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道64
多結交優秀朋友,讓自己變得出類拔萃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人生在世,是離不開朋友、少不了友誼、不可沒有朋友的支持的。然而,大千世界,魚龍混雜,朋友也有好壞之分。古人有這樣告誡我們:“君子先擇麵後交,小人先交麵後擇,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可見,如何認識和選擇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課題。
“友直,友諒,友多聞”,孔子早已經為我們提出了真知灼見。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誰不想和優秀的人相處?優秀的朋友很多,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也很精彩,隻是個人的愛好、欣賞的角度、追求的過程、享受的結局不同罷了。但大家對朋友所表現出來的優秀方麵是喜歡的,欣賞的,而又是仰慕的。如能在人生道路上碰到幾個心儀的朋友,心靈會得到充實,人生也會得到完善,這本身也是一種幸福。
有位哲人說過這樣的話:“如果要求我說一些對青年有益的話,那麼,我就要求你時常與比你優秀的人一起行動;就學問而言或就人生而言,這是最有益的。”結交一流人物能讓自己更強。經常與有價值的人保持來往,回避沒有價值的人際關係,這不是庸俗,而是一種向上的力量。多與有益的人相結交,多結交成功立業的人,往往能夠轉換一個人的機運。
張衡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發明了地動儀,在天文、物理等方麵也有研究。張衡在青年時期有很多知己,如馬融、王符、崔瑗等,這些都是當時很有才能的青年,特別是崔瑗,很早就學習過天文、數學、曆術,張衡經常同他在一起研究問題,交換心得,張衡進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學都是受了崔瑗的不少影響。事實證明,把有能力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並不可恥。朋友與書一樣,優秀的朋友不僅是良伴,也是我們的老師。
在現實生活中,你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的人生成敗。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科學家研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積極的暗示,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激發人的內在潛能,發揮人的超常水平,使人進取,催人奮進。我們要遠離消極的人,否則,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我們的夢想,使我們漸漸頹廢,變得平庸。
有句話說得好:“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古有“孟母三遷”,足以說明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雄鷹在雞窩裏長大,就會失去飛翔的本領,怎能搏擊長空,翱翔藍天?野狼在羊群裏成長,也會“愛上羊”而喪失狼性,怎能叱吒風雲,馳騁大地?
原本你很優秀,由於周圍那些消極的人影響了你,使你缺乏向上的壓力,喪失前進的動力而變得俗不可耐,如此平庸。
如果你想像雄鷹一樣翱翔天空,那你就要和群鷹一起飛翔,而不要與燕淮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樣馳騁大地,那你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而不能與鹿羊同行。正所謂“畫眉麻雀不同嗓,金雞烏鴉不同窩。”這也許就是潛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
想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聰明;想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優秀。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把它轉化為自己的長處,你就會成為聰明人;善於把握人生機遇,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機遇,你就會成為優秀者。
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和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愛情、婚姻如此,家庭、事業也如此。
每人都有自己選擇朋友的權利和要求。在人生之路上如果能夠多結交幾個優秀的朋友,勢必會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充實、更豐富。與優秀的朋友交往是一種快樂,可以讓自己得到更高層次上的精神上的愉悅。朋友中如果能夠有幾個優秀的朋友,那麼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生存之道
一個人最不幸的是:由於他身邊缺乏積極進取的人,缺少遠見卓識的人,使他的人生變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你想聰明,那你就要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才會更加睿智;如果你想優秀,那你就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才會出類拔萃。
生存之道65
高一步立身,懷大誌立大業
班超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他外表雖不修邊幅,卻自小胸懷大誌,希望幹一番大事業。在家的時候,他髒活累活都搶著幹,照顧母親,打理家務,從不覺辛苦。他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能言善辯,對問題分析透徹清晰,並能權衡輕重。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兄長班固被召入朝任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跟著遷居洛陽。因為家境十分貧寒,他經常到官府擔任抄寫文書以維持生計,奉養自己的母親。
班超在官府幫忙抄寫文書,認真細致。這一天,班超早早來到官府的辦公地,收拾打理好一切後,就開始伏案抄寫文書。他一字一句地分析,每個問題都要斟酌再三。突然,他被所抄的一段內容所觸動,心有靈犀,猛然頓悟,不禁丟下筆站起身來,透過窗戶,麵向遠方感歎道:“堂堂三尺男兒大丈夫,應該有宏偉的誌向,就算是沒有更高的誌氣和膽略,也應當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到國外去建功立業,博取功名,又怎麼能長期坐在這裏,老是從事筆墨工作,虛度了大好時光呢!”
