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行為的種子,你會收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你會收獲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會收獲一生的命運!

專注重時之道

世間萬物,都離不開時間,所有的事情,都要在一定的時間內才能完成。高效人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善於把握時間。他們在機遇麵前,能夠迅速反應,當機立斷。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不會管理時間的人隻會哀怨時間流逝太快,而高效的成功人士卻永遠不會說太遲。一個明智的人總是能夠當機立斷地抓住機遇,把它變成美好的未來。

美國有一本暢銷雜誌做過一個時間運用調查,這項調查訪問了14家公司的18名主管,結果發現,這些主管平均一天要花5個半小時在談話上。結論是,主管們其實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他們的任務或達成目標,隻是他們不善於用它罷了。

愛迪生在結婚那天,剛舉行完結婚典禮,他突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是一個解決當時還沒試驗成功的一個問題症結的點子,便悄聲對新娘瑪麗說:“親愛的,我有點要緊的事到試驗室去一趟,待會兒準時回來陪你吃飯。”新娘一聽,心裏不太樂意,可又無可奈何地把頭點了點。他這一去,到晚上也不見影兒。直到半夜時分,有人去找,見試驗室點著燈,隱隱約約有人影晃動,進去一看,

愛迪生在那兒聚精會神地幹活兒。找他的人不禁脫口喊出來,“哎呀,新郎先生,原來你躲在這兒,你讓我們找得好苦啊!”愛迪生這才如夢初醒,忙問:“什麼時候了?”“都到12點啦!”愛迪生大吃一驚,急忙往樓下奔去。愛迪生連自己結婚這一天也不肯放過。愛迪生活了85歲,僅在美國國家專利局登記過的就有1328項科學發明,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發明。

有人問愛迪生,是否同意“為科學休假10年。”他回答說:“科學是永無一日休息的,在已過的億萬多年間,它每分鍾都工作,並且還要如此繼續工作下去。”如果在金錢上計較一分一厘的得失,那麼在時間上更應計較一分一秒的得失。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學家,大都惜時如金,當天的事當天就做。

《孫子兵法-虛實篇》指出: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以眾敵寡,則吾之所為戰者約矣。

很多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等偉人,他們都有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做事習慣。牛頓做實驗時,把手表當雞蛋煮;居裏夫人課間演算習題時,身旁被惡作劇的同學堆滿了凳子,卻沒有絲毫察覺;愛因斯坦在思考問題時,忘記了和他一起乘車的小女孩;王羲之寫字入了迷,竟把墨汁當蒜泥,用饅頭蘸著吃……他們就是這樣專注在自己的事業中,常常忘記了時間、環境和空間,甚至忘記了自己身邊最熟悉的人和事。

我們要有所作為,僅靠踏踏實實的奮鬥還是不夠的,成功還需要機遇。機遇麵前人人平等,沒有一個人從來沒有過機遇。但是,機遇也不是固定地分配給每個人,機遇是變動的,它隻青睞於敢於當機立斷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抓住機遇,摘取成功的桂冠;而有的人卻與機遇擦肩而過,為錯過機遇而抱憾終生。

很多人不是缺乏機遇,而是在機遇來臨之際無動於衷。與一般人不同的是,高效的成功人士能夠接受每一次機遇的挑戰,他們不僅擁有堅實的功底和知識貯備,更有在看到機遇的時候當機立斷的勇氣。

有一年,但維爾地方經濟蕭條,很多工廠和商店紛紛倒閉,減價拋售自己堆積如山的存貨,價錢低到1美元可以買到100雙襪子。

當時,約翰-甘布士隻是一個織製廠的小技師。他馬上把自己積蓄的錢用來收購低價貨物,人們見到他這股傻勁,都嘲笑他是個蠢材!

