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麵。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因此,南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稱為小乘佛教,後期佛教又稱為大乘佛教。既是說大乘、小乘,乃是一種比喻。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小乘喻渡少數眾生。大乘與小乘的分別是覺悟境界高低的差別。
佛珠的長短有何意義
佛珠,又叫念珠。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計數和束心的工具。
現如今,有些人也喜歡戴串念珠,顯示時尚或個性。但念珠有長有短,而且其長度有著特殊的佛教之意,這是不為大多數人所熟悉的。
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念珠是1080粒。這種念珠,因太長,或供極少數大德高僧或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清會上做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念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下品為27粒。另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9種。
佛教念珠的粒數各有其不同的含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及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是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都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是表示仁王經所設說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其他深意。
“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
“大千世界”是佛教語。據《華嚴經》卷四說: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個世界。累計一千個世界,叫作“小千世界”;累計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作“中千世界”;累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因為以“千”為單位,經過三次累計,所以完整的叫法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中包含十億個世界。
佛家指出,宇宙中有無數“大千世界”。後來用“大千世界”形容廣大而豐富多彩的世界。
僧和尼,他們有何不同
僧尼是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的總稱。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即出家的男女二眾與在家的男女二眾。僧尼就是出家男女二眾,男名比丘,按照佛教戒律規定,少年出家,初受戒,稱為沙彌,到20歲,受具足戒,稱為比丘。受過具足戒的女僧則稱比丘尼,簡稱尼,俗稱尼姑。比丘、比丘尼、沙彌多用於書麵,僧人、和尚、尼姑則多用於口語。在家修道的佛教徒俗稱為居士。
信徒出家的程序,因時因地而有不同。受戒的類型一般有沙彌戒和比丘戒兩類。受沙彌戒者年齡在7周歲以上,共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亂、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視聽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等)。比丘戒也稱具足戒,受戒者年齡必須在20歲以上,所受戒條,男為二百五十條,女為三百四十八條。按照佛門法規,出家佛教徒的衣食都要與世俗有所不同,要僧衣素食。
“和尚”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佛教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於各種欲望。消除一切欲望,苦心修行,與世無爭,忍受人世間的一切痛苦,死後靈魂即可升入“堂”。佛教的人生處世哲學是主張一切調和,反對戰爭。“和”(即忍耐、服從)是佛教徒所崇尚並遵守修行的根本方法。“如來以‘和’為尚”,意思是說如來佛以和平忍讓順從為高尚的態度,後人因此稱他們為“和尚”。這很可能是一種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