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一詞是怎麼來的
“方丈”即一丈見方的鬥室,亦稱“丈室”。其說源於三國吳支謙所譯的《維摩詰經》中的《諸法言品》和《不思議品》。關於“方丈”的來曆,唐道世在《法苑珠林》卷三八中還記載:“大唐顯慶年中,敕使衛長史王玄策因向印度,過淨名(即維摩詰)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也。”然而,在南朝梁王中《頭陀寺碑》中,已經出現“方丈”一詞:“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這比王玄策“以笏量基”要早兩百年左右。
後世用“方丈”稱寺院中的正寢,即住持所居之室。如唐元稹《觀心處》詩雲:“滿座喧喧笑語頻,獨憐方丈淨無塵。”《景德傳燈錄》卷六引《禪門規式》解釋:“長老既為化主,即處於方丈,同淨名之室,非私寢之室也。”亦因地指人,稱呼住持(又名寺主、堂頭和尚)。
“佛”與“菩薩”誰高誰低
佛教寺廟中的塑像被統稱為“佛像”。其實,在佛教中,這些像是有區別的,有的是佛,有的是菩薩,有的又是羅漢。
佛在狹義上說,是指釋迦牟尼的意思,從廣義上來說,是指無論智慧與悟性都已達到最高境界的覺悟者。他不僅自己覺悟,而且幫助他人覺悟,使自己和他人的覺行共同得到圓滿。
而菩薩僅次於佛,是因為菩薩雖能自覺,並發大心願為眾生求最高的覺悟方法與覺悟的道理,但卻沒能使自己與眾生的覺悟、行為一起圓滿。所以,他們所達到的不過是大乘佛教中的上乘境界。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我們經常看到“南無阿彌陀佛”一詞,那麼,“南無阿彌陀佛”是一尊什麼“佛”呢?
“南無”,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那謨,譯作“南謨”“那謨”等,意為致敬、歸敬、歸依,是佛教信徒一心歸順於佛的用語,常用來加在佛、菩薩名或經典題名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無喝羅、南無三寶等。
“阿彌陀佛”本是一句梵語(古代印度的一種語言),為西方“極樂世界”救主的佛號。“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佛”即指佛祖。放“阿彌陀佛”翻譯過來即“無量壽佛”或“無量光明佛”。當和尚或佛教徒進行祈禱或感謝神靈或請求佛祖寬恕的時候,就口頭念誦著“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合起來就是一種佛教術語,意思是“向阿彌陀佛皈依”,誦讀此語即謂“念佛”。
曆史上真有“濟公”嗎
濟公是在中國民間影響較大的佛教神仙,與彌勒一樣,濟公也是真有其人。有書記載,濟公是宋朝人濟顛,家住浙江天台山,出家在杭州靈隱寺當和尚,後來居住在淨慈寺。
在佛教中,濟公本是一個排不上名次的和尚,甚至連五百羅漢都沒有把他列進去,但因為傳說中他熱心為百姓做好事,在民間倒比一些菩薩更出名。濟公信佛,但不吃素、不念經,喜歡管閑事。濟公是弱者的救星,常常用一些巧妙的辦法捉弄、懲罰壞人,幫助窮苦百姓。
人們為紀念這位“哪裏不平哪有我”的活佛,在杭州西湖的虎跑泉還建有“濟顛塔院”,並塑有半立體的濟公石雕。雕像左右還有四幅浮雕《濟公鬥蟋蟀》《古井運木》《飛來峰傳說》《裝瘋掃秦》。蘇州的西園寺也有濟顛塑像。
為什麼僧侶的服裝顏色是不同的
僧衣是和尚身份的標誌,但不同僧侶的服裝顏色卻是不同的,這是為什麼呢?
佛教對僧衣服色主要有兩條規定:一是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被稱為“壞色”或“點淨”。
盡管僧衣的顏色避開了上色和純色,但它對顏色的選擇餘地還是很大的。在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多選用赤色作為衣色,那時的僧侶是“披赤衣”的。到了三國時期,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於緇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時開始稱僧徒為“緇衣”或“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