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智慧教給年輕人的99條生存法則8(1 / 3)

生存之道84

取之有道,取之有術

《戰國策·魏策》文曰:“將欲取之,必姑與之。”這一策略的核心在於,先給予他人或先不取之,是為了給最終之取創造條件或環境。其追求的是“取之有道,取之有術”。

東漢末年,受北海孔融之約,劉備興兵去救陶謙時,暗中自忖道:“本來陶謙是向孔融求救的,可孔融卻激我前往。我既然帶兵而來,扮演了角色,就要設法充當主要角色。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我再也不會幹了。”於是,兵至徐州城外的時候,劉備率大將張飛殺破重圍來到徐州城下,儼然以三路兵馬總代表的身份出現,欲入城與陶謙共議破曹之計。

徐州太守陶謙見劉備突破重圍來到城下,急忙令人開門放入,並設宴款待。席間,陶謙取出徐州的牌印對劉備說:“如今天下大亂,五綱不振。公乃漢室宗親,正宜匡扶社稷。老夫已年邁,情願把徐州讓給你,切勿推辭。我隨後便申奏朝廷。”劉備心想,如果我得了徐州,足可以獨樹一幟,當然要比在平原強得多。但是,我現在是代表救兵來商議破敵之計的,若就此接了徐州,清州田楷、北海孔融必說我不義,縱然得了徐州,今後我如何在此立足?想到這裏,劉備就推辭說:“備雖漢室苗裔,功微德薄,現為平原相還怕不稱職呢,又怎敢望徐州?今天我帶兵來此,莫非是疑我有依勢吞並之意?”陶謙說:“玄德多慮了,我這可是實情啊!”劉備說:“公雖是實情,可天下人會怎麼看我劉備,倘若如此,我這不是重演袁紹圖取冀州的故伎了嗎?此印備斷不能受。”陶謙見劉備執意不納,便把牌印收了起來,和劉備共同商議破曹之策。

當城外曹操因巢穴被搗,不得已撤兵後,陶謙把城外前來支援的田楷、孔融都請到徐州城內。宴畢,陶謙當眾說:“老夫年邁,二子不才,不堪國家重任。劉公乃漢室之胄,德廣才高,可領徐州,老夫甘願乞閑養病。”陶謙說完這席話,心想,這回劉備總該同意了吧,我當眾讓印給他,可以洗去他的不義之嫌。劉備見孔融等人在側,心想,這次來徐州,是孔融約我而來,我若取了徐州,孔融往哪裏擺?於是便開口說:“孔文舉令備來徐州,是為義而至,今若無端據之,於理不通啊!”意思是說,我不是不可以領徐州,但你們要尋個名正言順的名堂才是。陶謙是個誠實的人,哪知道劉備的心理活動,隻是一個勁地相讓。劉備佯推諉說:“公既執意相讓,為什麼不把徐州讓給袁術?他是四世三公之裔,兵據壽春,離徐州又近。”孔融在一旁見狀,插話說:“袁公路乃塚中枯骨,何足掛齒。今日陶恭祖既然讓州與你,是天賜之機緣,如若不取,恐他日後悔也。”

田楷在側始終一言未發,雖然他未發一言,但是在心中卻把各自的用意看了個清楚。他想,陶謙讓徐州是真情,劉備不納徐州是假意,孔融插話道白是眼熱劉備的好機緣。如果劉備真的沒有納徐州之心,為什麼建議讓給袁術而不建議讓給在座的孔融或者我呢?這時,關羽、張飛也極力勸劉備接納徐州,劉備又強調說:“吾無端取此州,你們這不是要陷我於不義嗎?”孔融見劉備一直未開口建議把徐州讓給他,也明白了劉備的心思,隻好與田楷帶兵而回。劉備應陶謙之約,在徐州城外的小沛屯駐兵馬。

不久,陶謙病重,把劉備從小沛請來說:“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難保。望明公可憐漢室城池,接納徐州牌印。”劉備心想,我所以不帶兵回平原,暫居小沛,為的就是這天。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代領徐州了。想到這裏,他未急著答應,卻又叮問一句說:“君有二子,為什麼不把基業傳給他們?”陶謙說:“吾有二子,長子商,次子應,其才皆不堪任。我死後,望公常常教誨他們,千萬不可委他們以任何州事。”說罷,以手指心而亡。劉備見徐州之任非他莫屬,又向州中官吏謙辭一番,諸吏知陶謙臨終將州事委以劉備,哪個會說出二話,一致擁立劉備統領州事。這時,劉備才答應下來。