約翰-甘布士對別人的嘲笑置之不理,依舊收購各工廠和商店拋售的貨物,並租了很大的貨倉來貯貨。他妻子勸說他,不要把這些廉價的東西購入,因為他們的積蓄並不多,而且是準備用做子女教養費的。如果此舉血本無歸,那麼後果便不堪設想。甘布士卻安慰妻子道:“3個月以後,我們就可以靠這些廉價貨物發大財。”

甘布士的話似乎很難實現。過了10多天後,那些工廠賤價拋售也找不到買主了,便把所有的存貨運走燒掉,以此穩定市場上的物價。太太看到別人在焚燒貨物,不由得焦急萬分,抱怨甘布士,對於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發。

終於,美國政府采取了緊急行動,穩定了但維爾地方的物價,大力支持廠商複業。這時,但維爾地區因焚燒的貨物過多,存貨欠缺,物價一天天飛漲。約翰-甘布士馬上把自己庫存的大量貨物拋售出去,結果賺了一大筆。

後來,甘布士用這筆賺來的錢,開設了5家百貨商店,業務十分發達。隨著事業的發展,後來甘布士成為了全美舉足輕重的商業巨子。

對於一個成功者,人們總願意探聽他們的成功秘訣。其實所謂的秘訣很簡單:機遇麵前,當機立斷,就是成功的秘訣。成就總是屬於決策果斷、雷厲風行的人,機遇不等人,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人隻能錯失良機。

彼得-德魯克說:“不要把明天的機遇屠殺在昨天的祭壇上,隻有把握今天的時間,實現商效執行,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人生中有三個階段:一個叫昨天,一個叫今天,一個叫明天。昨天發生的事情我們已不能改變,因為昨天發生的一切已經過去,我們也不能改變明天,因為明天的瓜熟今天不能蒂落。所以我們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今天,就是你現在所擁有的正在享受的時間,這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

生命隻有一次,而人生也不過是時間的累積。若讓今天的時光溜走,就等於毀掉人生的一頁,因此,我們應珍惜今天的一分一秒,不讓時光白白流逝。我們可能不會像愛迪生那樣把自己整個的時間都放在工作上,但我們至少應該樹立起“今天”的觀念,充分重視一天的價值。

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英雄人物,每個人一天隻有24小時。有很多人不重視一天的價值,認為一天的時間做不了什麼大的事情,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了工作上的拖延,使自己無法如約完成任務。而高效能人士卻有把握今天的時間觀念。他們有自己每日的工作時間進度表,每天都有目標,也都有結果。因為他們完成了每天的事,所以他們完成了所有重要的事,他們抓住了每個今天,也就等於抓住了一生。

“高空表演王子”阿迪力在杭州桐廬山水旅遊節上,曾遇到過很大的驚險。

那天是在富春江江麵上表演,鋼絲繩橫貫在1000多米的江麵上,當時風很大,鋼絲繩一直在搖晃。但阿迪力還是起步走上了鋼絲繩。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一隻遊艇突然撞了一根固定鋼絲繩的拉線,鋼絲繩強烈地擺動起來,數萬名觀眾都屏住了呼吸,阿迪力也停止了動作,他精神集中,沒有慌張,隻是站在鋼絲上絲毫不動。三四分鍾後,鋼絲繩減緩了晃動。他又起步了,觀眾爆發出陣陣掌聲。

表演結束後,阿迪力對媒體說,如果把這樣高驚險的技藝濃縮為一句就是:“看目標,別看腳下。”

人生不也如此嗎?隻有將注意力鎖定在目標上,才會抵擋住生活中的各種幹擾和風險,才可以創造出偉大的事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被一些本沒計劃消耗精力的事情所幹擾。各種紛繁的信息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頭腦中,分散注意力。我們的心思可能會被這些事情拉走,以至於忘記了眼前的職責和工作。為了工作而集中精力抵擋這些幹擾是非常必要的。

在這個世界上,成功者與失敗者,強者與弱者,大人物與小人物之間的唯一區別,就是看誰具有鋼鐵般的意誌,看誰具有集中精力、做事專注的能力。在現代商戰中,中小企業作為實力弱小的一方,集中優勢兵力攻克目標是取勝的捷徑。

人要精力集中,泰山才會為之讓路;隻要精力集中,險峰也會為之臣服;隻要精力集中,人生的坎坷就會被踏平。

╬ 大誌小事之道

史蒂芬-柯維博說:“在努力與收獲、原因和結果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關係。小的努力。可以獲得大的成績;關鍵的少數,往往是決定整個事情的效率和成敗的主要因素。”

