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準確的說法是,“和尚”是梵文在古西域語中不確切的音譯(準確的譯音是“鄔波馱耶”),梵文中的原意是對博士、親教(親承教誨)師的通稱,最初在於闐疏勒等地。音澤為鶻社、和社,後音轉為和尚、和上。尤其是佛教傳入中原漢地以後就成為對佛教僧侶固定的稱呼了。
和尚為何自稱“老衲”
古代“衲”字在普通話和粵語中都讀為“納”,查查字典,“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遠的不說,在20世紀30年代大城市的百姓要晚上洗衫明早穿的情況仍非個別現象。
那時國人自己製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飯,婦女們平時同街坊鄰居閑聊時,為丈夫補衣服、為兒孫衲鞋底兒也是常事。所謂“衲鞋底”,即用結實的麻繩縫製多層碎布拚成的耐磨布——鞋底。“衲”字即縫綴之意。
僧人是清苦的佛徒,當然是自己衲鞋衲衣,他們將化緣得來的布頭布片補綴連合,衲成僧衣稱“百衲衣”,所以,他們常自稱“老衲”或“貧衲”了。
和尚吃素是佛教固有的戒律嗎
和尚原來是可以吃肉的。佛經《戒律廣本》寫得很明白,佛教沒有吃素的規定。和尚不準吃肉的戒律是南朝梁武帝蕭衍提出來的。
梁武帝蕭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自稱“三寶奴”。先後四次,從金鑾殿上逃到同泰寺,要當和尚。蕭衍手不釋卷,一部《大般涅經》,爛熟於心。經書裏規定:“戒殺生。”蕭衍認為食肉就是殺生,也違背了佛教“不殺生”的戒條。他發誓斷除酒肉;他又規定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統統改成麵粉做的豬頭豬肉。梁武帝嚴格遵守誓言。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腳穿草鞋,每天隻吃豆羹粗飯。金口一開,一呼百諾。僧人們在梁武帝的帶動下,也嚴格吃素食,並以素食招待客人。時間一長,吃素就成了僧人們的習慣,而且逐漸成了寺院裏的一種必須遵守的戒律。
可見,和尚不準吃肉,完全是蕭衍從“不殺生”的觀點演化出來的規定。
佛寺大門為何稱“山門”
佛寺大門稱為“山門”。在山門兩側,往往塑有兩尊威嚴的金剛力士,他們是佛寺的護法神。為什麼佛寺大門稱為“山門”呢?道理很簡單,佛寺一般多建造在山林僻靜處。佛陀曾要求比丘到遠離聚落之處修行,日僧道忠謂:“山門者,山對城市之言,城市俗,山林真。凡蘭若反俗居,本宜在山,所謂遠離處也,故縱在城市者,亦用山號。夫歸向真道者,當由此而入,故言山門也。”(《禪林象器箋·殿堂門》)禪家亦以“山門”指代寺院。後來,佛教以外的道觀、廟宇的大門也沿稱“山門”。
“山門”別稱“三門”。不少山門是由中間一大門、兩邊各一小門並列而成的。但是,也有隻置一門的。
“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嗎
“千手千眼”亦作“千眼千臂”“千手眼”,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密宗所說的六觀音之一。僅唐代譯出有關“千手千眼”的佛經,就多達十餘種。關於“千手千眼”的緣起,見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大悲經》。經上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曾發願:
“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菩薩發願後,身上立刻生出“千手千眼”,大地震動,諸佛放光照亮其身。從此,觀世音菩薩便用“千眼”照見眾生的煩惱,用“千手”拔除眾生的苦難,可謂“法力無邊”。按密宗之說,“千手千眼”即大悲觀音,以破除地獄眾生的罪障為主。不空譯《千手千眼修行儀軌經》記載了設壇懸“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像”持誦修持的方法。
關於“千手千眼”像的形製,智通譯《千眼千臂神咒經》“畫像法”介紹說:“菩薩身作檀金色,麵有三眼,一千臂,一一掌中各有一眼。”按此法繪製、塑造,事實上比較困難。因此,又有一種變通的“千手幹眼”形製,即在菩薩的兩手外,左右各塑二十手,實有四十二臂,稱為施無畏手、持日手、持月手、寶手等。手中各有一眼,乘以“二十五有”而成“千手千眼”之數。“二十五有”即六塵、六根、六識和七大,詳見《楞嚴經》。
“千手千眼”塑像盛行於宋代。河北正定縣隆興寺有一尊“千手千眼”銅鑄觀世音像,高達22米多,除雙手合十外,兩側共有四十臂,各執法輪、淨瓶、寶鏡、金剛杵等法器,手中均有一眼。這尊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的銅像,與滄州鐵獅、趙州石橋、應縣木塔一起,被譽為“華北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