一起抄書的幾個人聽到班超的這番話以後,都紛紛報以譏笑嘲諷。有的人對他蔑視地說:“就憑兄台你現在的境況,還想去建功立業啊?安分點!老老實實在這抄抄書混口飯吃吧,別做白日夢了。”也有人嘲笑道:“貧賤之人還想登什麼大雅之堂,為國君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你這樣的人有資格談嗎?快省省吧!繼續抄吧!待會交文書了!”接著便是陣陣哄笑聲。
班超聽了他們的這些話,正言厲色地說道:“你們這些庸碌小人怎能會理解壯士的胸懷與誌向啊!古人有‘燕雀安知鴻鵠之誌’的豪言壯語,吾輩為何不能高一步立身,胸懷大誌,為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效忠呢?……”
又過了一段時間,明帝問班固:“你的弟弟現在做什麼呢?”班固說:“為官府抄寫文書,領取薪俸來照顧母親。”明帝於是任命班超為蘭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書。憑著從高立身的意識,班超日後投筆從戎,並通過一番努力,終成長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永平十六年,班超跟隨竇固擊退北匈奴後,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鞏固了漢在西域的統治。建初三年,他率疏勒、於闐等國兵大敗姑墨的侵犯,又上疏請兵,欲平定西域。從章和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班超陸續平定莎車、龜茲、姑墨、焉耆等國,西域遂平。班超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三十多年,平定內亂,外禦強敵,為西域的安全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做出了卓越的功績。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裏灌足,如何超達?”洪應明以疑問的語氣,肯定地說明了為人處世應立大誌、立高誌,唯有比別人高一步立身,才可以超越眼前事物所帶給人的那些局限,否則,就如在塵土飛揚之時曬衣服,在泥濘中洗腳……展開的隻能是一團糟的人生。反觀曆史與現實,常常可以看到,成功者與失敗者之差,往往僅是一步之遙、一分之差。高一步立身,高一步的追求,往往就能使一個人成為生活中的強者、競爭中的贏家。
生存之道
縱觀中國曆史上的成功人士,大都是立大誌而得以成大業的。高一步立身就能夠強化自己的責任感,嚴格地磨礪自己,充實自己,促使自己為胸中大誌去拚搏。高一步立身,懷大誌才能立大業。
生存之道66
先掃一屋,而後方能掃天下
東漢的時候,有位大臣名叫陳蕃,他以忠直敢諫聞名於世。漢桓帝在位時,陳蕃是朝廷議郎。他曾經上奏桓帝說:“眼下農事不佳,連年歉收,莊稼有五六成遭災,農人中成千上萬人處在饑寒之中,啼饑號寒,民不聊生。然而宮中有女幾千人,每日吃魚吃肉,穿戴綾羅綢緞,施為脂油粉黛,這要耗費多少資財啊?俗語說得好:‘誰家養有五個閨女,會窮得連賊都不肯去。’現在後宮有女千人,這不是窮國之舉嗎?再說,把這麼多宮妃放入後宮,這是災禍的根源呀。曆史上有多少教訓呀,難道不該汲取嗎?”皇帝於是采納了陳蕃的意見,放出宮女五百多人。大臣們也稱讚陳蕃說:“你真是忠心耿耿、公正無私啊!”
