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戲劇曲藝,詩、樂、舞的綜合藝術(1)(3 / 3)

(4)打。打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用以表現戰鬥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掙紮、暈厥等。凡用古代兵器刀槍劍戟等(習稱“把子”)對打或獨舞的,稱“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滾跌撲的,稱“毯子功”,還有成套的連續性的武功技術,如“起霸”“走邊”“趟馬”等,一般用來渲染戰鬥氣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麵貌。

唱念做打還具有難度很高的技術性,高水平的演員大多能運用嫻熟、精確的技巧為塑造人物服務,有些還屬於特技性質,如髯口功、翎子功等,常被用來表現人物內心的憤怒、惶恐或慌亂。水袖功、甩發功、髯口功等是一般演員都必須掌握的基本技巧。

京劇的角色都有哪些

京劇的角色行當比較完備,區分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現在主要分為生、旦、淨、醜四大類,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表演程式,來表現該行當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人物有忠奸、美醜、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行當所特有的表演程式是在長期舞台實踐和演員創造的基礎上,對舞台人物類型特點的概括。

生行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和娃娃生。老生又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等,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也有唱打兼有的武將,如花雲、嶽飛、黃忠等,則屬於“靠把老生”,亦歸老生行;而小生則分扇子生、窮生、雉尾生,主要扮演英武氣盛、風流倜儻的人物以及英俊的青少年,如周瑜、呂布等;武生分為長靠武生、短打武生,演勇猛的戰將或綠林英雄;娃娃生為劇中兒童一類的角色。

旦行分為青衣(或稱正旦)、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演劇中的各類女子。其中,青衣一般演出大戶人家的女子或已婚女子;花旦演活潑、熱情、性格鮮明的女子;武旦演巾幗女將,綠林俠女及神話中的妖女靈仙等;刀馬旦演女將之類的女子;老旦則演老年的婦女。

淨行(或稱花臉)分為銅錘、架子花、武二花、油花等,多演莊重、豪放的男子。

醜行(或稱小花臉、三花臉)又分為文醜、武醜。文醜又包括方巾醜、袍帶醜等。醜行專演詼諧或奸惡的人物,有著戲謔、調笑的特點。文醜演伶俐風趣或陰險狡黠一類的角色,武醜演精明幹練而風趣幽默的豪傑義士等。

“龍套”指的是什麼

龍套是傳統戲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性角色,由於演員服裝均是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

中國戲曲舞台上,經常以眾多的人物活動來表現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這時候就需要很多群眾性的演員也就是“龍套”出場。根據不同戲劇的需要,龍套有各種不同的排場以及隊形變化形式,通常以四人為一組,分為頭、二、三、四家(或頭、二、三、四旗),以頭家為帶頭人。他們在雙方交戰時,隻搖旗呐喊起烘托聲勢的作用。在舞台表演上,龍套經常跟著主帥跑上跑下,在台上有規則地做著各種的隊形、舞台部位的變換,甚至舞台氣氛、環境變化,都要靠龍套“跑”出來,故而也叫“跑龍套”。龍套的表演除了“跑”就是靜立了,著重走陣式、擺隊形或站門助威。

龍套在舊戲班裏不被人重視,但在舞台演出中卻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官吏升堂需要衙役、將帥出征需要兵士、寨主坐寨有嘍羅,這些衙役、兵士、嘍羅都是戲曲舞台上不可少的角色。扮演龍套能多方麵鍛煉演員的表演能力,所以在科班裏,學員入科後,啟蒙的舞台鍛煉,就是跑龍套。無論學什麼角色,必須經曆這個階段,慢慢地再演旗、鑼、傘、報,進一步再演配角、主角。

現在“龍套”這個詞也不僅僅指戲曲舞台演員了,人們根據龍套的最初的含義,將它用到各個行業以表示不被中用但又不可缺少的位置。

什麼是“水袖”

水袖是戲曲服裝中袖口所綴一尺左右的白綢,因為甩動時候形似水波紋,所以人們稱它為“水袖”。一般穿帶有水袖衣服的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所以用水袖動作有助於表現人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也可以加強舞蹈美,增加舞台表演效果。

水袖技巧的基本要領在於肩、臂、肘、腕、指等各個部位的協調配合,熟練掌握水袖的性能,運用時才能得心應手。有經驗的演員在水袖技巧上各有自己的創造,如程硯秋曾將水袖的技巧歸納為勾、挑、撐、衝、撥、揚、撣、甩、打、抖等10種,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結合,可以表現人物的多種情緒。有些地方劇種的水袖長約3尺,舞動起來更具特色。

“堂會”是指開會嗎

“堂會”不是指開會,堂會,也叫堂會戲,是從明末到1949年,在北京的一種重要演劇形式。凡是私人或臨時的團體,召喚或邀請戲班子(有的是請一個戲班子,有時約幾個班子的好角兒聯合演出)在商業劇場之外的地方包場唱戲(在本府,會館,飯中),就都叫“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