在領取徐州這件事情上上,劉備先為自己創造了必得徐州的優勢,然後又假意推讓,在謀取徐州的同時,把自己的威信也樹立了起來。由此可以看出,劉備心中的韜略,真的是深不可測。

生存之道

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聰明之人在想得到一件東西時,不會去強取豪奪,而是先與之而後取之。他們會采取退讓之策,一讓再讓,不斷地為“取”創造有利條件。待時機成熟之時,便心安理得地“取”下,還能讓別人為其謙遜感到敬佩。這才是“取之有道,取之有術”。

生存之道85

寬容待人,利人利己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做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寬容待人,不僅利人,更利己。

在一次宴會上,楚莊王命令他所寵愛的美人給群臣和武士們敬酒。傍晚時分,一陣狂風把燈燭吹滅了,大廳裏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是誰用手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把那人係帽子的帶子扯斷,然後來到楚莊王的身邊,向他哭訴了被人調戲的經過,並說那個人的帽帶被扯斷,隻要點上燈燭,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誰。

楚莊王聽後不以為然,他安慰了美人幾句,便向大家高聲說:“今天喝酒一定要盡興,誰的寇纓不斷,就是沒喝足酒。”群臣眾將為討好楚莊王紛紛扯斷冠纓,喝得爛醉如泥。等點燈時大家的冠纓都斷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調戲她的那個人,也無從下手了。

三年後,楚國與晉國開戰。楚軍有一位勇士一馬當先,總是衝在前頭。

楚莊王很奇怪,問他為什麼如此拚命。勇士回答說:“末將該死。三年前我在宴會上酒醉失禮,大王不但不治我的罪,還為我掩蓋過失,我隻有奮勇殺敵才能報答大王。”

在這個事件中,楚莊王聽說有人調戲美人,而且他的帽帶被扯斷,是可以查出誰犯了錯的。但楚莊王在這件事上采取了寬容的態度,因為他認為酒醉失禮是難免的,所以不想追究下屬的過錯,故意讓大家扯斷冠纓。楚莊王的寬容大度後來得到了應有的報償。他的這種寬容,是一種富有的遠見的胸懷。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事糾葛,牽絲攀藤,盤根錯節。世態百味,酸甜苦辣,難以勝數。人際關係中,有時發生矛盾,心存芥蒂,產生隔閡,個中情節,剪不斷,理還亂,當何以處之?做大事者要有容人之量,這樣才能有人與你共享,為你效勞,你的事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北宋有個叫韓琦的人,曾同範仲淹一道共行新政,北宋時長期擔任宰相職位。

韓琦在統帥部隊時,夜間伏案辦公,一名侍衛拿著蠟燭為他照明。那個侍衛不小心一走神兒,蠟燭燒了韓琦的鬢角的頭發,韓琦沒說什麼,隻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頭寫字。過了一會兒一回頭,發現拿蠟燭的侍衛換人了,韓琦怕主管侍衛的長官鞭打那個侍衛,就趕快把他們召來,當著他們的麵說:“不要替換他,因為他已經懂得怎樣拿蠟燭了。”軍中的將士們知道此事後,無不感動佩服,按理說,侍衛拿蠟燭照明不全神貫注,把統帥的頭發燒了,本身就是失職,韓琦責備幾句也是應該的,即使不責備,挨燒時“哎呀”一聲也難免。可他不但忍著疼沒吱聲,發現侍衛換人了還怕侍衛受到鞭打責罰,極力替其開脫。他這種容忍比批評和責罵更能讓士兵改正缺點,盡職盡責。而且韓琦統帥的是一個大部隊,事情雖小,影響卻大,上上下下一知曉,誰不願意為這樣的統帥賣命呢?

韓琦鎮守大名府時,有人獻給他兩隻出土的玉杯,這兩隻玉杯表裏毫無瑕疵,是稀世珍寶。韓琦非常珍愛,送給獻寶的人許多銀子。每次大宴賓時,總要專設一桌,鋪上錦緞,將那兩隻玉杯放在上麵使用。結果有一次在勸酒時,被一個官吏不小心碰到了地上摔個粉碎。在座的官員驚呆了,碰壞玉杯的官吏也嚇傻了,趴在地上請求治罪。可韓琦卻毫不動容,笑著對賓客說:“大凡寶物,是成是毀,是都有一定的時數的,該有時它就出來了,該壞時誰也保不住。”說完又轉過臉對趴在地上的官吏說:“偶然失手,並非故意的,有什麼罪呢?”這番話說得很到位。玉杯已經打碎了,無論怎樣也不能複原,責罵、痛打一頓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個仇人,眾位賓客也會十分尷尬,好端端一場聚會便不歡而散,也會大大有損自己的形象。而韓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眾人的讚歎,而肇事者對他更感激涕零,恐怕給他做牛做馬也心甘情願了。

