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智慧教給年輕人的99條生存法則8(2 / 3)

留一步,讓三分,是一種謹慎的處世方法,適當的謙讓不僅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求安寧的有效方式。個人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對於小事,對於個人利益,忍讓一下會帶來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有時,這種“退”才是“進”。

漢朝時有一位叫劉寬的人,為人寬厚仁慈。他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做了錯事,為了以示懲戒,他隻是讓差役用蒲草鞭責打,使之不再重犯,此舉深得民心。劉寬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屬下集體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故作不小心把肉湯灑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會把婢女毒打一頓,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有沒有燙著你的手?”由此足見劉寬為人寬容之肚量確實超乎一般人。這就是有理讓三分的做法,劉寬的肚量可謂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贏得了人心。

富弼是北宋仁宗時的宰相,字彥同,因為大度,上至仁宗,下至文武官員都稱他品行優良。富弼年輕的時候,因聰明伶俐,巧舌如簧,常常在無意之間得罪一些人,事後他自己也深為不安。經過長時期地反省,他的性格逐漸變得寬厚謙和。所以當有人告訴他某人在說你的壞話時,他總是笑容回答:“你聽錯了吧,他怎麼會隨便說我呢?”

一次,一個窮秀才想當眾羞愧富弼,便在街心攔住他道:“聽說你博學業多識,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

富弼知道來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會,隻好答應了。

眾人見富才子被人攔住在街上,都擁過來看熱鬧。

秀才問富弼:“請問,欲正其心必先誠其意,所謂誠意即毋自欺也,是即為是,非即為非。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富弼想了想,答道:“我會裝作沒有聽見。”秀才哈哈笑道:“竟然有人說你熟讀四書,通曉五經,原來純屬虛妄,富彥同不過如此啊!”說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主人道:“您真是難以理解,這麼簡單的問題我都可以對上,怎麼您裝作不知呢?”

富弼說道:“此人乃輕狂之士,若與他以理辯論,必會言辭激烈,氣氛緊張,無論誰把誰駁得啞口無言,都是口服心不服。書生心胸狹隘,必會記仇,這是徒勞無益的事,又何必計較呢?”

仆人卻始終不理解自己的主人為何如此膽小怕事。

幾天後,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見富弼,富弼主動上前招呼。秀才不理,扭頭而去,走了不遠,又回頭看著富弼大聲譏諷道:“富彥同乃一烏龜耳!”

有人告訴富弼那個秀才在罵他。

“是罵別人吧!”

“他指名道姓罵你,怎麼會是罵別人呢?”

“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名同姓之人嗎?”

他邊說邊走,絲毫不理會秀才的辱罵。秀才見無趣,低著頭走開了。

張英、張廷玉父子,一般稱之為“大小張相”。張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初年進士,曆任翰林院編修、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康熙三十八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為官謹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稱讚他:“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生了一件當朝宰相張英與鄰居葉秀才為了牆基爭地界打官司的奇聞。因為張英家要蓋房子,地界緊靠葉家。葉秀才提出,要張家留出中間一條路以便出入。但張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寫明“至葉姓牆”,現按地契打牆有什麼不對,即使要留條路,也應該兩家都後退幾尺才行。這時張英在北京為官,其子張廷玉(雍正、乾隆兩朝名臣)也考中進士,在朝為官,老家具體事務就由老管家操辦。俗語說:“宰相家人七品官”,這位老管家覺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總管,況且這樣建牆也有理有據,葉家一個窮秀才的意見不值得一提。於是沿著葉家牆根砌起了新牆。這個葉秀才是個倔脾氣,一看張家把牆砌上了,咽不下這口氣,秀才自己能動筆,一紙狀文告到了縣衙,打起了官司。

一個窮秀才與當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親朋好友都為葉秀才擔心,怕他吃虧,勸他早點撤訴,但葉秀才就是不聽,堅持把官司打下去。張家管家一看事情鬧大了,就連忙寫了封信,把這事稟告了北京的張英。不久,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沒有多話,隻有四句詩:“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這首詩,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來到葉家,告訴葉秀才,張家準備明天拆牆,後退三尺讓路。葉秀才以為是戲弄他,根本不相信這是真話。管家就把張英這首詩給葉秀才看。葉秀才看了這首詩,十分感動,連說:“宰相肚裏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張家就動手拆牆,後退了三尺。葉秀才見了心中也很激動,就把自家的牆拆了也後退了三尺。於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百來米長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這也成了桐城縣一處曆史名勝,一直保存了下來。

