造謠生事,落井下石。待人處世中,誰都不願意與小人打交道,可是不管願意還是不願,誰又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小人。那些鼠輩小人的眼睛牢牢地盯著周圍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隨時準備多撈一份,為此他們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準備用各種手段來算計別人。因此,在待人處世中,我們應時刻保持警惕,提防小人的暗算。

小人不可交,但不可不知。他們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過河拆橋,不擇手段。他們在你春風得意時,馬上便會趨炎附勢,即使不久前還是“狗眼看人低”,笑容堆麵;而當你遭受挫折,風光盡失後,則會避而遠之,滿臉不屑的神氣,甚至會落井下石。

李林甫是唐玄宗手下常伴隨其身邊的一個奸臣,心胸極端狹窄,容不得別人得到唐玄宗的寵愛。唐玄宗有個喜好,他比較喜歡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軒昂的武將。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園裏散步,遠遠看見一個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將走過去,便感歎了一句:“這位將軍真漂亮!”並隨口問身邊的李林甫那位將軍是誰,李林甫支吾著說不知道。此時他心裏很慌張,生怕唐玄宗喜歡上那位將軍。事後,李林甫暗地裏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讚揚了一句的將軍,調到一個非常邊遠的地方,使他再也沒有機會接觸到唐玄宗,當然也就永遠喪失了升遷的機會。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小人的行為真是讓人莫名其妙,其心眼極小,為一點小榮辱都會不惜一切,幹出損人利己的事情。這位將軍還沒有得罪李林甫,就落得了這樣的下場,要是真的得罪了李林甫的話,那後果則是不難想象的。

我們下麵來看看楊炎得罪小人的下場。

楊炎與盧杞在唐德宗時一度同任宰相。盧杞的爺爺是唐玄宗時的宰相盧懷慎,以忠正廉潔而著稱,從不以權謀私,清廉方正,是位頗受時人敬重的賢相。他的父親盧奕也是一位忠烈之士。盧杞在平日裏不注意衣著吃用,穿得很樸素,吃的也不講究,人們都以為他有祖風,沒有人知道盧杞本人是一個善於揣摩上意、很有心計、貌似忠厚、以厚臉來取得別人的信任的人。盧杞除了巧言善辯,別無所長。他嫉妒賢能,臉厚心黑,陷害人是他的拿手好戲。大奸似忠的盧杞,靠著左右逢源的厚黑之道,很快就由一名普通的官員爬上了宰相的寶座。

與盧杞同為宰相的楊炎,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理財能手,他提出的“兩稅法”對緩解當時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的史學家評論他說:“後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可見楊炎確實是個幹練之才,受時人的尊重和推崇。此外,楊炎與盧杞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楊炎是個美髯公,儀表堂堂,盧杞臉上卻有大片的藍色痣斑,相貌奇醜,形象瑣屑。

然而博學多聞、精通時政、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楊炎,雖然有宰相之能,卻沒有宰相之度。尤其是在處理與同僚的關係上,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特別是對盧杞這樣的小人,他壓根兒就沒放在眼裏。兩人同處一朝,共事一主,但楊炎幾乎不與盧杞有什麼往來,按當時製度,宰相們是一同在政事堂辦公,一同吃飯的,但楊炎因為不願與盧杞同桌而食,便經常找個借口在輥處單獨吃飯。有人趨機對盧杞挑撥說:“楊大人看不起你,不願跟你在一起吃飯。”

因相貌醜陋內心自卑的盧杞自然懷恨在心,便先找楊炎手下親信官員的過錯,並上奏皇帝。楊炎因而憤憤不平,專門找盧杞質問道:“我的手下人有什麼過錯,自有我來處理,如果我不處理,可以一起商量,你為什麼瞞著我暗中向皇上打小報告!”弄得盧杞很下不來台。於是兩個人的隔閡越來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條什麼建議,明明是對的也要反對;你推薦那個人,我就推薦另一些人,總是較著勁,對著幹。

盧杞與楊炎結怨後,千方百計謀圖報複。他深知自己不是進士出身,又麵貌奇醜,才幹更是無法與楊炎相比,但他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並逐漸取得了德宗皇帝的信任。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節度使梁崇義背叛朝廷,發動叛亂,德宗皇帝命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前去討伐。楊炎不同意重用李希烈,認為此人反複無常,對德宗說:“李希烈這個人,殺害了對他十分信任的養父而奪其職位,為人凶狠無情,他沒有功勞都傲視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平定梁崇義時立了功,以後就更不可控製了。”

然而,德宗已經下定了決心,對楊炎說:“這件事你就不要管罷!”誰知,不會察言觀色的楊炎並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裏,還是一再表示反對用李希烈,這使本來就對他有點不滿的德宗更加生氣。

不巧的是,詔命下達之後,趕上連日陰雨,李希烈進軍遲緩,德宗又是個急性子就找盧杞商量,盧杞看到這是扳倒楊炎的絕好時機,便對德宗皇帝說:“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為聽說楊炎反對他的緣故,陛下何必為了保全楊炎的麵子而影響平定叛軍的大事呢?不如暫時免去楊炎宰相的職位,讓李希烈放心。等到叛軍平定以後,再重新起用,也沒有什麼大關係!”