元代吳亮在談到韓琦時說:“韓琦器量過人,生性淳樸厚道,不計較疙疙瘩瘩一類的小事,功勞天下無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頂端,但不見他沾沾自喜;他所擔任的責任重大,經常在官場的不測之禍中周旋,也不見他憂心忡忡。不管什麼情況下,他都能做到泰然處之,不被別的事物牽著走,一生不弄虛作假。在處世上,被重用,就立於朝廷與士大夫們公平議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一切出自真誠。”

韓琦一生處於危險之地,而又一直立於不敗之地,這是為什麼呢?還是用他自己的話來回答吧:“天下之事,沒有盡如人意的,一定要學會忍。不這樣,連一天也過不下去。”即使是“君子和小人在一起時,也要以誠相待。隻不過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來往罷了”。

這就是韓琦處世高人一籌的秘密。從根本上說,韓琦已經把寬容的精神作為立身之本,應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麵麵。他能寬容同事的缺點,容忍部下的過失,也能容忍小人。他對社會看得很透,知道小人到處都存在,他不回避小人,主張以君子的姿態誠懇地去待小人,以正壓邪。即使是小人搗鬼,也用不著耗神費力去和他計較,最好是不理睬他,讓他自討沒趣。所以,韓琦辦起事來總是那樣得體,讓人讚歎。

生存之道

寬容是一種美德——以責人之心責已,以恕己之心恕人。寬容是深藏愛心的體諒,是對生命的洞見,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一種無上的智慧。學會寬容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不與人計較,這樣才能安身立命。

生存之道86

忍一時小節,在大處獲勝

在生活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它可能是一種平白無故的批評,也可能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指責,它可能來自於同事和朋友的誤解,也可能是出地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陰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小節不忍,則很容易把事情弄壞,甚至把好事辦成壞事。

清朝的張之洞即深諳此道,他不僅善於委曲求全,還深刻理解“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所以他常常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逞一時之強,而是委屈自己適應現實的需要,等到為自己積累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後,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來實現自己的想理,從而達到建功立業的目的。在張之洞的一生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堅持己見,敢於以硬碰硬,不向異己屈服,但他畢竟是個滿腹韜略的人。他善於因時順勢,目光長遠,能屈能伸。

他在與政敵打交道時,尤其如此。盡管他與李鴻章早有嫌隙,在政見上多有不同,但他同時也深知:李鴻章始終不服自己,多次在人麵前貶抑自己好大喜功。他認為,李鴻章畢竟位高權重,自己如果一味地同他僵持,兩人之間就會由嫌隙轉化為比較大的矛盾,那樣不但對自己的前程不利,對國家也沒好處。於是他想在不涉及重大問題的前提下,自己還應該對李鴻章虛與委蛇,盡量不貿然得罪他。所以他在李鴻章母親八十大壽時就送去壽文,李鴻章本人七十壽辰時,他更是三天三夜幾乎沒有睡覺,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壽文送給李鴻章。在壽文中,張之洞極盡能事地推崇李鴻章,他讚揚李鴻章文武兼備,既飽學博識,文才蓋世,又運籌帷幄,統領千軍萬馬,鎮守著祖國邊疆;誇李鴻章是興國棟梁,內掌海軍衙門大權,外管外交事物,不愧為安國重臣;還讚美李鴻章德高望重、勤於國事,美好的品性深得天下人的敬佩。這篇約五千字的壽文成為李鴻章所收到的壽文中的壓卷之作,琉璃廠書商將其以章行本付刻,一時洛陽紙貴。張之洞對李鴻章的這種人際關係處理,包含著深刻的自保意識。

清朝時太監李蓮英受慈禧太後的寵愛,權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稱“九千歲”。此人狐假虎威,老謀深算,心狠手辣。李鴻章以軍功而升高官職,最初看不起這些奴才,有時對太監李蓮英有點不敬,有意無意得罪了李蓮英。

李蓮英並非要整倒李鴻章,隻是想教訓他一下,讓他知道自己的厲害。

慈禧太後有意靜居,想把清漪園修繕一番,以便頤養天年。苦的是籌款無術,時常焦躁。李蓮英說:“李伯父是朝廷重臣,若能體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後,以寬聖心,當立下不世之功。”

