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戲劇曲藝,詩、樂、舞的綜合藝術(2)(3 / 3)

“壓軸戲”是最後一場嗎

人們常把文藝晚會的最後一個好節目或各項體育運動的決賽稱為“壓軸戲”,這實為一種誤解。

戲劇界稱最後一出戲曲為“大軸戲”,而緊挨大軸的戲才稱為“壓軸戲”,也叫“貼軸”“倒二”,是指倒數第二出戲,其名意為“緊挨大軸”。

在舊中國的戲劇社演出中,尤其是大軸戲中,往往是名家雲集,同台獻藝,多以折子戲組台演出。劇目少則五出戲,多則七出、九出、十一出戲不等。以七出戲為例,第一出戲叫“開場戲”,或稱“開鑼戲”。往下依次“第二”“第三”,第四出戲叫“中軸”,第五出戲叫“貼軸”,第六出戲為“壓軸”或稱“倒二”,最後一出戲叫“大軸戲”,或叫“軸子戲”“壓台戲”。“軸”字的讀音戲劇界統讀去聲(四聲),不讀陽平(二聲)。“壓軸戲”多為戲班頭牌演員或名角演出唱做兼重的文戲。有人認為“壓軸戲”是“壓台戲”和“大軸戲”的同義語,這是理解上的錯誤。

“木偶戲”是怎麼來的

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曆史悠久、品種繁多、技藝精湛。木偶藝術是借助木偶為表演媒介的。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春秋、戰國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曆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變成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

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征棗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國木偶戲成於何時?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木偶人已能表演各種雜技動作。當時的機械製造家馬鈞曾製造“水轉百戲”,由水力發動木偶,據說能擊鼓、吹簫、跳丸、擲劍等。到了隋煬帝時,已經出現高二尺左右、能機巧運動的木偶,演出《劉備乘馬過檀溪》《巨靈開山》《秋胡妻赴雜記》等,此時的木偶藝術已具雛形。

到了唐宋時期,木偶的製作更加完美。

新中國成立後的木偶戲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自20世紀50年代起,全國各地相繼建立起了一批木偶戲劇團,並多次舉行會演。現在,我國流行的木偶有三種——“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和“布袋木偶”。

“皮影戲”都有哪些稱呼

皮影戲又稱“影戲”“燈影戲”“土影戲”,是一種民間傳統小戲。皮影戲在我國許多地區都有流行,在13世紀初,中國的皮影戲流傳到了東南亞各國及土耳其、波斯,18世紀中葉又傳到歐洲各國,影響麵極大。

皮影戲的種類繁多,在不同的流行地區,有著不同的稱謂:北京稱“皮影戲”,河北稱“灤州影”,浙江稱“皮囝囝”,福建稱“皮猴戲”,廣東稱“紙影戲”,東北地區稱“邊外影”“照條兒”,湖南、陝西、甘肅等地稱“影子戲”,青海稱“燈影戲”,山東稱“驢皮影”,山西稱“紙窗戲”“紗窗戲”,湖北稱“皮影子戲”等。

皮影戲曆史悠久,距今約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在民間流傳甚廣,是廣大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形式之一。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於中國陝西,極盛於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

“獨角戲”是種什麼戲

獨角戲又稱“滑稽”,發祥於上海,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一帶,以方言演出。獨角戲興起於1920年前後,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藝術上受到江、浙、滬一帶流行的“小熱昏”“唱新聞”“隔壁戲”等說唱形式的影響。

獨角戲創始時期的藝人王無能,曾演過文明戲的醜角,江笑笑、劉春山也各有專擅,當時稱為“滑稽三大家”。他們的表演也吸收了文明戲和相聲的一些表現手法,形成“說唱”與“滑稽”的拚檔演出,在劇場、遊樂場和廣播電台表演、播音,迅速受到群眾的歡迎,遂使獨角戲形成獨立的曲種。

評書起源於何時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曆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遊說諸侯,經常旁征博引,用故事作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如:“怒發衝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