這番話看上去完全是為朝廷考慮,也沒有一句傷害楊炎的話,盧杞排擠人的手段就是這麼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為真,就聽信了盧杞的話,免去了楊炎的宰相職務。就這樣,楊炎因為不願與小人同桌就餐而莫名其妙地丟掉了相位。

從此盧杞獨掌大權,楊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會讓楊炎東山再起的,便找茬整治楊炎。楊炎在長安曲江池邊為祖先建了座祠廟,盧杞便誣奏說:“那塊地方有帝王之氣,早在玄宗時代,宰相蕭嵩就曾在那裏建立過家廟,因為玄宗皇帝曾到此巡遊,看到此處王氣很盛,就讓蕭嵩把家廟改建在別處了。如今楊炎又在此處建家廟,必定是情有篡權奪位的謀反野心!近日長安城內到處傳言:此處有帝王之氣,所以楊炎要據為己有,這必定是有當帝王的野心。”

“什麼!楊炎有謀反篡位之心?豈能容之!”在盧杞的挑撥下,勃然大怒的德宗皇帝,便以盧杞這番話為借口,將楊炎貶至崖州(今海南省境內)司馬,隨即下旨於途中將楊炎縊殺。

楊炎明知道盧杞是個得罪不起的小人,卻為了一些小事,公開與對方撕破了臉麵,最後遭到了對手的暗算,實在是不明智之舉。

對待小人,我們要遠之,但有時不得不與小人打交道。那麼,對付小人沒有辦法了嗎?不是的,郭子儀在與小人相處時很有一套。

為大唐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唐朝名將郭子儀,不僅在戰場上得心應手,而且在待人處世中,還是一個特別善於對付小人的處世高手。郭子儀與小人打交道的秘訣,就是不得罪小人。

“安史之亂”平定後,立下大功並且身居高位的郭子儀並不居功自傲,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來更加小心。

有一次,郭子儀正在生病,有個叫盧杞的官員前來拜訪。此人乃是一個奸詐小人,相貌奇醜,生就一副鐵青臉,臉形寬短,鼻子扁平,兩個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時人都把他看成是個活鬼。正因為如此,一般婦女看到他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儀聽到門人的報告,馬上下令左右姬妾們躲起來,等到盧杞走後,姬妾們又回到病榻前問郭子儀:“許多官員都來探望您的病,你從來不讓我們躲避,為什麼此人前來就讓我們都躲起來呢?”郭子儀微笑著說:“你們有所不知,這個人相貌極為醜陋而內心又十分陰險。你們看到他萬一忍不住失聲發笑,那麼他一定會嫉恨在心,如果此人將來掌權,我們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郭子儀對這個官員太了解了,在與他打交道時處處小心謹慎。後來,這個盧杞當了宰相,極盡報複之能事,把以前得罪過他的人統統陷害掉,唯獨對郭子儀比較尊重,沒有動他一根毫毛。

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儀對待小人的辦法既周密又老練。

生存之道

小人是琢磨別人的專家,常為為自身利益不擇手段。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與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與小人兩敗俱傷的話,那就盡量不與小人交往,更不要發生正麵衝突。遠離小人,不得罪小人,是曆史告訴我們的一條保身知道,也是一條生存智慧。當然,對於那些惡毒小人,施以懲治也是有必要的,這樣才能免得他們去陷害別人,也能弘揚正氣,但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

生存之道55

周密謀劃,鏟奸除惡

明武宗正德年間,宦官劉瑾專權擅政,一時間弄得朝綱混亂,官員人人自危。可是,劉瑾依仗武宗對他的寵信和縱容日益驕橫,甚至想發動政變,再扶植一個兒皇帝,好讓—自己能像“太上皇”一樣君臨天下。劉瑾的野心,朝中尚有良心的官員都心知肚明,隻是沒人敢就這樣向武宗直接進涑。恰逢這時,安化王舉兵謀反,吏部尚書楊一清和太監張永奉命帶兵前去鎮壓。

一路上兩個人談起軍事來十分投契,等說到現今朝堂上大太監劉瑾專斷獨權一事,張永也流露出憤憤不平的模樣。楊—清仔細觀察張永的言行,認定他絕非劉瑾一黨,才扼腕歎息說:“藩宗有亂,還是易除的;宮禁大患,如不能盡快除掉,才是禍亂的根源,這可如何是好?”張永驚問何故。楊一清便移座靠近張永,蘸酒在桌上手書一個“瑾”字,張永會意。不久,叛亂平定,安化王被抓。武宗降旨令張永回朝,楊一清留下總製三邊軍務。

張永臨行前,楊一清從袖中掏出兩件奏折,一件是彙報平定叛亂的經過的,另一件則是揭發劉瑾將要謀反的罪行,並附耳悄聲囑咐道:“勞公公此次班師回京謁見聖上時,先呈上平定叛亂的奏折,皇上一定會詳加詢問,公公假說清屏退左右,然後再把宮廷內變的折子呈上去。”張永有些擔心地問:“如果事情還不成怎麼辦?”楊一清鼓勵他說:“這件事別人去說,能否成功尚難預料,可是公公來講就一定能夠成功。但公公說話一定要有頭有腦,說清來龍去脈。萬一皇上還是不信,公公就叩頭請皇上即時召來劉瑾,然後派兵查抄劉府,查封他家私藏的兵器,再請皇上親自上城頭檢視,並說:‘劉瑾若無反狀,請殺老奴喂狗。’同時叩頭哭泣。這樣皇上一定會十分惱恨劉瑾。劉瑾如果被殺,公公一定會得到重用,這樣您不僅是為我大明江山立下首功一件,還會和呂強、張承業一起名垂青史了!不過此事一定要速戰速決,絕不可以給劉瑾留下東山再起的機會。”張永聽了,十分興奮地說:“老奴正要報答皇上的恩德,又怎麼會憐惜自己的殘年餘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