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戲劇曲藝,詩、樂、舞的綜合藝術(1)(1 / 3)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曆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麵。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中國劇種主要有哪些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方戲曲劇種共有360多種,有近千年的演劇曆史。其中在全國影響較大的劇種當數以下幾個:

京劇:是流行全國的大劇種,享譽最高,影響最大。

越劇: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約有五六十年曆史。

昆劇:最初流行於昆山一帶。表演上注重動作優美,舞蹈性強。

評劇:主要流行於北京、華北、東北。表演樸素自然,曲調活潑,北方特色濃厚。

川劇:主要流行於四川一帶。生活氣息濃,風趣幽默。

秦腔:流行於西北各省。音調激越高亢,長於表現悲壯激昂的情感。

豫劇:流行於河南。又稱河南梆子,節奏明快,音調高亢。

黃梅戲:原於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主要流行於安徽一帶。富有民歌味。

另外,還有江西贛劇,廣東粵劇,山西晉劇,江蘇錫劇、揚劇,上海滬劇,湖南花鼓戲等,都是很受歡迎也很有影響的劇種。

“五音”“六樂”各指什麼

五音又叫五聲,即宮、商、角、徵、羽,大致相當於簡譜的1、2、3、5、6,後來加上變宮、變征為七音:宮、商、角、變徵(4)、徵、羽、變宮(7)。

《晉書樂誌》中記載道:宮為君,宮之為言中也,中和之道,無往而不理焉。商為臣,商之為言強也,謂金性之堅強也。角為民,角之為言觸也,謂象諸陽氣觸物而生也。徵為事,徵之為言止也,言物盛則止也。羽為物,羽之為言舒也,言陽氣將複,萬物滋育而舒生也。

六樂,亦稱六代樂舞。即原始氏族社會傳為黃帝之樂的《雲門》、傳為帝堯的《鹹池》、傳為帝舜之樂的《韶》和奴隸社會禹的《夏》、商湯的《濩》、周武王的《武》。周代製定禮樂,六代樂舞用於郊廟祭祀。以《雲門》用於祭天、《大鹹》用於祭地、《大韶》用於祭四望、《大夏》用於祭山川、《大濩》用於享先妣、《大武》用於享先祖。

樂器的“八音”是指什麼

民族樂器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可分為八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八音”,它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

金類有鍾、鐃、鈸、鑼等;石類代表為磐、鳴球、編等;絲類包括琴、瑟、琵琶、二胡、古箏;竹類有管、簫、笛等;匏類以笙、竽等為代表;土類包括:缶、塤;革類有堂鼓、足鼓、單皮等;木類有木魚、梆子、板等。

今天所說“八音盒”是個形象的說法,意思是這個盒子裏包括了所有樂器的聲音、音樂的表現形式。

什麼叫“五音、四呼”

五音、四呼是戲曲的名詞,在中國漢字發音中,就有五音、四呼之說。

五音是指喉音、齒音、牙音、舌音、唇音。比如“宮”指的是喉音,“商”指的是齒音,“角”指的是牙音,“徵”指的是舌音,“羽”指的是唇音。

四呼是分成開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如果,念“真”就是開口呼;念“中”是齊齒呼,念“君”是合口呼,念“尊”是的撮口呼。

這五音、四呼是戲曲上的基本功,演員們隻有準確地掌握了五音的部位和四呼的規律,才能把握口形,發音吐字正確,並且能清晰地傳送給遠處的聽眾,使每一位觀眾聽清,演員在唱什麼,說什麼。在過去,人們把這種發音吐字準確的演員稱為“五音齊全”。

“楚聲”是種什麼音樂

楚聲,是指戰國時代,在楚國興起的用楚國民歌曲調填詞的專業創作並由屈原開始的騷體類作品的總稱,在音樂上稱“楚聲”,也叫“南音”。

記載中的楚歌作品有許多,其中著名的作品有《下裏》《巴人》《陽春》《白雪》《涉江》《采菱》《陽阿》《激楚》等。除此之外,存於文獻的楚聲歌詞有《接輿歌》《滄浪歌》《子文歌》《楚人歌》等。這些民歌在當時楚國宮廷中也是很流行的。

楚聲的極盛時代是戰國和兩漢,詩人屈原的《九歌》及其他楚辭作品,多依據楚國民間樂舞歌唱形式而作。《九歌》這部作品原是一套民間歌舞,傳說是夏王“啟”從“天帝”那取來的,這當然是神話,但也能說明它是一種古老的樂歌。這一古老的樂歌采用了載歌載舞的形式,可以說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九歌》是屈原在民間祭祀鬼神的樂歌基礎上,為宮廷舉行大規模的祀典而創作,並取古代樂歌為名。

總之,“楚聲”是一種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音樂,在後世還保存於琴曲中,六朝時丘明傳譜的《碣石調幽蘭》琴譜附錄中所列調名、曲名中有楚調,而其序中有:“丘公字明,會稽人也……妙絕楚調,於《幽蘭》一曲尤特精絕。”漢唐間西域音樂東漸,風靡一時,宮廷範圍中,傳統的楚調日趨罕見,唯琴曲中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