陳蕃能如此有遠見智謀,敢於直言納諫,成為皇帝的忠臣,有一番大作為,還得得益於他小時候“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傳為佳話的故事。
陳蕃自幼勤奮,博覽群書。為了尋求讀書的安靜環境,他便獨立生活學習。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個地方偏僻的小院落裏讀書寫文章。由於讀書刻苦,常常鑽進書堆而不能自拔。在知識的海洋裏暢遊,讓他很有滿足感。除了睡覺,大部分時間都被讀書寫作所擠占,自己從不注重衣著打扮,還疏忽了對庭院房間的打掃。院子裏雜草叢生,磚瓦石塊、汙水隨處可見,可他卻視而不見。走進他居住的房間就更是不堪入目了。桌椅板凳放的哪都是,上麵的塵土有很厚一層,桌上還有吃剩下的飯菜和沒有洗的碗筷。各種書籍到處亂堆,有的放在床頭翻卷著,有的在桌上和地上散落著。屋角的四處蜘蛛網密布。
有一次,他父親同城的一個朋友薛勤,聽說陳蕃在這裏居住學習,就打算來看望他。陳蕃像往常一樣,早上起來後,沒有怎麼洗漱梳理,蓬頭垢麵;更沒有打掃收拾房間,就去讀書了。讀至興奮之時,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才意識到有客人來訪,急忙出來迎接。薛勤說明來意,陳蕃一陣寒暄過後,便請薛勤進屋。
薛勤見陳蕃蓬頭垢麵,走進院裏,又是一片髒亂不堪,就已有些氣憤。等被陳蕃請進屋中,看到那番場景時,實在忍無可忍,便教訓他道:“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難道你就這樣來迎接客人嗎?陳蕃呀,你可是官宦家的子弟啊,客人會常來常往,你應該把庭院清掃得幹淨些,好迎接賓客呀!”陳蕃聽了,理直氣壯一本正經地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何必在乎這院子、房間屋子的事情,局促於一房一室啊?”薛勤聽後,點點頭,心裏暗自認為陳蕃能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還是與眾不同的,是個可造之才。於是,便繼續引導他,說道:“賢侄所言極是,真是誌向高遠啊。”但又用反問進一步引導他:“大丈夫胸懷大誌,的確需要高一步立身,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但你想過沒有,如果你連自己的庭院、房間都不能清掃幹淨整齊,又如何來掃除天下呢?海不拒細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纖土,方能成其高!所以從小事點滴做起,才能為將來的大抱負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席話,終於使陳蕃懂得了這兩者其實並不是互相排斥的,懂得了成大事必自小事做起,這對他將來的成長,確實有很大裨益。
生存之道
無論是哪位成大事者,都是由小事做起的。要成大事,必須先從小事做起。因為,大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積累而成的,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自然就會成就大事。此外,要重視細節,加強自身的修養和素質,克服自身的各種惰性和小毛病。先“掃一屋”,而後才能“掃天下”。
生存之道67
忠於職守,淡泊名利
王導是東晉丞相、政治家。王導和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相好,傾心與之相交,兩人交往甚密。南渡後,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大族,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王導曆三朝為宰輔,保持了東晉的安定局麵。
西晉末年,中原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後,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十之六七紛紛舉家南遷,史稱“衣冠渡江”。西晉滅亡後,王導主動出謀獻策,聯合南北士族,擁立司馬睿為帝,是為晉元帝,建立東晉政權。當時江南的顧、陸、朱、張、沈、周等地方土族,輕視避難南下的“傖父”(南人對北人的戲稱)。而司馬睿為晉皇室疏屬,聲望不高,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麼看得起他,也不來拜見他。為了這個,司馬睿心裏不踏實,要王導想個辦法。這年三月初三,司馬睿乘肩輿出遊盛具威儀,而王導、王敦和其他北方南下的大族名流都騎馬隨從,以提高司馬睿的威望。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顧榮等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紛紛拜見司馬睿。這一來,提高了司馬睿在江南士族中的威望。王導接著就勸司馬睿說:“顧榮、賀循是這一帶的名士。隻要把這兩人拉過來,就不怕別人不跟著我們走。”司馬睿派王導上門請顧榮、賀循出來做官。司馬睿殷勤地接見了他們,封他們做官。從那以後,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王導又勸說司馬睿把北方的士族中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來。司馬睿在建康站穩了腳跟,心裏十分感激王導。他對王導說:“你真是我的蕭何啊!”朝野上下也稱呼他為“仲父”,可見其地位之高。但是王導並不居功自傲,蔑視皇上,而是忠於國事,不爭名奪利,非常謙虛。這在他的行為中都有所表現。
晉元帝登基那天,王導和文武官員都進宮來朝見。晉元帝見到王導,從禦座站了起來,把王導拉住,要他一起坐在禦座上接受百官朝拜。這個意外的舉動,使王導大為吃驚。他忙不迭地推辭說:“這怎麼行,臣何德何能能夠享有這樣的榮耀呢?臣不敢與太陽爭輝。”因而再三地拒絕,晉元帝不再勉強。但是他總認為他能夠得到這個皇位,全靠王導、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對他們特別尊重。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被封了重要官職。當時,民間流傳著—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馬氏共同掌握了東晉的大權。
南渡後的北方土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常心懷故國。每逢閑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豈歎道:“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在座眾人感懷中原落入夷手,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王導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這麼說,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
王導為晉室忠心耿耿,其堂兄王敦有奪取政權的野心,在他堅決反對和製止下,其陰謀沒有得逞。王導曆仕元、明、成三帝。明帝死後,王導和庾亮同受遺詔,共輔幼主成帝。當時庾亮出鎮於外,有人向王導進讒,以離間二人關係,說庾亮可能舉兵內向,勸他密為之防。王導坦然說:“吾與庾亮休戚與共,悠悠之讜,宜絕智者之口。則如庾亮若來,吾便角巾還第,複何驚哉!”可見王導忠於職守,淡泊名利,不計進退,有寬容和忍讓的胸懷。所以,他能調和南北土族矛盾,南北土族基本上也能和睦共處。這對於穩定東晉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存之道
在其位,謀其事。一個人隻有忠於職守,才能在所從事的領域裏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成就自己的名望,才能坐穩自己的位置。淡泊名利,方能趨利避禍。一個人隻有淡泊名利,才能避免紛爭並遠離禍事,才能得到更多。
生存之道68
知錯就改,吸取教訓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他是楚襄公的大臣,楚國襄公即位後,昏庸無能,親小人,遠賢臣,政治極為腐敗,國家也一天天衰落。大臣莊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痛心,於是對楚襄公說:“您在宮裏麵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又總是隨著你。你和這幾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襄王聽了,很不高興,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幾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看楚國小人專權,民怨沸騰,就乘虛而入,一舉打敗楚國,占領了楚國的國都。襄公看大勢已去,就落荒而逃,跑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組成了流亡政府。襄公遭此大敗,始覺莊辛當初言之有理,是苦口的良藥,追悔不及,於是就派人到趙國把莊辛請回來,慚愧地說:“當初沒聽您的忠言相勸,以至弄到現在這般地步,請先生您不計前嫌,給我指引一條光明大道吧!”
