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武則天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時期一直都以賜紫色袈裟為榮。另一方麵,也因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尊重。唐宋以後,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製定了完善的僧侶服色製。當時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類,規定禪僧穿茶褐常服、青絛和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常服、綠絛和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絛和淺紅色袈裟。現在的僧衣大多是褐、黃、黑、灰等顏色,也有湘色(即黃綠色)的,沒有一定的規製。
佛教的“四大金剛”是何許人也
當我們去名山古刹遊覽,踏進寺廟大門時,總會看到威風凜凜的“四大金剛”。這“四大金剛”是何許人也?
原來,“四大金剛”來源於印度的神話。據說,在喜馬拉雅山有“四天”,各天都有一個王在護衛天下,稱為“護世四天王”,也叫“四大金剛”。身穿白色甲胄、手持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也叫“滅怖畏金剛”;身穿青色甲胄、手執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也叫“無畏金剛”;身穿紅色甲胄、拿著長蛇的是“四方廣目天王”,也叫“除怖畏金剛”;身穿綠色甲胄、拿著寶幢的是“北方多聞天王”,也叫“雖勝金剛”。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這“四大金剛”也就跟著來到中國。
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周武王討伐商紂時,各方神將皆來助戰,“四大金剛”當然也都來了。執劍者呼風,執幢者喚雨,執琵琶者調,執蛇者順。周武王滅掉商紂、建立周朝後,也就“風調雨順”了。從此,“四大金剛”也就被當作佛教的守衛之神了。
木魚是用來做什麼的
木魚是佛教的一種常見法器,共分兩種,最常見的一種是圓形木魚,表麵刻成魚紋狀,大小不等,大者置於佛殿,小者置於佛案。二者均使用硬木製成,中心挖空,和尚誦經時用木槌敲擊它,便發出清脆的聲音。其用途是便於掌握誦經節奏與調整音節。其實,和尚敲木魚除了這種用途外,還有更深層的含義,就如下邊所提到的這個故事一樣,叫作“自警”。因為“魚晝夜未嚐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這裏說得十分明白,佛教徒在修行中的這種“警眾”與“自警”(即不寐),就是他們之所以敲木魚的宗教內涵。
相傳,曾經有個好事之人問一位有修養的高僧:“木魚是用來做什麼的?”那位高僧回答道:“是用來召集眾僧的。”那人又問:“為什麼又非把它刻成魚形呢,其他動物的形狀不行嗎?”那位高僧回答不上來了。於是,這位高僧便又去詢問他當年的師傅。他的師傅告訴他:魚是從來不合眼的,之所以把它做成魚形,就是為了啟示我們出家人要像晝夜不眠的魚一樣,專心於佛道修行。又因為魚生活在水中,不可能時時見到、想到,所以又用木槌敲擊魚身,讓僧尼能夠聽到聲音,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另一種木魚,經常懸掛在寺院齋堂附近,呈直魚形,扁平而中空,又稱“梆”,敲擊聲十分響亮,是作為通知僧眾進齋飯的信號之用的。這種木魚大都是吊在簷廊的木梁下,懸吊的方向也很有講究。按佛門規矩,一般寺院隻許魚頭朝寺內方向,隻有十方叢林方可魚頭朝外。
道教是怎樣發展和演變的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正式形成於東漢的後期,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迄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曆史了。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玉皇大帝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
道教最初形成的教團組織有五鬥米道和太平道。魏晉以後,道學者葛洪著《抱樸子內篇》,為道教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隋唐北宋時期,官方道教興盛發達。著名道人有王重陽、馬鈺、丘處機等。道教在明清時期趨於衰落,社會地位逐漸下降。至清末民國時期,道教雖已非常衰微,但作為一種傳統宗教信仰,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仍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如老子的虛懷若穀、寬容謙遜的思想,恬淡樸素、助人為樂、反對爭名奪利的思想。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思想等。正是這種道教文化的發揚,形成了中華民族開闊的文化胸襟,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夠經久不衰,愈來愈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