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二十四部經典曆史著作組合而成的《二十四史》,其成就和意義絕不是僅僅局限在曆史方麵。就像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的初衷一樣,從中既可以察時勢之變、悟政治得失、學領導智慧,又可以汲取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在資訊高度發達、各種領導學著作層出不窮的今天,古人幾千年積澱下來的領導智慧,從文化上有著割舍不斷的延續性,從應用上有著極具操作性的現實意義。因此,從領導學的角度開掘《二十四史》這座智慧的寶庫,就顯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當然,《二十四史》是中國曆史著作的集大成,洋洋灑灑數千萬言,加之古文與現代文的閱讀障礙,一般人很難完整地讀懂、讀通。在這裏,我們對《二十四史》中有關領導智慧的內容進行了高度概括和總結,條文縷析,使讀者輕鬆閱讀、理解深入、掌握到位。
通過閱讀《二十四史》,我們可以領悟、學習到這樣幾個方麵的領導智慧:
一是帝王操縱智慧。所謂操縱,也就是要牢牢掌握對全局的控製力。帝王是至高無上的“領導”,特殊的地位決定了其領導方式、領導技巧和領導思想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概以一個“馭”字——使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盡天下之力為我效命。這種封建政治中帝王對臣下、對全局的絕對統治地位,賦予了其領導智慧縱橫發揮的空間:隻要把對全局的控製力牢牢掌握在手中,其他一切都好辦。
二是人臣布局智慧。所謂布局,也就是以經營的心態來謀劃,事情才容易成功。一般而言,作為領導者,既要領導別人,同時也要被人領導,比如古時的宰相,上麵不是還有一位高高在上的帝王嗎?為人臣者,最需講究的是一個“忠”字,但我們翻開一部《二十四史》,卻發現忠誠的臣子既未必受賞於君王,又未必能成就大事,更未必仕途順暢,弄不好還要有性命之憂。我們不否認人臣要忠,尤其要忠於國家的最高利益,但是作為一個必須屈居人下的“領導”,作為一個必須麵對眾人的“競爭”等複雜局麵的“領導”,隻有以經營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地位和所要做的事情,才會謀事事成。
三是謀身保家智慧。身為領導者必須明白一點:做事成事與謀身保家是兩回事,君不見多少忠臣成冤魂,君不見功業雖成而人不得誌,這都是隻知做事不知謀身的結果。這就不能不說到“權術”,人們立即會想到陰險狡詐、卑鄙無恥、爾虞我詐之類灰色、貶義的詞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權術一直受到人們的批判,官場中人也緘口不談,但卻在政治鬥爭中屢屢被采用。因此,權術是古代政治中的領導人無法回避的。你可以鄙夷權術,但不能不研究權術,更不能不提高警惕,防範自己成為權術的犧牲品。能謀事者為大智慧,但身不能謀、家不能保,何以事為?
《二十四史》既博大精深,又因曆史的局限而良莠互見。今天我們讀《二十四史》,就是要以積極的心態有選擇地汲取健康的養分,將從中學到的點滴智慧加以歸納,聯係實際,從而達到改進領導方法、豐富領導藝術的目的,相信對今天的領導實踐也會大有裨益。
上篇學帝王謀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