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史學領導智慧03(3 / 3)

韓信的驕縱日益增長,已經達到自病不覺的程度。一天,劉邦和他談及朝中諸將能力的高下,韓信一通品評,竟沒一個滿意者。劉邦目視韓信,問道:“像朕,能領多少兵馬?”韓信隨口道:“陛下統領兵馬,最多不過十萬。”劉邦麵露不悅,反問道:“卿又能領多少?”韓信很自得,答道:“像臣,多多益善!”劉邦也很不客氣地說:“既如此,卿何以被朕所擒?”韓信至此,才感覺言語欠妥,愣了片刻,隻好回答說:“陛下不善統兵,而善馭將,為此臣才被陛下所擒。且陛下所為,均由天授,非人力所能及。”言罷,倆人相視而笑。經此番對話,劉邦心中對他的疑懼有增無減。

接下來數年近於囚徒般的生活,耐力不足的韓信經曆了由失望、怨尤到憤怒、仇恨的心路曆程,最終發展到走上了謀反道路。他時時痛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不斷思考對劉邦的“負義”如何報複。不久,他抓住了一個“機會”。

韓信與陽夏侯陳感情甚篤,恰巧劉邦任命以代相國的職務監領代、趙兩地兵權。赴任前,到韓信處辭行。韓信把左右的人都支開,拉著的手走到了庭院中,仰天長歎道:“能與將軍說說心裏話嗎?”恭敬地說:“惟將軍之命是從。”韓信遂與他密謀說:“將軍要赴任的地方是天下的軍事戰略要地,而將軍卻不是陛下所親信的近臣。如果初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不一定會懷疑,如果再有人告你造反,陛下就會有所懷疑,等到第三次有人告你,陛下就會堅信不疑,必將親自帶兵來討伐你。屆時,我在京師起兵與你裏應外合,天下即可屬於你我二人。”

對韓信的這種謀略深信不疑,於是倆人就這樣定下了相機起兵,推翻劉邦漢室的陰謀。

本著這一思想,到任以後,果然開始蓄養大批賓客勇士,為叛亂做暗中準備。有一次,假滿歸鎮時,路過邯鄲,隨行車隊竟有千乘,偌大的邯鄲官舍都容納不下,由此暴露了叛亂形跡。按照禮儀,這是一種僭越。因此趙相周昌上書對提出彈劾,劉邦下令調查,驚恐不安的由此也加速了謀反的步伐。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終於在代地公開舉起了叛旗,自立為代王,蔑視朝廷。劉邦亦如韓信所料,親自率軍征討。臨行時,劉邦已懷疑韓信與有勾結,就故意要求韓信隨軍赴前線效力。韓信認為這正是他在京城舉行謀叛的良機,因而稱病不從。他一麵派出心腹秘密與聯絡,一麵與家臣密謀,決定乘夜間詐稱皇帝詔書,騙過監管官吏,釋放京城監獄中的囚徒和官奴,以他們為兵變的武裝力量,襲擊呂後和太子。一切部署既定,隻待密報一到就開始行動。然而卻有所不料,因此時淮陽府中有一舍人得罪於韓信,信囚其欲殺,舍人之弟為救兄,便將韓信的密謀告發於呂後。

呂後打算立即召見韓信加以懲處,又恐其識破難以達到目的。於是同相國蕭何商量,讓人詐稱從代地前線歸來,報告兵敗身死,令群臣皆上朝祝賀。韓信聽到這個消息,正在驚魂未定不知所措之時,蕭何登門拜望,他不得不出來相迎,蕭何勸道:“主上遣使報捷,諸將皆賀,雖身體不適,也應入宮道賀,以釋眾疑,為何杜門不出呢?”

由於心中藏私,恐別人生疑,聽了蕭何的話,韓信勉強入宮朝賀。剛一進宮門,迎接他的便是全副武裝的衛士,回顧蕭何,已不知所往,惟有呂後坐在殿中怒目以待,韓信隻能束手就擒,並最終被誅。

繼韓信之後,頗具實力的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相繼被剪除。就像當初從普通將校中拔擢韓信為大將軍一樣,在以韓信為代表的王侯稍稍露出叛逆的苗頭之時,劉邦就采取了斷然措施,保證了漢王朝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