李鴻章聽到這樣貼近慈禧太後的好機會,豈肯輕易放過?當即滿口應承,並馬上獻計獻策,同李蓮英商量,巧立名目,責成各疆吏歲撥定款,就中提取六七成作為造園經費。

李蓮英聽了大喜,拍手稱善,笑容可掬地著實奉承了李鴻章一番。看到李鴻章得意的樣子,李蓮英憋在心裏已久的那口悶氣像要爆炸的瓦斯一樣,鬧得他渾身火燒火燎。他表麵聲色不動,心中卻有了主意。他謙恭有禮地希望李鴻章入園內踏勘一回,看看哪裏該拆該建,做到心中有數。

李鴻章看他想得周到,說得在理,當然點頭讚成,哪能想這是他在巧施計謀呢?到了約定的日子,李蓮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了個伶俐的太監領著李鴻章,園前園後,園左園右,著著實實轉悠了一整天。

事後不久,蓮英故意挑了個光緒皇帝肝火最旺的時候,誣陷李鴻章在清漪園裏遊山玩水。光緒帝自4歲進宮稱帝,從小懾於西太後的淫威,始終當著一個傀儡兒皇帝角色,凡事都要看慈禧的臉色,自然有一肚子說不清道不白的委屈,他最忌諱的就是別人不尊重他的皇權帝位。聽說權傾當朝的李鴻章敢大搖大擺地在他的禦苑裏遊逛,頓時大怒,認為這是“大不敬”,是對皇權皇位的公然藐視和冒犯!光緒帝一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立即下詔由執行人對李鴻章進行“奉旨申飭”。

所謂“奉旨申飭”,就是由皇帝、太後或皇後派一名親信太監,捧著聖旨去指著某人的鼻子,當眾數落臭罵一頓。而這太監代表著皇帝、皇太後或皇後,要是那太監學著皇帝、皇後的口氣罵,可能還能忍受,無奈那些太監總是用最不堪入耳的話,濫罵一氣。罵到最後還要跺著腳大喝一聲:“混賬王八蛋滾下去!”這申飭雖不傷皮肉,卻是使人極難堪的侮辱性懲罰,因受辱不過,一氣成病,甚至於一怒而亡的都有。

李鴻章被禦批申飭,他自然懂得其中奧妙,立即送上銀子,沒有被當眾受辱。李蓮英看到李鴻章使錢告饒,也出了心中的那口惡氣,樂得“和氣生財”。

李鴻章自然很快悟出其中的原委,從此以後便對這位“九千歲”刮目相看,真可“謂吃一塹,長一智”。這就是李鴻章的退讓之法——不去冒險與人爭鬥,而以守住自己為重。

生存之道

麵對某些小人時,或者麵對強大的對手時,如果硬碰硬勢必會給自己造成傷害。這時,不妨暫時先忍一忍,這樣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翻身之時。忍一時小節,往往才能在大處獲勝。

生存之道87

身處逆境,忍辱負重

很多時候,忍他人不能忍,才是上上之策。忍有時是一種極其高明的詐術。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之後,成了南方的霸主。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和吳國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吳王闔閭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地方,發生了一場大戰。

滿以為可以打贏的吳王闔閭沒想到自己打了個敗仗,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之後,就咽氣了。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為了記住這個囑咐,夫差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為了攻打越國,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日夜操練兵馬。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在越國,有兩個大夫很能幹,一個叫文種,一個叫範蠡。範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凶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範蠡的建議,帶領大軍去跟吳國軍隊拚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果然,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這個時候,勾踐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範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範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

於是,勾踐就把文種派到吳王營裏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麵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賄賂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麵前講好話。伯嚭答應帶西施和文種去見吳王。經過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之後把事情向勾踐報告了。為了大局著想,勾踐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範蠡到吳國去。

到了吳國,夫差讓勾踐夫婦倆住在闔閭大墳的旁邊一間石屋裏,叫勾踐給他喂馬。範蠡跟著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麵。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嚐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

回國之後,勾踐立誌發憤圖強,準備複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誌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裏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範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製度。他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再說吳王夫差,他自從把越國打敗之後,就以為沒有了後顧之憂,從此就隻沉迷於西施的美色之中,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再加上他又狂妄自大,不顧人民的困苦,經常出兵與其他國家打仗。他還聽信了伯嚭的壞話,把忠臣伍子胥殺了。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去和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趁吳國精兵在外,越王勾踐突然襲擊,一舉把吳兵打敗,殺了太子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夫差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個時候的吳國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但是,範蠡卻堅決主張要把吳國滅掉。夫差見求和不成,這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在極度羞愧的情況下拔劍自殺了。