生存之道

在狹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讓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立身處世最安全快樂的方法。路留一步,味讓三分,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胸懷。為人處事要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於為日後的進一步打下基礎。給別人方便,也是日後給自己留下方便。能忍能讓才是智者的行為。

生存之道89

多個冤家多堵牆,冤家宜解不宜結

東漢時有個叫蘇不韋的,他的父親蘇謙曾做過司隸校尉。李皓由於和蘇謙有隙,懷著個人私憤把蘇謙判了死刑,當時蘇不韋隻有18歲。他把父親的靈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親隱匿在武都山進而,自己改名換姓,用家財招募刺客,準備刺殺李皓,但事不湊巧,沒有辦成。很久以後,李皓升遷為大司農。

蘇不韋就和人暗中在大司農官署的北牆下開始挖洞,夜裏挖,白天躲藏起來。幹了一個多月,終於把洞挖到了李皓的寢室下。一天蘇不韋和他的人從李皓的床底下衝出來,不巧李皓上廁所去了,於是隻能殺了他的小兒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離去了。李皓回屋後大吃一驚,嚇得在室內布置了許多荊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蘇不韋知道李皓已有準備,殺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墳,取了李皓父親的頭拿到集市上去示眾。李皓聽說此事後,心如刀絞,心裏又氣又恨,又不敢說什麼,沒過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隻因為一點私人恩怨,則置人於死地,而蘇不韋一生之中隻為報仇,竭心盡力。李皓不忍小仇,結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殺,死了的父親也跟著受辱,自己最終氣憤而死,被天下人笑話,實在是太愚蠢了。

常言道:“冤冤相報何時了?”與人結怨是最不值得的,最終往往會落得個魚死網破的結局。事實證明,事業越成功的人,也就越有寬容之心。即使你對對方耿耿於懷,也要做出“冤仇宜解不宜結”、“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高姿態。假如一個人不相信這一點,不按“寬容”行事,那麼他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成功者。試想,如果一個人因別人的一點過錯就心生怨恨,一直耿耿於懷,甚至想打擊報複,整日沉湎於一些瑣事上,那麼他還有精力發展自己的事業嗎?我們要和各種人打道,所以要能包容各種人,各種看法,各種行為。

漢朝的呂蒙正式被任命為宰相,正準備上朝時,朝中的一位官吏,站在門簾處指著他說:“是這個小子當上了宰相嗎?”呂蒙假裝沒有聽見。這時與呂蒙同行的官員一定要問清楚這個人的姓名,呂蒙堅絕不許他問,說:“倘若一旦知道他的姓名,就是一生也忘不了,不如不問好。”

袁紹進攻曹操時,令陳琳寫了三篇檄文。陳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罵一頓,而且罵到曹操的父親、祖父的頭上。曹操當時很惱怒,氣得全身冒火。不久,袁紹失敗,陳琳也落到曹操的手裏。一般人會認為,曹操這下不殺陳琳就難化解心頭之恨了,然而,曹操並沒有這樣做。他慕陳琳的才華,不但沒有殺他,反而拋棄前嫌,委以重任,這使陳琳很感動,後來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宋朝郭進任山西巡檢時,有個軍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見了那個告狀的人,審問了一番,結果發現他在誣告郭進,就把他押送回山西,並給郭進處置。有不少人勸郭進殺了那個人,郭進沒有這樣做。當時正值外敵入侵,郭進就對誣告他的人說:“你居然敢到皇帝麵前去誣告我,也說明你確實有點膽量。現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過,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滅敵人,我將向朝廷保舉你。如果你打敗了,就自己去投河,別弄髒了我的劍。”那個誣告他的人深受感動,果然在戰鬥中奮不顧身,英勇殺敵,後來打了勝仗,郭進不記前仇,向朝廷推薦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容忍別人對自己所犯的過錯,不記仇,別人必然以自己的一技之長來酬答你。寬大自己的仇人,仇人會良心發現,必會找機會相報。原因在於你不記他的過錯,給他以希望,他要報恩的感情存於胸中,所以一旦他的能量、才技被發揮出來,就能幹一番大事業,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是一大貢獻。那些專門去收集別人的過錯,去尋找仇人的人,與郭進不殺自己的仇人相比,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生存之道

