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對不熟悉的人要留下七分話不能對人說出。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呢!然而老於事故的人,的確隻說三分。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暢所欲言,痛快一時,對方的反應會是如何呢?他願意聽嗎?或者會有好效果嗎?
某鄉間有一名德高望重的員外,好不容易生了一個兒子,誌得意滿決定在兒子滿月時邀請全村的人喝滿月酒。村中有一名讀書人,學問不錯,但常在公開場合說出一些不得當的話,引起別人的不滿,因此員外決定不請他參加宴會,避免破壞歡樂的氣氛。
書生沒有收到員外的邀請函,就跑去向員外表示,全村的人都得以參加宴會,獨有他無法參加,麵子掛不住。員外最後接受他的請求,同意他參加,但有附帶條件,要求他在喜宴中,一句話都不能說。書生同意了,果然在宴會中三緘其口而賓主盡歡。但在散場送客時,書生嘴又癢了,脫口表示:“員外!員外!我今天可是遵守你的規定,一句話都沒有說,將來你兒子有個什麼三長兩短,你可不能怪我。”員外聽了書生的話氣得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在不恰當的場所,說不恰當的話,會讓人難過、心煩,所謂言多必失,很多時候,沉默比說話是更好的選擇。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沉默在談話中的作用就相當於零在數學中的作用。盡管是“零”卻很關鍵。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
12.低調做人,藏起鋒芒
古史鑒今,鋒芒畢露,結局悲慘。楊修之死,既因曹公狹隘,更是修之狂妄。
鋒芒,刀劍等器的刀口和塵端,引申為人的才幹顯露在外表。一個人的才智過高,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也會使人產生逼人的感覺,如刀如鋒,會使人油然生出一種距離感,或產生回避、逃遁的心理意識,甚至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因為人從根本上講是趨弱去強的,所以當人處在少壯年輕的時候如鋒芒太露,就會喪失掉一些機會和朋友,就會延長成功的距離。等到你明白這種道理時,已經時過境遷,悔之晚矣。正應了“萬事古難全”、“盈則損、直則折”這些話,弱者有弱者的不幸,強者有強者的不幸,而人生就在這幸與不幸之間。
漢代賈誼,是名篇《過秦論》的作者。因才華橫溢被河南太守吳廷尉召至門下,很是喜歡他。後來孝文帝繼位,聞河南太守政績顯赫,而且此人曾經和李斯是同邑,並且師從李斯,於是征召他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之為博士。”
賈誼此時才年及弱冠,雄姿英發。每次朝政大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誼盡為之應對。諸生於是乃以為能力不及賈誼,紛紛不敢插話。孝文帝悅之,便越級提拔他,一年之內就官至太中大夫。
賈誼以為此時天下太平,漢朝江山穩固了,因而當改正朔,易服色,法製度,定官名,興禮樂。他草撰了新的儀規法禮,自以為是的認為漢代的顏色以黃為上,黃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數應用五。還自行設定官名。此舉惹得朝廷上下,一片嘩然。雖然孝文帝剛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賈誼的意見去辦,但卻以為賈誼可以擔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禦史大夫馮敬時等貴族都因此而嫉恨賈誼,認為賈誼的存在給了他們很大的威脅,於是常常在文帝麵前說賈誼的壞話:“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文帝為了平眾憤,不再采納他的建議,便讓賈誼當長沙王的陪讀太傅。後來,文帝召見賈誼,但是“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不能自陳政見。後又以賈誼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文帝又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誼數上疏諫,以為禍患從此起矣。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製,可稍削之。文帝不聽。過了幾年,梁懷王學騎,墜馬而死。賈誼悔恨自己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哭泣而死,年僅33歲。
賈誼本來才高八鬥,銳智英煌,前途無量,得到皇帝的重用也理所當然。但是,賈誼畢竟太年輕,不知道什麼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成功之時看不到周邊的巨大威脅,也不知道少而舉高,已成眾矢之的,不僅不預設保護,反更強求,致使自己力盡而寡助,落的少年悲哀。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雖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這種人卻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處世不留餘地,待人咄咄逼人。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過於天真,沒有把握好露與不露的關係。