莊辛看襄王確有悔改之心,於是就給他講了一個牧羊人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隻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裏鑽了進來,把一隻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鑽進羊圈,又叼走了一隻羊。
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楚襄公聽懂了莊辛的故事,於是,在莊辛的規勸和幫助下,襄王發奮圖強,終於又打回老家去,奪回了國都,把楚國治理得和以前一樣強大。
“亡羊補牢”這個詞是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我們可能因為一個判斷失誤,陷入困境,甚至陷入失敗的境地。但此時,我們不應該並不氣餒,要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從頭做起,就不算晚。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隻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做錯了沒關係,錯了,一段時間沒明白也沒關係,但一錯再錯不再改正,才是大錯。
公元227年冬天,諸葛亮帶領大軍駐守漢中。因為漢中接近魏、蜀的邊界,在那裏可以隨時找機會進攻魏國。
諸葛亮攻下不少城池,並用反間計破了天水郡,收降智勇雙全的薑維。魏帝曹睿聞訊十分驚慌,趕緊加封司馬懿為平西大都督,領兵二十萬前去禦敵。諸葛亮猜想司馬懿肯定攻打街亭,截斷自己的運糧路線,於是召集眾將,詢問誰願意把守街亭。
話音剛落,參軍馬謖站出來請戰。馬謖熟讀兵書,而且頗有心得,但缺少實戰經驗。諸葛亮有些不放心,馬謖說:“街亭絕不會失守。”說完立下了軍令狀。
諸葛亮很信任他,但劉備在世的時候,卻看出馬謖不大踏實。劉備生前特地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幹大事,要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諸葛亮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這一回,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來到街亭,馬謖查看了地形,決定把營寨紮在山上。
王平勸馬謖應該按照丞相的吩咐,在要道口紮營。可馬謖根本不聽王平的勸阻。
司馬懿領兵來到街亭,見馬謖竟在山上紮營,就率兵圍住小山,並截斷蜀軍水源。蜀兵久困,卻衝不下山來。馬謖十分煩躁,命士兵強行突圍,否則格殺勿論。蜀軍剛衝下去,就被魏兵打了回來。王平想派兵去援助,卻被張郃的兵馬攔住了。
圍到半夜,山上沒水,司馬懿又放火燒山。馬謖見街亭守不住了,便帶領一支人馬衝下山,殺出重圍,向西邊逃去。魏兵緊追不舍,幸虧王平、高翔和魏延來救,馬謖才保全了性命。
諸葛亮回到漢中,經過詳細查問,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於馬謖違反了他的作戰部署。馬謖也承認了他的過錯。諸葛亮按照軍法,把馬謖下了監獄,定了死罪。
諸葛亮殺了馬謖,想起他和馬謖平時的情誼,心裏十分難過,流下了眼淚。
諸葛亮認為,王平在街亭曾經勸阻過馬謖,在退兵的時候,又用計保全了人馬,立了功,應該受獎勵,就把王平提拔為參軍,讓他統率五部兵馬。
諸葛亮對將士們說:“這次出兵失敗,固然是因為馬謖違反軍令。可是我用人不當,也應該負責。”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給劉禪,請求把他的官職降低三級。
劉禪接到奏章,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有個大臣說:“既然丞相有這個意見,就依著他吧。”劉禪就下詔把諸葛亮降級為右將軍,仍舊辦丞相的事。
由於諸葛亮賞罰分明,知錯就改,以身作則,蜀軍將士都很感動。大家把這次失敗當作教訓,士氣更加旺盛。這年冬天,諸葛亮又帶兵殺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包圍了陳倉(今寶雞東),殺了一個魏將;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複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易西北)兩個郡。後主劉禪認為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詔書,恢複了諸葛亮的丞相職位。
生存之道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一帆風順,一直成功,偶爾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以後,不吸取經驗教訓,下次仍然犯同樣的錯誤。一次失敗並不能代表一切,認真思考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拾起鬥誌,就一定能從頭再來,並且會越來越好。
生存之道69
做人做事,講究誠信
從道德上講,誠信就是要待人處事真誠、講信譽,“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質,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和友好交往的基石。每個人都願意同有誠信的人交朋友,打交道。守誠信是做人成事最重要的一種智慧,失去了它,就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不能成就大的事業。大家都知道,做事先做人,說得就是這“誠信”二字。
春秋戰國時的商鞅,就十分懂得用誠信贏得人心。