常言道:“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仇人多堵牆。”意思就是說,多結交一個朋友,就等於多為自己開辟了一條路;而多了一個仇人,就為自己設置了一堵牆。不要去試圖報複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否則也會深深地傷害了我們自己。人與人之間,隻要矛盾或怨恨還沒有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境況,總是可以化解的。記住,敵意是一點一點增加的,也可以一點一點削減。

生存之道90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些大事咋看起來是夠大的,但要看當事人怎樣處理了。一個愚者會把事情越弄越大,到了最後兩敗俱傷;一個智者能夠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唐代宗時,郭子儀在掃平安史之亂中戰功顯赫,成為複興唐室的元勳。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並且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為妻。這小兩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後台,互相不服軟,因此免不了口角。

有一天,小兩口因為一點小事拌起嘴來,郭曖看見妻子擺出一副臭架子,根本不把他這個丈夫放在眼裏,憤懣不平地說:“你有什麼了不起的,就仗著你老子是皇上!實話告訴你吧,你爸爸的江山是我父親打敗了安祿山才保全的,我父親因為瞧不起皇帝的寶座,所以才沒當這個皇帝。”

在封建社會,皇帝唯我獨尊,任何人想當皇帝,就可能遭滿門抄斬的大禍。升平公主聽到郭曖敢出此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氣的機會和把柄,立刻奔回宮中,向唐代宗彙報了丈夫剛才這番圖謀造反的話。她滿以為,父親會因此重懲郭曖,替她出口氣。

唐代宗聽完女兒的彙報,不動聲色地說:“你是個孩子,有許多事你還不懂得。我告訴你吧,你丈夫說的都是實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儀保全下來的,如果你公公想當皇帝,早就當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李家所有了。”並且對女兒勸慰一番,叫女兒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話,亂扣“謀反”的大帽子,小兩口要和和氣氣的過日子。在皇父的耐心勸解下,公主消了氣,自動回到了郭家。

這件事很快被郭子儀聽到了,可把他嚇壞了。他覺得,小兩口打架不要緊,兒子口出狂言,跡近謀反,這著實叫他惱火萬分。郭子儀即刻令人把郭曖捆綁起來,並迅速到宮中麵見皇上,要求皇上嚴厲治罪。

可是,唐代宗卻和顏悅色,一點也沒有怪罪的意思,還勸慰說:“小兩口吵嘴,話說得過分點,咱們當老人的不要認真了,不是有句俗話嗎‘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們在閨房裏講的話,怎好當起真來?咱們做老人的聽了,就把自己當成聾子和傻子,裝作沒聽見就行了。”

聽到老親家這番合情人理的話,郭子儀的心裏就像一塊石頭落了地,頓時感到輕鬆,眼見一場大禍化作芥蒂小事。

小兩口關起門來吵嘴,在氣頭上,可能什麼激烈的言辭都會冒出來。如果句句較真,就將家無寧日。殺人不過頭點地,自己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唐代宗用“老人應當裝聾作啞”,來對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講了一句近似謀反的話而無限上綱、大動殺機,而是化災禍為歡樂,使小兩口重歸於好。他的這筆利弊得失的賬算得很明白。

生存之道

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和矛盾是正常的,我們不應該讓隔閡和矛盾升級,以免鑄成大錯。“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步,柳暗花明”。發生矛盾時要從大局出發,學會忍讓。有了矛盾要及時溝通,或假裝沒這回事。這樣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生存之道91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高明的待人處世者,最懂得給自己預留後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情形不利時,如果還要蠻幹,隻會碰得頭破血流。凡事預留後路的奇妙之處,就是靈活應變。