13.勢弱先忍,謙遜為上
不管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要想獲得成功,謙虛都是你必不可少的條件。不爭鋒芒,勢弱先忍,勢強當起,不失為做大事之人的本色。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成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裝模作樣、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一種智慧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使詐”。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於“現在沒有使詐”被指責者及旁觀者都認可了,也就減輕了罪名的份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一種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是不是沽名釣譽了,因為自己的行為不是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隻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
謙遜讓人,也是一種人情積蓄。人海茫茫,卻常常“後會有期”。你今天謙遜讓人,誰知他日你們二人會不會再相逢?如果到時候對方勢旺你勢弱,你就可能吃大虧了!“謙遜讓人”,這也是為自己以後做人留條後路。
不爭鋒芒,隻是一個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無進取之人的態度;偏安一隅,隻是蓄勢待發的準備過程,而不是苟且偷生地活著。劉邦做到了,他成功了,這也實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那就是:暫且忍耐一時,自然會風光一世。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隻有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時刻學習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反之,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的人,別人便會敬而遠之。
14.貴而不顯,顯而不露
西奧多-羅斯福是深受美國人民愛戴的總統。他之所以獲得了這樣的聲譽,是因為他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無論他是一名議員還是一名仆人。可以發現,愈是身份尊貴的人,言談愈是不顯山露水,卻又在謙遜、平和之中流露出智慧。
羅斯福的貼身男仆安德烈向人們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安德烈的妻子問羅斯福總統野鴨是什麼樣子,因為她沒離開過華盛頓,她沒機會到野外去看野禽。羅斯福總統耐心地向她描述野鴨的模樣和習性。
第二天,安德烈房裏的電話響了,電話那頭傳來了羅斯福總統的聲音,羅斯福總統是為了告訴安德烈的妻子,他們房子外麵的大片草地上就有一隻野鴨。
安德烈的妻子推開窗戶,看見了對麵房屋窗戶裏羅斯福微笑的麵龐。
還有一次,羅斯福拜訪白宮的時候,他沒有去客廳,也沒有去接待室外,而是去了廚房。他友好地向每個人打招呼:“嗨,桃瑞斯,最近很忙是嗎?”“傑克,胃口還好嗎?我想你是離不開酒瓶,什麼時候我們喝一杯?”
就這樣,他跟每個人都打了招呼,就像大家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後來,在白宮服務了30年的廚師史密斯含著熱淚說:“羅斯福總統是那樣地熱情,那樣地關心人,這怎能不讓人感動呢?”
像這樣的人,誰會不熱愛他呢?即使他不是總統。
有很多人會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一定的地位,但卻很少有人在擁有一定的地位之後,還能平易近人。偉人表現其偉大的方式,不是處處顯示自己的地位,而是在於他們的樸實與寬容。
沙皇亞曆山大常常到俄國四處巡訪。一天,他來到一家鄉鎮小客棧,為進一步了解民情,他決定徒步旅行。當他穿著沒有任何軍銜標誌的平紋布衣走到了一個三岔路口時,記不清哪條是回客棧的路了。
這時,亞曆山大看見有個軍人站在一家旅館門口,於是他走上去問道:“朋友,你能告訴我去客棧的路嗎?”
那軍人叼著一支大煙鬥,高傲地把這身著平紋布衣的旅行者上下打量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謝謝!”亞曆山大又問道,“請問離客棧還有多遠!”
“一英裏。”那軍人傲慢地說,並瞥了陌生人一眼。
亞曆山大道別走出幾步又停住了,回來微笑著說:“請原諒,我可以再問你一個問題嗎?如果你允許我問的話,請問你的軍銜是什麼?”
軍人猛吸了一口煙說:“猜嘛。”
亞曆山大風趣地說:“中尉?”
那煙鬼輕蔑地瞥了亞曆山大一眼,意思是說不止中尉。
“上尉?”
煙鬼擺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說:“還要高些。”
“那麼,你是少校?”
“是的!”他高傲地回答。於是,亞曆山大敬佩地向他敬了禮。
少校擺出對下級說話的高貴神氣,問道:“假如你不介意,請問你是什麼軍銜?”
亞曆山大樂嗬嗬地回答:“你猜!”
“中尉!”
亞曆山大搖頭說:“不是。”
“上尉!”
“也不是!”
少校走近仔細看了看說:“沒想到你也是少校!”
