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避其鋒芒,保名節終以保身
為官者有時也少不了要點官威,其目的就是要樹立威信,讓人信服。若這時,有不識時務者,以身試威,“明知故問”,必定是“威”下的犧牲品。
武則天時代,對於宰相一直采取殘酷打擊的政策,大都羅織罪名,以酷吏加以製約與鎮壓,使這批世襲貴族、豪門,尤其是李唐時代的功臣勳舊,遭到了重大打擊。
公元684年九月,武則天臨朝稱製,公元690年即位稱帝,在位十六年。自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十年之中,共有宰相四十六人,被殺、自殺、被流放者幾乎占全數百分之七十以上,比之漢朝武帝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下麵僅就狄仁傑七臣之獄來看一看,“明知故問”奸術在武則天時代的應用。
此時正是長壽元年一月,也是恐怖政治達到高潮的時期。武承嗣—來俊臣聯盟達到鼎盛。
由於武則天臨朝稱製、稱帝已有十多年,李唐貴族勢力已遭到重大打擊,則天兩個兒子中宗與睿宗已被“束之高閣”。因此,武則天侄子仗著武姓宗族與親信的便利,開始著手建立武姓王朝的準備,武來聯盟乘著鏟除李唐舊臣的機會,一方麵試探恐怖集團人物的力量強大與否,一方麵借鞏固消滅舊勢力集團的成果,再次把行動矛頭指向七位素享聲譽的大臣。
這七人是三位宰相: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四位大臣:司禮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禦史中丞魏元忠和潞州刺史李嗣忠,而尤以狄仁傑、魏元忠最卓聲望,是朝臣中李唐貴族的領袖級人物。
武來聯盟打出的尋罪王牌仍如同以往構陷他人一樣:謀逆罪。這正是武則天最為忌諱、最為警覺、也最具殺傷力的罪名。
來俊臣親自主審狄仁傑,他首先進行誘供,說,如果狄宰相首先承認犯罪事實,就可以免死罪,還可免除酷刑。來俊臣殘酷的刑訊逼供,天下盡知,尤其是懲罰大臣之重,更是令人毛骨悚然。
狄仁傑當然深知來俊臣用刑的殘毒,就來了個緩兵之計,首先承認犯有謀反大罪,但內容非常空洞,沒有所謂的謀反事實。大而化之是狄氏“認罪”的原則,為以後翻案作準備,這是他的過人之處。狄仁傑說:“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室歸臣,甘從誅戮,反是實。”僅僅作為李唐舊臣,就對“大周革命”有謀反之罪,顯然是自欺欺人的被迫之辭。來俊臣根據以往經驗,隻要承認反罪就行,其他再說,就坐等則天皇帝批斬或北流。
狄仁傑在獄中還曉以大義,進行策反活動,在人身自由稍有改善之際,就以書信秘縫於綿衣中,送達家人,讓兒子狄光遠上書鳴冤。
實際上,武則天以酷吏製舊臣,其中冤假錯案何止千萬,武則天早巳了然於心,但根基未穩的非常時期,她便聽之任之;一旦天下進入正常運行軌道,君臣和睦、上下一心的局麵當是武氏時代、武氏王朝能夠昌盛、延續的重要條件,這一點她也是知道的,因此,假裝從前受到蒙蔽的武則天拋出“掩耳盜鈴”伎倆,借此案祭出“仁慈君主”手段,對來俊臣把持的監獄係統進行審查。