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戲劇曲藝,詩、樂、舞的綜合藝術(1)(2 / 3)

“唐代大曲”是一種酒嗎

大曲又稱塊曲或磚曲,以大麥、小麥、豌豆等為原料,經過粉碎,加水混捏,壓成曲醅,形似磚塊,大小不等,讓各種微生物在上麵生長而製成,統稱大曲。

但這裏講的“大曲”不是酒,是一種音樂。曲在中國曆史上存在於各種重要樂種中的大型樂曲。它們幾乎都兼有器樂演奏的大型歌舞曲。因此,通常所說的大曲亦即大型歌舞曲。

大曲是中國古代大型音樂舞套曲。漢魏已有相和大曲與清商大曲,直至隋唐,經過曆代的繼承與發展,大曲已達到成熟階段。

唐代大曲,簡稱“大曲”。它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礎上,繼承了漢魏以來清樂大曲的傳統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大型歌舞曲。唐代的歌舞大典是當時最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大曲的曲式,一般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組成。“散序”是一種散板的引子,以器樂演奏為主。

“歌”又稱“中序”,一般以抒情的慢板歌唱為主,並配有舞蹈。“破”以快速的舞曲為主,有時也配有歌唱。唐代的歌舞大曲種類之繁,數量之多,也堪稱一絕。中唐崔令欽著述的《教坊記》是唐代教坊活動的重要記錄,其中所記大曲有46個,一般的曲名有278個。大曲的盛行與唐代詩歌的盛行密切相關,大曲的歌詞往往截取詩歌的片段,如《伊州》詞取自王維的《渭城曲》。詩作中描寫大曲的也頗多。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曲》,王建《霓裳辭》都是描寫大曲《霓裳》的。

唐代大曲的藝術性,以清樂大曲為最高。唐大樂署規定,樂工學一曲清樂大曲要六十天,而學習張文收作的樂、或西涼、龜茲、疏勒、高昌與安國、天竺等大曲,隻要學三十天。大曲中的“法曲”,因為接近清樂的傳統,其藝術性也很高。

什麼是“雙簧戲”

“雙簧”有兩個解釋,一個是管樂器中有雙簧片的一種,常叫“雙簧管”;另一個是北京的一種曲藝名字,由前麵的一個演員表演動作,藏在後麵的一個人或說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麵的演員在自演自唱一樣。

“雙簧”作為一種節目,是由慈禧太後定名的。據說早年有位北京唱單弦的曲藝演員叫黃甫臣,他唱的單弦曲藝小段,不僅聲音洪亮,抑揚頓挫韻味十足,而且動作精湛得體,內容風趣幽默,很受西太後賞識,所以常被召進宮去為慈禧表演解悶。

一次慈禧太後又想聽黃甫臣的單弦演唱,於是傳下懿旨,召他進宮表演。但是,偏偏不巧,黃甫臣接了旨意要去表演之際,感冒咳嗽,噪音不僅沙啞難聽,而且幾乎發不出聲來。臨時打退堂鼓,怕太後怪罪;去唱吧,沒聲音,更要被責罰。黃甫臣的兒子是門裏出身,當然唱功也幾可亂真,他對父親說:“我藏在後麵唱,你在前麵做動作表演好了。”

二人隻好用此法應付。想不到演出十分成功,慈禧太後聽得十分開心。不過,演到最後,還是被發現了,父子倆跪地請罪,西太後卻因看得分外高興免了罪,賞賜了銀子說:“別看你們演的是雙簧,反而更精彩呢!”從此,“雙簧”形式的節目便流行開了。

戲曲演員為何又稱“梨園弟子”

人們習慣把戲班子、劇團稱為“梨園”,把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表演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把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就好像現在北京也有叫梨園的地方一樣。當時內廷裏有一所園子,因為裏麵種了很多梨樹,因而得名。

《新唐書·禮樂誌》上有這樣一段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藝,精通音律。他寵愛的楊玉環不僅貌美如花,而且能歌善舞。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及享樂的需要,唐玄宗選了數百名樂工和宮女聚於梨園教她們學習音樂歌舞。李隆基親自擔任指揮。誰要是彈錯或唱錯了,他馬上就會聽出並加以糾正。玄宗還善於打羯鼓,常常親自為樂隊擊鼓。一次梨園排戲,玄宗看得興起,也換戲衣,參加表演。在李隆基的參與下,歌舞戲劇排演得很成功。唐玄宗是個文藝全才,兼演員、作曲、指揮、導演於一身的人。

戲劇基本功是“唱念做打”嗎

戲劇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

(1)唱。京劇唱腔的抒情性較強,在戲劇衝突強烈、人物情緒激動時,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盡情發揮;此外在敘事、寫景、爭論、斥責等場合,借助唱功,也可增強藝術感染力。

(2)念。京劇的念白,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是加工形態的藝術語言,便於與唱相協調。

(3)做。做是舞蹈化的形體動作的泛稱,是加工形態的生活動作,通過手﹙手勢﹚、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靈活運用,使人物的形象、氣質更增光彩。在京劇裏,當戲劇衝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動時,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揮灑就更誇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