亞曆山大鎮靜地說:“繼續猜!”
少校取下煙鬥,那副高貴的神氣一下子消失了。他用十分尊敬的語氣低聲說:“那麼,你是部長或將軍!”
“快猜著了。”亞曆山大說。
“殿……殿下是陸軍元帥嗎!”少校結結巴巴地說。
亞曆山大說:“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少校猛地跪在大帝麵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饒恕我!陛下,饒恕我!”
“饒恕你什麼?朋友。”亞曆山大笑著說,“你沒傷害我,我向你問路,你告訴了我,我還應該感謝你呢!”
低調的人即使身份顯赫也能把下級當做朋友,他們平易近人,把自己融入到民眾當中,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發自內心的尊重。亞曆三大和下級開玩笑,卻贏得了下級更深的敬佩。
15.察顏觀色,隱忍做人
古人以為做一個真正明智的人,察有“好察之明”,又有“能察能不察之明”。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薄,楊修極有才華,往往可以看出常人不能看出來的東西。但他卻因為犯了愛炫耀自己這一做人大忌,從而招來了曹操的嫉恨,也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一次曹操命人給他的幕僚們送來一件禮物,上麵寫著“一合酥”。眾人看了,均不解其意。也有一些善於處世之人雖然知道,卻說不知道。楊修卻恃才放曠,當著大夥說:“丞相讓我們一人吃一口。”說罷,便打開盒子吃了一塊,人連忙向楊修請教,楊修說:“這上麵不是明明白白地寫著‘一人一口酥’嗎?”眾人恍然大悟,均誇楊修才智過人。可是,曹操本想玩一把深沉,卻被楊修那麼快就說破了,心中很是不悅。
還有一次,曹操命人給自己的花園修了一道門,修好以後,曹操領眾人去看,一時之間大夥議論紛紛,唯有曹操不言不語,他取過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離開了。
眾人一時摸不著頭腦,楊修又說:“這還不明白,門中加活不說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這個門修得太闊了,還不快把它改小一點。”後來,曹操聽說門衛改建了,一見正和自己的心意,十分高興。可聽說這是楊修的主意,曹操便沒有說什麼。
楊修的最後一次自我炫耀,是在曹操領兵與諸葛亮對陣之時,曹軍急攻不下,且糧草又快用光。更糟糕的是,探馬來報說馬超、韓遂領西涼兵進攻曹軍後方。曹操一時對進退猶豫不決,進吧,急切之間又難以取勝:退吧,又怕遭人恥笑。曹操坐在營中發愁,就著一隻雞肋喝著悶酒,這時,夏侯淵進來請問當晚的號令,曹操順口說道:“雞肋!”
夏侯淵領命而去,在營外碰見了楊修。當他聽說當晚的口令是“雞肋”時,便對夏侯淵說:“將軍,我保證不出三日丞相一定會撤兵。你我還是趕快回營收拾行囊吧。”
夏侯淵問他何故,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正如我們當前形勢,前進不會有什麼結果,退兵又不太甘一心,現在馬超、韓遂起兵搗我後方,丞相何等英明之人,他肯定會認識到後方的重要性。因此,我保證三日內丞相必然下令退兵。
夏侯淵聽楊修說得很有道理,便回營吩咐左右收拾行囊,準備退兵。
曹操由於心情煩悶,無心睡覺,便去巡視大營,他看到夏侯淵營內一片狼藉,眾人都在收拾行囊,很是奇怪。他叫來夏侯淵問他在做什麼。
夏侯淵如實做了回答。曹操一聽,勃然大怒,喝道:“大膽匹夫,妄揣我意,惑我軍心,實在可惡!”馬上叫來左右將楊修推出轅門斬首示眾。
可憐的楊修沒有來得及申辯一句,便已成為刀下之鬼。而他也許至死都不明白,自己聰慧過人,怎麼丞相一怒之下便要取他性命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太愛炫耀自己,這使一直自視為天下英雄第一的曹操十分難以接受。
在生活中,我們所自鳴得意的事,也許正好是別人的痛處,這時他對我們的炫耀會有一種懷恨心理。這種懷恨進入到內心時就會對我們的不滿進行反擊!相反,我們越少刻意炫耀自己,越會獲得越多的讚同和欣賞。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喜歡那些不自誇和謙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