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就會發現一個事實:總是那些20%的客戶帶來80%的業績,世界上80%的財富被20%的人掌握,世界上80%的人隻分享了20%的財富。做事也是一樣,我們每天處理的事情當中,隻有20%的事情才是重點問題,這20%的事情決定了80%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帕累托法則”,也叫“二八法則”。

做事高效的人懂得,他們必須要完成許多工作,但並不是每件工作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因此,他們會集中一切資源以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堅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麵去做。

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總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率專家艾維-利請教“如何更好地執行計劃”的方法。

艾維-利聲稱可以在1O分鍾內給舒瓦普一個建議,這建議能把他公司的業績提高50%。艾維-利遞給舒瓦普一張空白紙,說:“請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

舒瓦普用了5分鍾就寫完了6件最重要的事。

艾維-利接著說:“現在用數字標明每件事情對於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  舒瓦普又花了5分鍾標明了6件事的順序。

艾維-利說:“好了,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天早上你第一件事就是把紙條拿出來,做第一項最重要的事情。不要看其他的,隻是第一項。著手辦第一件事,直到完成為止。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第二項、第三項……直到你下班為止。如果隻做完第一件事,那也不要緊,你總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維-利最後說:“每天都是這樣做一一您剛才看見了,隻用10分鍾時間——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後,叫你公司的人也這樣幹。這個試驗你想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後給我寄張支票來,你認為值多少就給我多少。”

一個月之後,舒瓦普給艾維-利寄去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還有一封信。信上說,那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課。

5年之後,這個當年不為人知的小鋼鐵廠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廠。人們認為,艾維-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沒。

舒瓦普也常對朋友說:“艾維-利教會了我和整個團隊堅持揀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認為這是我的公司多年來最有價值的一筆投資!”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很多人因為在有限的時間裏做了太多不重要的事,以至於擠走了做重要事情的時間。查理斯-舒瓦普的成功在於他能按事情重要程度的次序來做事。能夠先解決重要的事情;也就解決了事情的關鍵:

一天,一位年近花甲的哲學教授在上他的最後一節課。在課程將要結束時,他拿出了一個大空玻璃瓶,又先後拿出四個容器,這四個容器裏分別裝滿了石塊、碎石、細沙和水。然後他對同學們說:“我今天給你們做一個實驗,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把這四個容器裏的東西裝入這個大空玻璃瓶。我還是在年輕時看到過這個實驗的。實驗的結果我至今仍然常常想起,並常用這個結果激勵自己,我希望你們每個人也能像我一樣記住這個實驗,記住這一實驗結果。”說著,老教授把石塊放進大玻璃瓶裏,直到一個也塞不進去為止。這時候他問:“現在瓶子裝滿了嗎?”學過哲學的同學已經有了幾分辯證的思維,有同學說:“如果說裝石塊的話,它已經裝滿了。”教授又拿出碎石,用碎石填充石塊留下的空間。隨後他又把細沙裝進了大玻璃瓶,填補了碎石間的空間。最後,他把水加入了大玻璃瓶。同學們都驚詫不已。老教授笑問道:“你們能從這個實驗裏概括出什麼哲理嗎?”同學們開始踴躍發言,並展開爭論。有人說這說明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滿。有人說這說明了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想擠,總可以擠出來的。還有人說這說明了空間可以無限細分。

最後,老教授評論說:“你們說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還沒有說出我想讓你們領會的道理來。你們是否反過來或逆向思考一下呢?如果我先裝的是水而不是石塊,那麼水裝滿了後還能再裝下石塊、碎石和細沙嗎?你們想想看,人生有時候是否也是如此呢?我隻是想告訴你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中,你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問題,而你們要想高效地處理這些問題,就要先分清每件事的重要程度。”

不難看出,這個老教授是通過一個簡單的試驗,為學生指明了如何才能高效處理問題擁成功人生的方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被許多無謂的小事所困擾,看著人生沉埋於這些瑣碎的事情之中,到頭來,卻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