下麵我們再來看看劉秀的忍術。

在王莽末年的時候,劉秀和哥哥劉縯在南陽起兵,他們在荊州一帶與義軍結合,把劉玄擁立為帝,即更始帝。

劉秀憑借著超眾的才智和膽略,以少勝多,把王莽的大軍擊潰,取得了昆陽大捷。看到劉縯、劉秀兄弟的威名日益大起來,毫無建樹和才幹的更始帝劉玄,心中越來越不安。

就在劉縯攻下宛城的時候,劉玄便已經動了殺機了。他和綠林軍首領定下圈套,想以犒勞軍士的名義弄死劉縯。在犒軍大宴的時候,劉玄故意當眾說劉縯的佩劍好看,要劉縯將防身寶劍解下來給自己仔細看一看。本來照原來的計劃,劉玄此時便要下令身邊親信斬殺劉縯的。但是這個劉玄是個沒出息的孬種,雖然劉縯已經沒有了武器,他仍然害怕威武雄壯的劉縯徒手向自己攻擊。雖然繡衣史申徒建兩次借口獻玉,提醒劉玄下令動手,劉玄仍然沒有這個膽子。

劉縯的舅舅樊宏在麵對這奇怪的一幕時產生了疑心,宴會結束後,他提醒外甥:“申徒建獻玉與當年鴻門宴範增獻玉一樣詭異,你要小心,他們對你不懷好意。”

這時劉縯剛為劉玄攻下了宛城,立下了大功,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族兄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對自己下毒手。更何況自己一直統兵在外,對劉玄和他的近臣也沒有什麼了解,因此沒把舅舅的話放在心上。

粗心大意的劉縯不會想到,另一個圈套正在等著他。當初劉玄稱帝,將領劉稷十分不滿,說:“大家能夠開創局麵,全靠劉縯劉秀兄弟,他劉玄無才無德,憑什麼坐這張龍椅?”劉玄決定利用這個對自己不滿的劉稷挑起事端。於是故意羞辱他,引得性情剛烈的劉稷當眾發作。趁著這個時機劉玄便令人將“抗命不遵”的劉稷推出去斬首。

劉縯連忙為劉稷分辯,這正中劉玄下懷,他身邊早已安排好的近臣朱鮪立即出聲,指責劉縯與劉稷一個鼻孔出氣,對皇帝不忠,應該同罪處斬。劉玄自然“龍顏大怒”,恰到好處地在氣頭上“衝動”了一回。

就這樣,為玄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縯,不明不白地就死在了族兄的刀斧之下。劉秀得到哥哥被害的噩耗之後馬上就明白了真正的原因在哪裏。此時,劉秀本人也命懸一發,但在此大難之時,劉秀表現出了出奇的忍耐和才略。

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避免遭到不測,劉秀趕緊跑到國都宛城假意請罪。強忍悲痛的劉秀跪在更始帝麵前,不但沒有為哥哥申辯,反而向劉玄悔過認錯。他唯唯諾諾,非但沒有講昆陽的戰功,反而將自己兄弟浴血奮戰的功勞全部歸到其他綠林將領的頭上。劉秀這樣一來,使更始帝不知如何是好,隻有命其退下。

劉縯部下的官吏去迎接劉秀,慰問他,他隻是在公開場合下寒暄幾句,表示過錯在自己,不與來人私下交談。對於哥哥的死,劉秀沒有表現出一絲的悲情,他非但沒有為哥哥服喪,反而談笑風生,飲酒作樂,言語行事也與平常沒有什麼兩樣。

然而,在以後的日子裏,每當劉秀獨自一人的時候,他總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來寄托自己的哀傷。身邊的人發現他枕席上有哭泣的淚痕,叩頭勸他自寬,他卻否認說:“沒有的事,你不要胡說。”

劉秀的這種舉動把更始帝深深的迷惑了。更始帝自覺內疚,便劉秀大大表彰了一番,封其為武信侯。

就這樣,忍辱負重的劉秀為自己的家族贏得了生存的機會。逃過此劫之後,劉秀開始在河北組建自己的隊伍。後來,他掃蕩群雄,勢力逐漸強大,最終統一天下,建立了東漢政權。

生存之道

人生之路鮮花滿地,但也荊棘叢生,暗流奔湧。在很多時候,必須要做到在坦途中居安思危,在坎坷時忍辱負重。隻有這樣,才能在順境中一馬平川,平步青雲,才在逆境中拚搏挺立,創造奇跡。

生存之道88

不與人爭,有理也讓三分

“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麵與別人不同。朋友相處常常就會有大大小小的矛盾,當我們麵對這些矛盾時,不可以為“狹路相逢勇者勝”,因為勝的同時,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菜根譚》上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