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情能得到他這麼高的賞賜,結果沒有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出來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50兩。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也漸漸強盛起來。
因此,我們說,誠信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誠信更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它就像一輛直通車,選擇的是溝通心靈距離的最佳途徑,喚起的是一種大家發自肺腑的參與感、認同感和榮譽感。誠信還是最佳的黏合劑,它聚合的是人們對共同目標的不懈追求,構築的是幸福生活的最終歸宿。
堅守誠信,就是堅守自己的氣節和操守,就是堅守著做人的根本。有句話說得好:“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清代的鎮海人葉澄衷,是成功人物的楷模。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據說,他年輕時非常貧窮,在上海的黃浦江中,以撐船送人渡江維生。有一次,他在撐船送一個洋人渡江時,撿到了許多金錢,可是他人窮誌不窮,拾金不昧,把錢統統還給了錢的主人,錢的主人是個洋人。那個洋人在感激和佩服之餘,便把他推薦到了上海的商界。他從頭幹起,誠實守信,終於日積月累,自立門戶,一步步成為了巨富,在上海的商界頗享盛名。
為什麼路邊上有的店生意紅火,而有的店卻分外冷清?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受到大家的認可?很多時候,這是誠信所致。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誠信對我們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一個企業的興盛與否,往往就在於他是不是一個講誠信的人,是不是一個注重誠信的企業。守誠信不僅是我們的一種優良美德,更是一種智慧的體現——生存的智慧。
生存之道
做人做事講究誠信,是一個人應有的品質,也是一個人獲得別人信任的最好的方法。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是令人尊敬的人,他的人際關係必然很好,他成功的幾率也比別人高。
生存之道70
要不失信於人,就不要輕易許諾
老子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這句話是要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輕易許下的諾言必然是缺乏信用的,把事情認為的或者形容的很容易的話,真正做起來就會有更多的麻煩。所以,為人處事不要輕易許諾。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受到大家的普遍讚揚。他答應別人的事情,無論有多難都會盡力辦到。
有一次季布遇難被通緝,於是他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裏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還主動去找夏侯嬰去幫他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不僅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和太守。
“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正是因為季布答應別人的事情,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會設法辦到。他不會輕易的許諾,如果是這樣,那麼他一定不會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和擁護。
我們在許下某個諾言之前,要好好地想想,自己能否做得到。也許我們的初衷是好的,都希望能夠給別人帶來希望,但如果做不到的話,最後帶給別人隻能是失望。
在待人處世中,要時時處處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餘地,這樣才能做到進退自如。特別是在說話辦事的時候,萬不可輕易許諾或者承諾別人。所謂“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水”,想收是收不回來的。
成熟的人,一定是誠實守信的。做到誠實守信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求沒有把握的話絕對不要說,有把握的話,在不適當的對象麵前也不要說。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千萬不要輕易許下諾言,也就是“不輕諾”。“不輕諾”是人守信的基礎。輕率許諾者,必是少有信義的人。一其最終成為失信的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對人許諾。
三國時代,吳國大夫魯肅在諸葛孔明的如簧之舌煽動下,一時錯亂,輕率地許諾作保把荊州借給了劉備。豈知這一許諾,使得東吳傷透了腦筋。圍繞荊州,吳蜀你爭我奪,東吳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氣死了周瑜,為難了魯肅。
輕諾別人,不僅會給自己帶來不守信的聲譽,更會招致許多麻煩,而且有時還會嚴重地傷害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