唐代武則天年方十四,便已豔名遠播,被唐太宗召入宮,不久被封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無比,被唐太宗昵稱為“媚娘”。當時宮中觀測天象的大臣紛紛警告唐太宗,說唐皇朝將遭“女禍”之亂,某女人將代李姓為唐朝皇帝。種種跡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宮中。唐太宗為子孫後代著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檢點,做了可靠的安排,但對於武媚娘,由於愛之刻骨,始終不忍加以處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鉛,雖一時精神陡長,縱欲盡興,但過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將就木了。武則天此時風華正茂,一旦太宗離世,便要老死深宮,所以她時時留心擇靠新枝的機會。太子李治見武則天貌若天仙,仰羨異常。兩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隻等唐太宗撒手人寰,便可仿效比翼鴛鴦了。

這時的武則天當然不會考慮“撤退”,她還在安排如何大舉進攻,攀附上未來的天子。

當唐太宗自知將死時,還想著要確保子孫們的皇帝位置,要讓頗有嫌疑的武則天跟隨自己一同去見閻羅王。臨死之前,他當著太子李治之麵問武媚娘:“朕這次患病,一直醫冶無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著是起不來了。你在朕身邊已有不少時日,朕實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後,你該如何自處呢?”

武媚娘已聽出了自己身臨絕境的危險。怎麼辦?武媚娘知道,此時隻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將來沒有出頭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談何容易,唯有丟棄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線希望。於是好趕緊跪下說:“委蒙聖上隆恩,本該以一死來報答。但聖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遲遲不敢就死。妾隻願現在削發出家,長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聖上長壽,聊以報效聖上的恩寵。”

唐太宗一聽,連聲說“好”,並命她即日出宮,“省得朕為你勞心了。”原來唐太宗要處死武媚娘,但心裏多少有點不忍。現在武媚娘既然敢於拋卻一切,脫離紅塵,去當尼姑,那麼對於子孫皇位而言,活著的武媚娘等於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麼危害了。

見武媚娘拜謝而去。一旁的李治卻如遭晴空霹靂,動也動不了。唐太宗卻在自言自語:“天下沒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了可安心了。”

李治聽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機溜出來,去見武媚娘。見武媚娘正在檢點什物,便對她嗚咽道:“卿竟甘心撇下了我嗎?”媚娘道:“主命難違,隻好走了。”“了”字未畢,淚已雨下,語不成聲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說願意去當尼姑呢?”武媚娘鎮定了一下情緒,把自己的計策告訴了李治:“我要不主動說出去當尼姑,隻有死路一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些燒。隻要殿下登基之後,不忘舊情,那麼我總會有出頭之日……”

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當即解下一個九龍玉佩,送給媚娘作為信物。李治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進宮,之後成為中國曆史上聲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在這件事中,武則天的機智之處在於,危難麵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從而全身而退,保持了自身的安穩,為以後的複出做好了準備。

生存之道

人處在危難之時,應該及時應變,以大局為重,保存實力,這樣才能有機會東山再起;如果不知進退,魯莽行事,往往就會喪失了所有生存的機會。隻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沒柴燒。

生存之道92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善於忍,可以養光韜晦,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城府淺薄者,處事待人,不能行忍道,心思大白於天下者,不能成大事。故此,凡欲成就大事的人,就一定要學會忍。

韓信受胯下之辱而不怒,終致名垂青史。司馬遷可以受閹割之辱,終成千古之史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我們從中可以悟出忍辱之功德所在。這也是個人修行之要津。忍的益處說不完,但是,並不是什麼事都可以一味地忍下去的。

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我們不必與人斤斤計較,但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能退讓。一個人如果不敢堅持原則,以犧牲根本的東西來換取一時的苟安,那就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在人們的眼中,這樣的人隻能是窩囊無能、懦夫的形象,隻能是個“受氣桶”的形象。

忍,有時是出於一種謙讓,出於道德之心,不與人爭。忍,有時又是一種隱忍,在沉默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適時的爆發。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許多農民都忍無可忍,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唐國公李淵(即後來的唐太祖)曾多次擔任朝臣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施予恩德,因而聲望很高,很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就引起了隋煬帝的猜忌。不久,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他,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猜疑之心越來越重。

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就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一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

於是,他故意接受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故意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消息,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後來,隋煬帝越發殘暴,李淵就不再忍受隋煬帝的壓迫,率領各方英雄豪傑,借著風起雲湧的造反浪潮,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最終成了唐朝的開國皇帝。

