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聰明有真聰明和假聰明的分別,如果聰明過了頭,就成了聰明反被聰明誤,假癡而不癲,精明而深藏不露,喜怒而不形於色,方顯大智慧。槍永遠打的是出頭鳥,即便你有出眾的才智,也要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著尾巴做人,正所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適當的“傻”是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
20.難得糊塗,人生的利器
能透視對方的內心,隻不過使你得到有利武器罷了,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使用抓在手中的這把利器?如果你能順利地看透對方的本意,事情是不是就算完了呢?不,雙方的鬥智這時才真正開始。如果不懂得使用的方法,隻知道手拿利器亂揮亂舞,不但不能擊中別人,相反的很有可能傷害到自己,因此切勿亂用這把容易傷人的利器。
對於自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自負的人,不要直接談到他的計劃,可以提供類似的例子,從暗中提醒他。
要阻止對方進行危及大眾的事情時,需以影響名聲為理由來勸阻,並且暗示他這樣做對他本身的利益也有害。
想要稱讚對方時,要以別人為例子,間接稱讚他;要想勸諫時,也應以類似的方法,間接進行勸阻。
說話時考慮對方的立場,在避免刺激對方的情況下發表個人的學識和辯才,對方就會比較高興地接受你的意見。
不用多說大家也會知道,以上的進諫方法,適合於下級對上級,也可適用於一般的人際關係。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替他考慮分析的話,那麼你就可以真正取得對方的信任。
總而言之,當自己看穿對方心意之後,千萬不要露出破綻,裝作不知道,讓一切計劃進行得很自然,這樣才能使自己保全性命。
齊國一位名叫隰斯彌的官員,住宅正巧和齊國權貴田常的官邸相鄰。田常為人深具野心,後來欺君叛國,挾持君王,自任宰相執掌大權。隰斯彌雖然懷疑田常居心叵測,不過依然保持常態,絲毫不露聲色。
有一天,隰斯彌前往田常府第進行禮節性的拜訪,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禮接待他之後,破例帶他到邸中的高樓上觀賞風光。隰斯彌站在高樓上向四麵瞧望,東、西、北三麵的景致都能夠一覽無餘,唯獨南麵視線被隰斯彌院中的大樹所阻礙,於是隰斯彌明白了田常帶他上高樓的用意。
隰斯彌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礙視線的大樹。
正當工人開始砍伐大樹的時候,隰斯彌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樹。家人感覺奇怪,於是請問究竟。隰斯彌回答道:“俗話說‘知淵中魚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別人的秘密,並不是好事。現在田常正在圖謀大事,就怕別人看穿他的意圖,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樹,隻會讓田常感覺我機智過人,對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無益。不砍樹的話,他頂多對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還不致招來殺身大禍,所以,我還是裝作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當一個人看透對方心意後,要決定采取何種行動,是相當困難的,其困難的程度或許更甚於透視對方心意。所以做人的手段,當以明白自己該怎麼做為第一大要,否則就會糊塗行事,不但辦不成事,而且還會增添更多的麻煩。按照成功學的原理,為人處世必須牢記“明白”兩字,才能明察秋毫,判斷是非。否則眼前就會被“迷霧”籠罩。
現代的人心透視術也正要注意此點,不要讓對方發覺你已經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則完全失去了透視人心的意義。不過,如果故意要使對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話,當然就不在此限之內。
辛苦得到的透視人心武器,究竟應該如何運用?這要視各人的立場來決定。例如:對方自以為得意的事情,我們要盡量加以讚揚;對方有可恥事情的時候,要忘掉不提。
對方因為怕被別人議論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時候,應該給他冠上一個大義名分,使他具有信心放手去做。
世界上有真聰明與假聰明之分,聰明過了頭,自然是會被聰明誤,精明深藏不露,喜怒不形於色,方是大智慧。
宋代呂端和寇準同拜參知大事,呂端主動“低人一等”地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寇準之後。他既不會花心機鑽營,又不會搞背後一手,更不會開後門,整天總是樂嗬嗬的個性,因此,許多人暗暗地議論說“呂端糊塗”,而且還很窩囊。宋太宗想拜呂端為相,消息一傳出去,眾人都非常費解,不少朝官對太宗說:“呂端這樣的糊塗蟲怎麼能擔當宰相這樣的重任呢?”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力排眾議決心拜他為相。
就在呂端拜相不久,西北邊境發生兵變,原來是叛將李繼遷在騷擾邊境。朝廷的官兵抓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太宗與寇準商定,準備將她在北門外斬首示眾,以警告叛逆。呂端聽說後馬上找太宗說:“斬了他母親,叛軍李繼遷就能捉到嗎?如果捉不到,這樣做反而更堅定了他的叛心。不如先把她奉養起來,我們就掌握了主動。”太宗聽後拍一下腦門說:“此言極是,我險些誤了大事。”後來的情況果如呂端預料的那樣,李繼遷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呂端雖然主動低寇準一等,但是遇事卻是高人一籌。大事上一旦糊塗就會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就像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其實關鍵的時刻常常隻有幾步,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如果有一步路走錯了,對整個的一生就會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表麵上聰明的人說了就做,辦事幹脆利落,迅速果斷,絕不拖泥帶水,但缺點是較少進行深入細致周密的思考,憑直覺、經驗和性情辦事的成分稍重,這樣辦事,難免有顧及不到之處,也可能忽略了某些輕微細節而埋下隱患。
低調做人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鋒芒不露且長於思考,出謀劃策兼顧方方麵麵,給人以行事細密周全的感覺,做事不像聰明外向的人那樣轟轟烈烈,但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妥善處理好。缺點是機敏果斷不足,缺乏雷厲風行的作風,身手不夠敏捷。用人者不能因為不喜歡這種人的謹慎,而隨便否定他們的才能。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領導者不可掉以輕心而失掉聰明俊秀的人才。
曆史上有個非常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清代中期。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同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一點小事,發生了很大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快馬傳送到京城,要張英出麵幹預此事。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胸懷寬大,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夫人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
葉家見貴為當朝宰相的張英主動“低人一等”的舉措,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於是成了有名的“六尺巷”。為人處世的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與人交往,發生一些小是小非,更應該寬容大度一些,不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主動低人一等並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堅韌的品格。古人講“忍”字,至少有如下兩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晉朝朱伺說:“兩敵相對,惟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這裏的忍,正是頑強的精神體現。其二是抑製。《荀子-儒效》:“誌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惰性,然後能修。”被譽為“亙古男兒”的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書”的報國壯誌,也寫下過“忍誌常須”為座右銘。這種忍耐,不正凝聚著他們頑強、堅韌的可貴品格嗎?又有誰說他們是懦弱可欺呢?主動去低人一等是一種眼光和度量,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現。
忍讓是做人的一種崇高美德。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傳言導致的輕信,流言製造的是非……此時生氣無助於雲消霧散,惱怒也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不僅能保持我們應有的修養,更重要的是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廣泛的人脈。
21.為自己撐起一把保護傘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信陵君是魏王的異母兄弟,在當時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非常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門客,選3000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宮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報告,說是北方國境升起了狼煙,可能是敵人來襲的信號。魏王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應敵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說道:“先別著急,或許是鄰國君主行圍獵,我們的邊境哨兵一時看錯,誤以為敵人來襲,所以升起煙火,以示警戒。”
過了一會兒,又有報告說,剛才升起狼煙報告敵人來襲,是錯誤的,事實上是鄰國君主在打獵。於是魏王很驚訝地問信陵君:“你怎麼知道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鄰國有眼線,所以早就知道鄰國君王今天會去打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