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戲劇曲藝,詩、樂、舞的綜合藝術(2)(2 / 3)

川劇變臉手法包括:抹臉、吹臉、扯臉、運氣變臉。抹臉: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時用手往臉上一抹,即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需變整張臉,就把油彩塗在額上或眉毛上,如果隻變下半部臉,則將油彩塗在臉上或鼻子上。《白蛇傳》中的許仙用的就是“抹臉”。

吹臉:用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銀粉、墨粉等,裝進特定的容器裏,表演時,演員隻需將臉貼近容器一吹,粉末就會撲在臉上,吹時必須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吹臉,化妝粉末是放在酒杯內的,更多的時候是在舞台的地麵上擺一個已經裝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員隻需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就可以趁機將臉貼近盒子。

扯臉: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剪好的綢子上,然後按順序貼在臉上,每張臉譜都係有一把絲線,絲線的另一端係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依據劇情的需要,在巧妙利落的舞蹈動作的掩護下,再一張一張地扯下來。《望娘灘》的聶龍、《白蛇傳》中的缽童都使用的是“扯臉”。

運氣變臉:傳說已故川劇演員彭泗洪曾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表現諸葛亮在得知司馬懿大軍退去後的心理變化。

“四大名旦”都是指誰

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四位傑出的旦角表演藝術家。他們是20世紀20年代起在京劇舞台上異軍突起的四位藝術明星,他們以各自的風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劇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變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統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戲的新局麵,創造了京劇舞台爭奇鬥豔、絢麗多姿的鼎盛年華。

“臥魚”是釣魚嗎

“臥魚”和釣魚無關,臥魚是京劇演員的一種基本功,也叫“臥雲”。

一般是女演員的表演身段。演員斜托掌式右別步站立,然後兩腿緩緩卷屈,下蹲,成盤臥姿勢。臀部著地,右腿貼於地麵,然後向右擰身,以右背部貼地。左手手背貼於左腰部位,右手則伸至後腦位置枕於腦後。在地麵做這個姿勢片刻,然後兩腳用力蹬地,站立起來,但是仍然要保持開始的姿勢——斜托掌右別步站立姿勢。臥魚分別有左右兩式,但是要領相同,隻是動作的姿勢是相反的。

京劇“三大件”包括什麼

京劇的樂隊分為文場三大件與武場三大件。又稱文三場,武三場,統稱六場,故而稱好的樂手為六場通透。

文場三大件:京胡、月琴、弦子。

武場三大件:單皮鼓、大鑼、小鑼。

舞台上的桌椅起什麼作用

戲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在演員沒有上場以前,桌椅隻是一種抽象的擺設。如演出皇帝視朝,這張桌子便成了視朝時所需的禦案;縣宮坐衙,這張桌子便成了坐衙時所需的公案;朋友宴會,便成了宴會時所需要的酒席。以上是實物實用,但戲曲舞台上的桌椅還可以做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這山很高,就用兩張桌子疊起來。要跳牆,就用桌子當牆;要睡覺,將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頭。

至於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舞台上表示從矮山爬到高山去,是從椅子再登到桌子上,椅子還可以代替窯門,代替牢門,等等。桌椅無論代表什麼,都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如戲曲中的布城雖然比較簡陋,但決不追求城的真實再現。布城可以根據城的需要自由調度。

戲劇“文場、武場”是指什麼

京劇伴奏中的管弦樂隊稱為文場。一般重唱工的文戲,以管弦樂伴奏為主(雖也少不了打擊樂),因此傳統習慣稱管弦樂為文場。文場包括的樂器,主要有:京胡(胡琴)、京二胡、月琴、弦子(小三弦)、笛、笙、嗩呐、海笛子(即小喇叭)及雲鑼等。

京劇伴奏中的打擊樂隊稱為武場。打擊樂器雖然隻能奏出一個有固定高低的音,但音響強烈,節奏感鮮明,一般重武打的武戲,以打擊樂伴奏為主,因此傳統習慣稱打擊樂為武場。武場的基本樂器包括:鼓板(鼓板實為檀板、單皮鼓兩件樂器,因由一人掌握,故合稱為鼓板)、大鑼、鐃鈸、小鑼四件樂器。

“起霸”具體是指什麼

起霸來源於明代劇作家沈彩所作的《千金記》,該劇以韓信為主線人物表現了楚漢戰爭的故事。起霸是其中的一出戲,表現的是氣吞山河、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出征垓下之前,整盔束甲,檢查自己上陣前的準備情況,試驗自己穿上鎧甲後的活動能力如何的生活場景。

起霸中具有表意成分的動作是“提甲”,在以鐵器為主要武器原料的時代,這種以鐵為主要原料的鎖甲是專用於騎馬打仗的,而起霸則是徒步行走,其重量可想而知,所以徒步行走必須提著甲。“抬腿”是檢查自己腳部的活動能力,“跨馬”則是演練上馬是否便當,“理袖”是對上肢甲葉的檢查,“整冠”“緊甲”則是較容易理解的生活動作。裝飾性的舞蹈動作有雲手、按掌、托掌、運靠、抖旗等,技巧性的動作有跨腿、踢腿、控腿、翻身、涮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