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身邊的長輩們總是會讓我們對別人要以誠相待,學會原諒別人的錯誤或者過失,懂得寬容和忍讓。這些教育都是正確的,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忍讓和寬恕也是一種美德,但是必須把握住一定的限度。忍無可忍,無須再忍——適時地給對方以還擊,也是一種生存智慧。

生存之道

忍是在韜光養晦,是一種戰略上的保全之策,但忍如果背離了原則,就不是忍而是懦弱了。忍是一種沉默的耐力,所有忍耐往往都是為了最後的不忍做準備。忍是一種智慧,但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忍才是大智慧。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忍無可忍時,就無須再忍。

生存之道93

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在北宋宋太宗、真宗皇帝當朝的年代裏,為臣兩代的呂端,從一名州縣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樞密直學士,朝中宰相和參知政事,官居天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呂端這個人儀表俊秀,處事寬厚忠恕,善交朋友,講義氣,輕錢才,好舍施。呂端處事理政才華出眾,逐漸為宋太宗所喜愛和重用。早在呂蒙正為相之時,太宗就有重用呂端的想法。在太宗與別人商量,打算任用呂端為相對,有人反對重用呂端,其理由是呂端這個人“糊塗”。太宗根據自己多年體察,立即說:“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其實,這個時候已堅定了任用呂端為相的決心。後來,太宗就讓呂蒙正改任參知政事,讓呂端當了宰相。

能說明呂端“大事不糊塗”的事例有以下兩件事:

其一,太宗曾向呂端問過計策,說自從漢唐以來,有過封乳母為夫人的事情,要呂端拿個主意,如今該怎麼辦才好呢?呂端回答說:以前漢唐朝代跟現在不同,那個時候或者是因國大,或者是因為名聲好,才那樣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這麼說吧,法無定法,禮無定製。呂端這番話使得太宗大開心竅。

其二,呂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幾年的時間,他就主動奏請聖上將相位讓給了寇準,由寇準接任宰相,呂端自己又做了參知政事那個有相職無權的謀事官職。後來寇準也做了參知政事,按理說呂端在前,寇準在後,其名次排列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可是呂端偏偏奏明聖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準之後,並得到了恩準。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在當時傳為佳話。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正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們稱許過,表麵上看起來有點糊糊塗塗的。可是在下麵兩件事上,卻顯示了他“大事不糊塗”的本性。對於這樣的老好人誰也不會防範,所以他做了兩件大事。

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擔任大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這個人很奸邪,反複無常,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後間進行離間。有一天韓琦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字,另一參政感到很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歐陽修說:“隻要寫出來,韓公一定有自己的說法。”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韓琦拿出空頭敕書,填寫上了,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去了蠹蟲,而仍然不失忠厚。

生存之道

有些人表麵上看起來有點糊塗,其實這是大智若愚的表現。他們小事糊塗,但處理大事時冷靜而果斷,一點也不糊塗。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才能在平時少惹是非,才能在關鍵時刻掌控局勢。

生存之道94

講信用重雙贏,經商巧經營

範蠡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商人。後來,範蠡棄政從商。他經商積資巨萬,自稱“陶朱公”。

在山東一帶,範蠡經商的傳說很多,著名的有範蠡販馬等。範蠡在吳越生活了數十年,深知那裏需要好馬,而在北方收購馬匹並不是難事。南北兩地,馬的價錢懸殊,這肯定是一個賺大錢的買賣。但問題在於,馬匹的運輸很困難,千裏迢迢,運輸費用高不說,路上盜匪極多,給這樁生意增添了無盡的風險。

經多方考察,範蠡了解到齊國有一個叫薑子盾的巨商,很有勢力,經常販運麻布到吳越,早已買通了沿途強人,他的貨物暢通無阻。於是,範蠡寫了一張榜文,張貼在薑子盾所居城邑的正門。大意是:本人新組建一馬隊,開業酬賓,可免費幫人向吳越運送貨物。不出所料,薑子盾主動找到範蠡,請求運麻布,範蠡滿口答應。就這樣,範蠡與薑子盾一路同行,貨物連同馬匹都安全到達吳越。馬匹在吳越很快賣出,範蠡賺了一大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