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人在屋簷下,也要學會低頭“順從”
人在仁途,總不可能高高在上,有時在人之下,或為人副手,更要在盡心謀事、展示才華的同時,學會低頭“順從”。這一點我們應該學一學李綱的做法。
宋高宗建立南宋朝廷後,看到人心不定,不得不做出點“抗金”的姿態,起用抗戰派聲望最高的李綱做宰相。但實際上,趙構最信任的是黃潛善和汪伯彥。他起用原來的副元帥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同知樞密院事,執掌兵權。後又提黃潛善為右相,與李綱並列。
李綱上任後,提出了十餘條抗金救國的建議,反和主戰,並力主任用賢才,以收複被金兵攻陷的失地。當時有個叫張所的將領,很有才幹,在他擔任監察禦史時,他看到黃潛善等人朋比為奸,禍國殃民,便上疏彈劾黃潛善等人,但卻被黃潛善利用職權貶到了江州。
北宋滅亡後,河東、河北地區的人民,自動組織抗金武裝,英勇殺敵,張所英勇善戰,在兩河人民中素有聲望。因此,李綱想起用張所,讓他擔任河北安撫使,招募義兵,繼續抗金。可張所彈劾過當朝宰相黃潛善,是黃潛善的死對頭,起用張所,必然會受到黃潛善的阻撓,難以實現。李綱為此事反複籌劃了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
有一天,李綱碰見了黃潛善,便和他寒暄了幾句,閑扯了起來。
談了一會兒,話題漸漸地轉到了時局上,李綱說:“今朝廷正處在艱苦危難之時,李綱身受朝廷隆恩。收複失地,光複我大宋是我們大家的共同職責。而現在正是國家用人之際,朝野四方雖然還有許多賢才,可他們卻尚未出來效忠朝廷,可用之人十分缺乏。近日朝廷準備設置河北宣撫司,我思來思去,認為應讓張所去。張所這個人,不曉事理,出口狂妄,冒犯了大人,像他這樣的人,貶到江州去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張所這樣的人,讓他身處要職擔任監察禦史,當然是不行的。現在讓他去擔任河北招撫使,招撫流民,嚐嚐這項差事的艱苦,以此贖清以前的罪責,似乎也是十分妥當的。”
黃潛善聽了這一番話,心裏非常開心,連忙回答說:“李大人真是妙計,讓他去吃點苦頭,戴罪立功,實乃是件好事。”於是,他當即答應了李綱的建議。張所上任後,廣招義軍,這些地區的人民踴躍響應,嶽飛等紛紛投效於張所帳下,抗金隊伍不斷壯大。張所率領著抗金隊伍多次打敗了金軍。
李綱深知黃潛善這樣心胸狹窄的小人的為人,知道如果直接向黃潛善推薦張所,黃潛善必定會反對,因此,他采取了示假隱真的策略,表麵上似乎是替黃潛善說話,懲罰這位黃潛善的死對頭;而把真實的意圖——讓張所有用武之地,統兵抗金,收複失地,卻巧妙地隱藏了起來,乘黃潛善還沒有反應過來時便輕而易舉地達到了目的。
我們感歎於正人君子常遭受打擊,因為正人君子往往明知其癢處卻不肯改變自己,而李綱的做法於變通中不失大節,又成功防範了小人的因泄私憤阻攔自己的企圖,不是顯得更高明嗎?
其實,因害怕以小事大問其罪,而采取先順其說的辦法保護自己的例子是很多的。
晉平公宴請賓客,家臣送上烤肉,有一根頭發纏在上麵。晉平公立即下令把烤肉的廚子殺掉,並不準收回命令。
烤肉的廚子向天大呼說:“天啊!奴才有三條大死罪,竟然死到臨頭自己還不明白啊!”
晉平公問他:“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廚子回答說:“奴才所用的刀鋒利得很,真可以說是望風骨斷,但是頭發卻沒有砍斷,這是奴才的第一條大死罪;用桑木炭火烤肉,肉烤得紅是紅白是白,但是頭發卻沒有烤焦,這是奴才的第二條大死罪;肉烤熟以後,又細細眯著眼睛察看了一番,頭發繞在肉上眼睛倒沒有看見,這是奴才的第三條大死罪。猜想起來,或許有暗中懷恨奴才的人吧?要殺奴才是不是太早了一點?”
晉平公本來就生性暴戾,而現在烤肉上又確實有根頭發,於是憤怒地立即下令殺掉做烤肉的廚子,並宣布無可改變。一般說來,這廚子也隻有死路一條了。苦苦哀求是不行的,強辭辯解可行的話,也就不會立即下令殺人了。因為要弄清烤肉上的這根頭發到底是怎麼來的,責任究竟是誰?畢竟並不很難,但他卻並不願做任何調查。所以據理力爭隻能是火上加油。
這位廚子別出心裁,對天大呼自己有三大罪過,遺憾悔悟太遲。這樣一個出人意料之外的舉動自然會引起晉平公的注意,會要問個清楚,從而使得這個廚子有了陳言的機會。
一本正經的悔過中寄寓著強有力的辯解和說明,正話反說,聞之令人覺得奇異有趣。晉平公當然也聽出來話裏頭有話,雖然沒有交代晉平公聽了這番話以後的情況,但可以設想這位廚子很可能從死亡線上逃回來了。
總之,順其說不是真心附和他、順從他、而是先以“順”博得他的好感,最終達到“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