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是一項老百姓的日常活動,能夠促成人們的身心健康、增添智慧,培養互助親善的精神。從古到今,中國人民的遊戲娛樂活動種類繁多。古代中國人的休閑生活和文化娛樂活動,對當代中國人都有著巨大影響。這既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民族遊藝娛樂習俗具有驚人的傳承性和穩定性,又展示了變化性與發展性。
“踏青”風俗古已有之嗎
踏青,現代稱“春遊”,此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據史料《晉書》一書中記載,自魏晉以後,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們出外踏青,頗為盛行。宋代詩人張光在《玉樓春》中,這樣寫道:“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吳惟信有“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之句,這些都是文人墨客在春遊踏青時留下的名詩麗章。
我國土地遼闊,由於受氣候的影響,各地踏青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最早踏青的時間根據馮應京的《月令廣義》中記載:“蜀俗於正月初三日,踏青遊春日。”在嶺南廣東、福建一帶,人們把農曆二月初二定為“踏青節”,長江中下遊地區把清明作為踏青掃墓之日,在北方遼東要到五月初才到野郊去踏青。
風箏是由何人發明的
風箏起源於何時?是誰發明的?一直有許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認為:風箏問世,早於造紙術的發明。那時的風箏是用竹子或薄木板製作成的,其形狀多為鳥形,雙翼不動,很像盤旋的鷂鷹,因此風箏最早叫木鷂。直到漢代,有了紙才開始了紙糊風箏的曆史,有了“紙鳶”的叫法。
根據史料,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魯國的公輸般(魯班)曾製成木鷂,飛往宋城上空,去偵察敵情。《墨子·魯問篇》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但又有墨子用三天時間造成木鷂起飛的傳說,《韓非子·外儲說》載:“墨子為木鷂,三日而成,飛一日而敗。”以上為風箏起源春秋說。
另有首創於漢代韓信說,傳說楚漢相爭時,項羽的楚軍被困垓下,韓信為了瓦解楚軍,趕製了一隻大木鳶,派樂師飛到楚營,高唱楚歌,使江東八千子弟,軍心渙散。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中寫道:“俗謂之風箏,古今相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征陳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俗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此說依據傳說而得結論難免有些說服力不強。
曆史上最早記載製作紙鳶的見於《資治通鑒》和《南史·侯景傳》,說南朝梁文帝三年(549年)時,侯景叛亂,包圍了京都南京,皇帝被困在台城內,與援軍無法聯絡,形勢危急。這時有個叫羊車兒的獻計,“作紙鳶,係以長繩,藏敕(帝王的詔書)於中。簡文出太極殿前,因西北風而放,冀得書達”。這位曆史記載最早的放紙鳶者——簡文,就是後來稱帝的梁簡文帝蕭綱。據此,有人認為風箏起源於南北朝,被認為是目前關於風箏起源論述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觀點。
為什麼節日要舞獅子呢
舞獅是我國民間喜慶節日的傳統習俗,在海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威武、雄壯的獅子被人們視為吉祥、勇敢的象征,節日舞獅既可以增添歡樂氣氛,又可以驅魔避邪。
相傳,南北朝時,元嘉二十三年(446年)五月,宋文帝劉義隆派軍隊討伐林邑王範陽。範陽驅使經過訓練的軍士騎在象背上,手持長兵器,打得宋軍大敗。宋軍先鋒官宗愨想:獅子號稱“百獸之王”,能“懾使群獸”,也許可以嚇退大象。於是他命令部下連夜用布、麻等物,趕製了許多假獅子麵具,塗上顏色;每頭獅子再由兩個武藝高強的軍士披著,事先埋伏起來。並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許多又深又大的陷阱。第二天,範陽又驅使象群來攻,這時宋軍的假獅子突然一躍而出,張牙舞爪直奔對方,嚇得象群到處亂竄。宗愨又乘勢指揮士兵萬弩齊發,擊鼓呐喊,使敵方頓時大亂,有不少人還跌進了陷阱,被宋軍活捉。從此,舞獅子在軍隊和民間更為流行。
何為“樗蒲”,何為“雙陸”
樗蒲是古代一種博戲。博戲中用於擲彩的骰子最初是用樗木製成,故稱樗蒲。又由於這種木製擲具係五枚一組,所以又叫五木之戲,或簡稱五木。但是也有人根據宋鄭樵《通誌·草木略》“樗似椿,葉脫處有痕,為樗蒲子”的記載,認為樗蒲之得名,係由樗葉脫處所留痕跡而來,所以五木骰子又被簡稱為“齒”,擲得彩名稱為“齒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