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形式簡單,隻有黑白兩種棋子,規則也很簡單,但是它的玄妙卻是任何其他任何棋類所不能比超的。圍棋隻有三百六十一個棋點,但卻變幻無窮,若以一秒鍾數過一種棋形變幻,要把全部的棋形數完,大約要數億年的時間。
“麻將”起源何時
麻將始於清代,是從“馬吊牌”演變而來。“馬吊牌”亦稱“葉子戲”,由四十張紙牌組合而成,牌分十字、萬字、索字、文錢四門,十字、萬字兩門的紙牌上畫的是《水滸》梁山群雄的肖像,索字、文錢兩門則畫錢索圖形。
玩時需四人,每人八張紙牌。剩餘的牌放置中間,出牌時以大打小。
通常認為“馬吊牌”產生於明代中葉,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吳梅村《綏寇紀略》雲:“萬曆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趙宋時山東群盜姓名於牌而鬥之,至崇禎時大盛。”明代的文人不但熱衷此道,許多人還著述加以研究。事實上,“葉子戲”在唐代的博戲場所已然盛行,至於北宋出現的宣和牌、碰和牌則隱約顯出麻將的雛形。杜亞泉《博史》雲:“天啟馬吊牌,雖在清乾隆時尚行,但在明末已受宣和牌及碰和牌之影響,加之東南西北四將,即成為麻將牌。”至於“馬吊牌”之名,潘之恒謂之“馬掉”,“謂馬四足失一,則不可行”。因為“馬吊牌”也是四人同玩,三缺一即無法進行,故名。
雜技藝術是何時形成的
雜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人們在勞動生活與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表演藝術。
雜技最初源於原始人的狩獵活動,為了對付猛獸,他們學會各種自衛攻防術,練就了超常體能,狩獵時就集體圍攻猛獸;為了表現勝利的歡快,他們在休息和娛樂時,又將這些技藝當作一種自娛自樂的遊戲表演,這就是最初的雜技雛形。
據記載,雜技在漢代正式形成,不僅具備了後世雜技體係的主要內容,而且各個雜技都有了固定的節目名稱。唐代時,雜技藝術表演不論在宮廷還是在民間都相當發達。宋代以後,雜技在民間空間繁榮,雜技表演逐漸得到了發展和完善。
雜技表演包括很多技藝,有蹬技、踩技、口技、車技、爬竿等,走鋼絲、空中飛人,頂碗等是雜技經典的技藝表演。雜技通過健美的形體動作,靈巧的身手,獨特的魅力,吸引眾多的觀眾前來觀賞。
明清“擰酒令兒”是怎麼回事
明清兩朝流行的酒令當推“擰酒令兒”,即不倒翁。先擰著它旋轉,一待停下後,不倒翁的臉朝著誰就罰誰飲酒,粵人稱“酒令公仔”。酒令演變到清代,其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或投壺猜枚,或聯詩對句,或拆字測簽,或猜拳行令,經過一番“遊戲”,最後由令官仲裁,輸者或違令者必須“飲滿一大杯”。
酒令,按形式可分為雅令、通令和籌令。雅令,是指文人的酒令,這類酒令按內容可分為字令、詩令、詞令和花鳥蟲令。前者要求象形、會意兼有。後者又要敏捷與智慧,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以詩人的“智力競賽”為內容的雅令,雖然情趣古雅,然而一般人做不來,所以又有一類酒令應運而生,幾乎人人皆可為之,這種大眾化的酒令被稱作“通令”。憑投骰子,劃酒拳的運氣,當然不必動腦筋。隻是此類兩軍對壘,“火藥味”似乎太濃了點。擊鼓傳花,則是通令中較為雅致的形式了。雅令、通令和籌令,可以分別進行,也可以結合在一起進行。考之曆史,酒令實無定製,當筵者可以依據座中情況加以發揮。酒令若是製得巧,自然是宴樂無窮。
“上刀梯”是哪個民族的活動
上刀梯是湘西苗族的傳統活動。相傳很久以前,苗嶺出現了一個妖怪,到處害人。一位叫石巴貴的青年,自告奮勇帶著36把鋼刀來到一座高山上,將刀一把一把地由下而上插在一株大樹上,插一把上升一步。插到最後一把,登上樹梢後,舞動手中降妖鞭,吹響牛角,高呼要與妖怪決一死戰,跟隨他上山的百姓則在樹下點燃鞭炮和鐵銃,敲起鑼鼓。妖怪見此情景隻好逃之夭夭。為紀念石巴貴為民除害的勇敢精神,上刀梯便形成一項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流傳至今。
每當趕年場或重大節日,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表演上刀梯時,需先立一根高10米以上的木杆,杆上鑿眼安插鋼刀。鋼刀長45厘米,刀背厚0.5至1厘米,刀刃鋒利朝上,安裝鋼刀時加閂固緊,以防搖動,一尺一梯,共36梯,分左右安插。木杆四周拉線固定,即可攀登,攀登者身著民族服裝,赤腳並露出小腿,高挽衣袖,雙手抓住刀刃,雙腳踩著刀刃一梯一梯往上爬。爬上第36梯時,吹響牛角,再一梯一梯地下來,情景相當驚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